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赫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的体系推论出来的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的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的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的和不可改革的。赫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的悖论:赫勒认为,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的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的'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的,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的。赫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的根源,是不可消除的,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的理由。

  • 标签: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 共通感 合法性
  • 简介:红四面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由于张国焘个人的错误,红四面军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虽然邓小平没有参与红四面军的创建,却与它有着不解之缘。红一、四面军会师之初,红四面军对红一面军提供的多方面援助,即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红四面军遭到大肆批判的时候,邓小平又出来仗义执言,为红四面军说了公道话。之后,邓小平又与刘伯承一道直接统率红四面军南征北战,将其锻造成为闻名天下的刘邓大军。

  • 标签: 邓小平 红四方面军 刘邓大军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为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影响,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整风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经过了学习运动、改造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民族形式和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神基础。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整风学习运动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卡奇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三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吉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摩共在2001年和2005年议会选举中,均以较大优势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两次获得执政权,成为欧洲第一个以和平方式获取政权的共产党。但是在2009年的议会选举中,摩共丧失执政权,摩国内政治危机至今仍在持续。

  • 标签: 2009年 议会选举 共产党 原因分析 摩尔多瓦 失利
  • 简介:多米尼克·洛苏尔多教授早年求学于德国,曾担任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国际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思想学会主席,在欧美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众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经比利时友人MariaMcGavigan教授的推荐与约请,笔者同王成军博士一道,有幸于2014年10月24日上午访谈了在巴黎索邦大学进行新书推介的洛苏尔多教授;这次访谈历时5个小时,涉及洛苏尔多教授的个人经历(包括思想历程)、主要学术贡献等诸多方面。洛苏尔多教授于2016年春天访问武汉大学,笔者得以再度与这位意大利学者进行了几次长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思想背景、自由主义批判等观点。本次编译的访谈录主要以巴黎访谈为蓝本,并穿插了武汉访谈的部分内容,围绕着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关联、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在世界反殖民斗争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

  • 标签: 价值访 学者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意大利学者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的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克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的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文化权力 精神解放 社会进步
  • 简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到《资本论》第1卷的不同版本,马克思在写作计划和思想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调整。认真梳理这种变化过程,挖掘这种修改的理论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大纲》和《资本论》之间的思想联系,而且也是我们准确定位它们历史地位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罗斯尔斯基的《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结构调整、《大纲》与《资本论》的思想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1版与第2版的比较分析入手,客观评估罗斯尔斯基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可以清晰揭示从《大纲》到《资本论》第1卷的发展历程,澄清它们之间的思想联系与差异。

  • 标签: 《大纲》 《资本论》第1卷第1版 《资本论》第1卷第2版 罗斯多尔斯基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