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正>交换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现实生活关系的一面"镜子",它往往以一定的交换动机、媒介、内容和方式等表征着社会叙事的界限,却同时又以交换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对这种界限进行消解和重构,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再生产成为文化的一个隐喻。对这个隐喻的解读之关键恰恰在于找到交换关系发生的真正"他者"以及从对具体社会叙事形态作用下主要交换模式的比较研究中透析一种理想的审美交流模式,事实证明,这种解读是完全可能并且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出于生产再分配的物物交换、劳务交换或是与身份地位、战争主题等有关的建立在某种特殊仪式上的

  • 标签: 神话学 交换关系 叙事形态 交流模式 身份地位 社会现实生活
  • 简介:用罗尔斯的公平正义之说来比照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其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古人笔下的那些道理同今天西方人讲的公平正义之间是有区别的。

  • 标签: 中国社会 叙事 公正 古代 公平正义 罗尔斯
  • 简介:詹姆逊对于叙事范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研究证实,叙事范式并不仅仅是作家为了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做出的选择和组合,其内还含有特定意识形态意图。詹姆逊通过对吉辛小说和康拉德小说叙事范式的分析,分别揭示了其潜含的意识形态内含和功能。詹姆逊关于叙事范式意识形态的论析包含着丰富的启示和过人洞见,但也存在重要问题。首先是他对叙事范式的构成缺乏形式化的概括,使用得比较随意;其次是他所使用的主符码"意识形态"的合适性存在问题。本文建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其它其更合适的资源,用"社会意识结构"作为主符码替换"意识形态",将后者作为前者框架之下的一个概念使用,以充分保留后者的洞见并避免其问题。

  • 标签: 詹姆逊 叙事范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结构 洞见 问题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的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的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的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性的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的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的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文学概念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的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的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的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的"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的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的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的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的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正>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Machere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沉默观",创造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标签: 马舍雷 文学本体论 话语生成 文学生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 简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凸显出批评思想的重要方法。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和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等。詹姆逊在'叙事'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对之展开了深入分析,目的是揭示乌托邦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需要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标签: 詹姆逊 意识形态叙事 文化政治学 批评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但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自红军长征以来的70多年中,以长征精神为抒写对象的长征文学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长征文学中的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作者笔下抒写出不同的形态。然而,对长征精神的具体概括虽时有变化,但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却具有永恒性。

  • 标签: 长征文学 长征精神 变迁
  • 简介:<正>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主体力量的确认和见证。这种活动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审美需求和关怀人的历史命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这种表现活动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的,即文学首先和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确立文学的人民性范畴。文学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

  • 标签: 历史命运 阶级对抗 专题化 果戈理 李衍柱 观念上层建筑
  • 简介:《导论》是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的初步研究成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发展中自觉追求科学建设的具有标志性的专著之一。它从性质、定位、对象、要素、形态、范畴、理论的生成和转化、理论及理论体系等方面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整体综合创新研究。体现了新思路,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学科建设是个艰巨系统工程。由于偏重于规律法则的逻辑探讨,对历史的方法有所忽略,因此《异论》有些论述显得粗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文学理论科学建设 自觉探索 综合创新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属于专业课,它更多地强调"体悟意会",为此要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实现由宏大叙事向依事说理转向,讲好故事、说清道理、坚守信仰。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教育叙事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叙说经典故事,还原经典人物的生活场景;通过叙说历史故事,增强理论的厚重感;通过叙说现实故事,加深学生的现场感;通过叙说身边故事,实现小人物的大感动。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坐得下、听得进、学得好、用得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叙事 路径
  • 简介:中西文论思想的既有成果表明,文学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从文化研究角度着手,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审美话语,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各自为对方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对话的思路。文学研究应该把审美话语的组织形式及其文化意义作为研究的核心,进行多学科的批评性探讨。

  • 标签: 审美文化 文学研究 沟通 对话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