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政党的政治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展示,是政党的政治实践内化为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政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问题,他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使党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更加健康向上。

  • 标签: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习近平
  • 简介:在毛泽东诗词中,通过"我"的形象的塑造,寄寓和传达了作者的浓郁情感。毛泽东诗词中"我"的形象,有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演变的过程,展现了毛泽东从一个憧憬革命的热血青年,到投身革命实践熔炉,再到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发展历程。毛泽东诗词中大"我"形象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具有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人生自信、革命自信、建设自信,并最终实现了由个人自信向民族自信的跨越。之所以有这种自信,就毛泽东的思想来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出多种原因,但回归毛泽东诗词进行分析,要归结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情结。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自信 人民
  • 简介:改革开放使中国以崭新的国际形象走上世界舞台,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这一成就的取得,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深入思考密不可分。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的理性反思,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重塑国际形象的新认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中国逐渐将一个和平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独立自主的积极形象展现于世界舞台。可以说,邓小平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为此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国际形象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的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的"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的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的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政治传播和外交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不仅要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且应效力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关系的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梳理国际关系学以及国际传播学中的有关论述,从理论诠释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来说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其外交政策的相关性问题。

  • 标签: 中国 国家形象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学 国际传播学 社会价值观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在外事工作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策略,打破国民党的新闻舆论封锁及负面宣传报道,将中共真实、良好的形象宣传出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大规模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为宣传中共形象提供了极重要的机会。在记者团访延期间,毛泽东采取种种努力,包括:高度重视访问团的准备接待工作,对国民党污蔑阴谋的及时反驳与揭露,阐释与实践中共抗日、民主、团结政治理念,展现在与国外记者交往中个人的魅力等,极有成效地完成了宣传工作,促使国内外,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共的真实政治形象及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予以客观认知和必要的重视。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国外媒体 中共形象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如今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公共雕塑,到底是装饰了城市,从而成为城市个体情感记忆的诗意性空间联结和城市管理的审美治理性策略,还是作为城市的多余物,只是无端地占据我们的城市空间,直至让我们不快甚至窒息?本文将公共雕塑作为城市中的视觉政治与经济景观,运用空间政治批评的方法,努力呈现和折射城市雕塑背后隐蔽的复杂性运作机制及其与城市空间所构成的复杂性关系,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的公共雕塑的功用及其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关系会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城市雕塑 视觉政治与经济 空间政治批评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巧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性'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性'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性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性'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在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面,一座迷人的金融城市正在崛起。它就是浦东!从前,浦东只是一片泥土地,是一个虚幻的美梦。但是,中国的建设者会把它打造成新千年的第一个大都会,最终,它将使香港黯然失色。——罗恩·格鲁克曼写于上海浦东

  • 标签: 21世纪 上海 浦东地区 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
  • 简介:中国的城市管理,存在着“治理”缺失,如果不能有效整治,会引发强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城市拆迁、城市管理要公正为民,这是政府建构威信的必须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服务却被“管理”甚至“管制”取代。因而城市管理必须“治理”,必须建立一个民众监督与行政权力相互沟通、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政府机构必须强化亲民意识和服务功能,在平等、协调和双向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应有权益。

  • 标签: 城市管理 政府权威 “治理危机” 民众监督 运行机制 群众路线
  • 简介:仿真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地区治理的主流策略,其本质是将历史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开发。文化符号的仿真重组表面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实现了空间的经济复兴,但是透过城市文化大众化转型的视角可以发现,仿真更新实质上并不能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其仅仅创造了一个将历史文化符号资本化的消费场所,而资本的逐利性势必将城市历史文化引向消亡。因此,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将培育历史社区自我更新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文化价值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实现城市历史地区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仿真 后现代城市文化 文化资本 空间生产 历史社区
  • 简介:列菲伏尔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
  • 简介:邓小平同志品格风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典范。广安市着力构筑伟人故里文明城市精神高地,一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要义,通过强化理论阐释、突出典型引路、开展文艺育人等方式,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二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贯穿创建文明城市的道德实践,推进诚信教育制度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特色培育品牌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化、市民教育多样化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市民常态;三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融入创建文明城市的'五位一体',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带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以加强依法治市建设为关键、以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广安发展;四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持续追求,将接力纳入重点工程、健全同创共建机制和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永续生命力。

  • 标签: 邓小平 品格风范 文明城市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 简介: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于为费尔巴哈辩护的目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唯心主义的定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施达克的辩护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施达克没有看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又找错了地方.施达克对费尔巴哈哲学形象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在于,他沿袭了庸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定性,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标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于施达克关于费尔巴哈哲学形象错误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我们要对讨论主题做更深层前提分析,要对哲学家展开辩证分析.

  • 标签: 施达克 费尔巴哈 恩格斯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简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以来,如何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不仅是学术界探索的热点,也是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在西北地区实行城市化既有其便利条件,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短期内,我们无法使西北的人口数量减少,也不可能迁往外地.但同样数量的人口,实行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耗用的水和其他资源是不同的.因此,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对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的压力,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而西部地区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保护和改善西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历史地理 城市化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 自然环境 生活方式 开发计划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如何构建城市社会稳定秩序方面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考验。毛泽东以一个伟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社会稳定秩序的构建运筹帷幄,不仅取得了令当时广大城市群众比较满意的效果,也为新中国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标签: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初期 城市社会稳定秩序
  • 简介:基于明确界定的“城市可持续性”概念,本文在对英国部分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三种具体类型的分类:可持续性城市、传统工商业城市和向可持续性转型城市,并进一步阐述了欧洲国家城市的这种可持续性与未来生态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欧洲城市整体形象中“灰色的建筑”、“懒散的工作心态”、“接近零增长的经济”、“静滞的社会”和“稳态的政治”等侧面,的确包含着某些绿色文明的元素,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已经是或必定会走向激进生态主义者所设想或认可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 标签: 城市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 英国 欧洲
  • 简介:本文通过对哲学家与政治学家关于民主讨论的几种设计方案的分析,指出他们试图用理想化的讨论来取代现实的讨论的努力是失败的。尽管现实的讨论难以达成理想化的共识,但作为民主参与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政治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主 民主讨论 民主决策 民主参与
  • 简介:邓小平城市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城市建设,必须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把城市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必须将城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作为城市建设遵循的最高准则;城市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经济、实用和美观;城市建设必须解决好住宅问题,推动建筑业大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多样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温与探析邓小平城市建设思想,对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