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城镇化的标志是城镇人口日益增加。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外来流动人口由于就业岗位低端、收入不稳定,以及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形成新增城市贫困人口群体。受现行政策约束,作为城镇新市民的外来人口,在生产生活等诸方面与原城镇居民待遇有别。科学发展观要求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福利与政策及相关待遇。以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为依据,立足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城镇外来人口 管理 服务 平等 制度
  • 简介: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在城镇建设中的基本指向体现为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维护人的权益三个方面,在实践中呈现出发展性、求是性、开放性三大基本特征。邓小平人本思想应用在城镇建设中的经验对当下城市发展有重要启示作用:城镇规划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城镇建设要有前瞻性、开放性,要培育特色小镇。

  • 标签: 邓小平 以人为本 城镇化
  • 简介: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值得理论界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深入探索和思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无疑应该成为我国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民生问题应该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根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特点: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必须注意充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必须对少小民族予以重点关注。

  • 标签: 社会建设 民族地区 民生问题 民族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
  • 简介: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研究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我国不同时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城镇化推进路径的内在机制、阶段特征、优势与不足。通过对新中国67年来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基本围绕'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矛盾运动这条主线展开,其矛盾运动过程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体现,激发了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论,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 标签: 城镇化 农民自主选择 社会秩序 制度变迁
  • 简介: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是他一生中接触和亲自处理民族问题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中,他对民族工作尤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积极协助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创造性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努力消除匪患,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础;稳妥而慎重地推进土地改革,解放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些民族工作使得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以后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
  • 简介:两湖地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地区早期传播的一个"传播标本",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专文或专著从整体上进行相关探讨,这与两湖地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历史作用、地位和影响是极其不相称的。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北京、广州、四川等各省市地区传播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早期传播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省市地区传播的独特之处。正是上述这些特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使湖北和湖南两省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进程中两大"革命策源地"。

  • 标签: 两湖地区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特点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和讨论了西方各国开发本国落后地区的经验,着眼点为各国中央政府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即:政策目标、管理机构、开发方式和如何调动地方政府与民间机构的积极性;宗旨是通过研究国外的经验,为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提供启示与借鉴。

  • 标签: 落后地区 西部开发战略 政策设计 启示 中国 政策目标
  • 简介:城镇住房保障起步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壮大于住房资源市场配置缺失或失灵过程中,其转型更与住房保障供求关系和国家相应政策环境变化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使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保障转型的新理念内涵正在逐步酝酿,以'创新'促进理论和制度完善,引入多样保障模式和方法;以'协调'拓展保障与市场、人、环境的健康融合;以'绿色'督促资源配置,落实'以人为本'等要求,实现'和谐人居';以'开放'破解保障中的种种封闭状况;以'共享'落实全民在住房保障上有更多获得感和获益感。五大理念将促进城镇住房保障转型发展新思路的形成与拓展,贯穿扩展保障对象覆盖面、完善'一租一售'模式、关注保障结构性变化发展的三条主线,在'保基本'、'广覆盖'、'梯度及无缝化'三大板块上重点突破。

  • 标签: 十三五 五大发展理念 城镇住房保障 转型发展新思路
  • 简介: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依据,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农民观。在现阶段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的农民观,提出用教育、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化并进,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探究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农民问题的消解路径。

  • 标签: 中国特色城镇化 毛泽东 农民观 农民问题 消解路径
  • 简介:<正>1991年9月中旬,河北省衡水地区召开了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研讨会。地委,行署负责人、宣传、理论部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同志以及部分乡镇企业家共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5篇。大家结合衡水地区乃至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从各个侧面深入研讨和挖掘了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的概念及产生、发展过程。大家认为,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应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不仅指毛泽东本人有关乡镇企业的观点,还应包括我党三代领导人有关乡镇企业的论述,以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企业思想 重要内容 发展过程 乡镇企业家 有中国特色
  • 简介:仿真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地区治理的主流策略,其本质是将历史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开发。文化符号的仿真重组表面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实现了空间的经济复兴,但是透过城市文化大众化转型的视角可以发现,仿真更新实质上并不能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其仅仅创造了一个将历史文化符号资本化的消费场所,而资本的逐利性势必将城市历史文化引向消亡。因此,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将培育历史社区自我更新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文化价值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实现城市历史地区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仿真 后现代城市文化 文化资本 空间生产 历史社区
  • 简介:2016年3月-6月,本课题组利用“访惠聚”活动的宝贵机会对喀什市、疏勒县和疏附县部分乡镇(社区)的“去极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市、乡镇、农村,重点调研了托克扎克镇、站敏乡等地的去极端化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分别在县、乡、村,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了解和研讨相关问题。本次调研通过了解干部群众,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基本情况,掌握各族群众对去极端化工作熟知情况。发现当前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在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极端化 喀什地区 调查 分区 新疆 专题调研
  • 简介:邓小平有着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经历和实践,他对新闻工作和报纸工作提出了许多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他的《在西南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他提出报纸一定要围绕党的中心和大局工作开展宣传,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一定要用好报纸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当前,重温邓小平对报纸的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首先要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其次要处理好宣传内容和宣传技巧的关系,三是要把“三贴近”作为办报、办刊的原则,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邓小平要求的“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才能更有力量,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事业中迸发出源源不竭的正能量。

  • 标签: 邓小平 舆论工作 报纸的力量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在于乡村有效治理,而有序的农民政治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能力较弱、目的功利性较强、非制度化现象较严重和成本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有效治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当前,需要采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民政治参与成本,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展农民政治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局面等措施来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贫困地区 农民政治参与 乡村治理
  • 简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增强社会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各族群众中的认同和接受状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一个民族成分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较多的区域。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重大战略课题 民族问题 接受状况 宗教问题 信息传播技术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战略判断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道路息息相关。2016年11月26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华东地区高校第二届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20多所高校的近30位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从中国道路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