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反杜林论》哲学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著作。哲学编中'分类。先验主义'又是理解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基础一章。不少的解读者都把解释的重点放在恩格斯对杜林的'原则在先'的先验主义思想的批判,重点阐述'事实在先'的从客观事实出发的哲学思想,这显然是不错的。但是这种解释忽视了这一章的基本思想是表达恩格斯的哲学观。恩格斯在这一章集中批判的是杜林的旧哲学观,阐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观。杜林由于其旧哲学形而上学性质导致他掉入唯心主义泥坑,形成了'原则在先'的先验主义哲学思想。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批判杜林'原则在先'的先验主义思想方法,更要了解杜林错误的根源在于他的形而上学哲学观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掌握恩格斯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分类 先验主义 哲学观
  • 简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简介:在跨越百余年的时空中,马恩的某些后继者们试图重建、重构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的版图.尽管他们阐释的焦点各不相同,但其致思路径却极为相似,就是借“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之名歪曲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半遮半掩”,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明目张胆”,再到西方马克思学的“可悲的骗局”,晚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一而再地被误解、诟病.通过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有关细节,我们并不认为晚年恩格斯背离了他与马克思的“共同见解”.因此,为了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间的差异,确认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地位,需要转换研究视阈,即从晚年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他关于时代和无产阶级实践提出新问题的理论思考来展开研究.

  • 标签: 晚年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 差异论 第二国际 苏联哲学教科书
  • 简介:超越性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质,也是哲学存在的理由。马克思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性维度,才使得其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性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二重性生存境遇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性思想建树的“问题域”。而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既是一种现实的、革命的运动,又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层面的形而上关怀,因而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性维度的确切表达。人的超越性维度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现实的恒久力量。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超越性 人的二重性 实践
  • 简介:郑忆石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民本主义是其主要内容。传统爱国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在为求民族独立解放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价值指向,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是对传统哲学经世致用“求实之学”的新解,对传统伦理化认识论“知行之辩”的改造。

  • 标签: 民族文化传统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 省委党校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从200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6期,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自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学术信息。

  • 标签: 学术信息 引文注释 来稿情况 特约稿件 作者简介 德麟
  • 简介:哲学是关于'存在'的,有关'存在'的追问构成本体论哲学,而本体不是别的,正是主体。因此,哲学史主要是发现并确立主体的历史,这一过程在黑格尔哲学中得以完成。不过,无论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具有何种解放意义,康德却最早发现,这一原则面临着双重困境:自我关系的困境与现代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所具有的二律背反性质,使许多著名思想家走上了限制主体性的'倒退'道路,只有马克思等少数哲学家在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力图从主体性原则内部克服现代性危机。在这方面,马克思的方法远优于席勒,并为后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主体 主体性 绝对 现代性 马克思
  • 简介:李北东教授的《四川抗战哲学史》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研究四川抗战哲学的专著,以'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哲学史研究的着眼点,对活跃于当时川渝地区的各种思潮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该书认为,抗战时期的四川是现代各种思潮和哲学流派交锋之中心阵地,在这一背景

  • 标签: 出版发行 哲学史研究 李北 中国文联 川渝地区 历史时期
  • 简介: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当然要提供关于具体现实的抽象理解和一般原则,但由于这种理论始终要求以具体的现实为出发点、来源和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理论不仅仅区别于理论哲学,而且要求把理论哲学消融在实践哲学之中.由此,后世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就不应仅仅停留于关于实践范畴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精致化,而是应立足于今天的中国现实开拓创新.换言之,我们最应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收获的是方法与原则,而不是他的哪一个观点、思想或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理论与实践
  • 简介:马克思十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也很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创新的作用。而这正是作为一种竞技性的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传统教育以对象性尺度为目标,舍本逐末,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从实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对象尺度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意志、志趣、直觉、灵感等正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这充分展示了教育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 标签: 非理性因素 发现教学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简介: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和国内日益复杂的阶级斗争,如何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如何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如何夺取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胜利?这些问题成为了毛泽东思考的主题。针对这些困难,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解放区的革命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经济哲学,有力地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经济状况,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其革命战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经济哲学
  • 简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实际上都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了挽救或缓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的危机而提供的理论'修正和护航'。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危机的理论反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主张彻底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在如何对待财产权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的是保持私有制的'财产的平等化',而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私有制的'财产的社会化';在如何对待社会共同体的问题上,社群主义建构的'完善论国家'是'虚假的共同体',而马克思建构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实的共同体';在如何对待民主的问题上,共和主义追求的是形式化的'程序的民主',而马克思追求的是实质性的'革命的民主'。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哲学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共和主义
  • 简介: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尤尔的《工厂哲学》一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尤尔《工厂哲学》一书的关注,恩格斯较马克思先行一步,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尤尔进行了政治性、伦理性批判。但是,马克思后来居上,先后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多次对尤尔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批判,使得这种批判从政治性、伦理性批判升华为理论性批判和方法论批判,从而促进了自身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

  • 标签: 尤尔 《工厂哲学》 马克思 经济哲学 批判
  • 简介:在我国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一种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反响、至今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若干论述作为主要依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超越的实践哲学”主要依据的这些论述,体现的不是马克思的“超越论”思想,而是马克思初步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超越的实践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西学术界都已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成为当仁不让的显学。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也为广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增补了新的理论视界和学术资源。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都在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原则性的理论问题上,留有进一步探索的开阔地域和广阔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历史开展 学术问题
  • 简介: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五个文本为基础,根据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双重逻辑,即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联系与区分,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哲学意义进行新的探讨。在生产逻辑的视野内,马克思对分工的理解并没有真正与古典经济学区别开来。在资本逻辑中,社会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的区分、分工对于资本生产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呈现出来。

  • 标签: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分工 资本权力
  • 简介:胡振平在《东岳论丛》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虽然是部军事著作,却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他站在时代的高度,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及其将会发生的变化,不仅在最混乱的时刻以极强的说服力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思潮,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不仅以科学的分析预测了抗战的三个阶段,

  • 标签: 《论持久战》 毛泽东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意义 《东岳论丛》
  • 简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TS学派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STS.《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经典著作,包含着丰富的STS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福同时也是祸;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必须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的本质确证;建立起关于人的科学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总体而言,马克思是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来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这对于中国STS学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STS 指导意义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强烈的立场性与理论建构的诉求。《手稿》展现的是马克思对不同理论的选用与扬弃,反映的是马克思力求建构一种工人人学理论的努力过程。马克思出于其工人立场的需要,引入异化劳动理论,否定了国民经济学的私欲逻辑。《手稿》中的人本主义价值体系并非“价值悬设”,而是因引入异化劳动理论带来的、必须完成的“价值建设”。对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否定精神的主体性地位,代之以感性实践性的人的主体地位,同样是出于建构工人人学的立场性需要。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工人立场 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