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前面诸位先生谈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公正"、"公平"、"正义"、"公道"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揭示了这些观念和操作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公"字。"公"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大概念、大理念,其内涵可集中地表述为"天下为公"的"公天下"。这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黄宗羲那里尤为明确和突出。"公天下"与"家天下"相对,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吕氏春秋》有《贵公》与《去私》篇。《贵公》讲,理想中的执政者应以天下为重,以公平为准则。

  • 标签: 公天下 品味 《吕氏春秋》 实际操作 中国思想史 中国历史
  • 简介:“个人权利”缺位是古代“义利之辨”和“义利观”的根本局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之辨”,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就必须引入“权利”观念,由此建构起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两个相互统一的基本模式:“合权利之利,义也”;“合权利与义务统一之利,义也。”当然“义”还具有“公道”和“德性”的要求。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正是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德性的基础。

  • 标签: 权利观念 社会主义义利观 义务 人格 精神价值 物质利益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的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本文从宪政视角,结合历史和现实,对农民权利的缺失进行分析,指出农民权利缺失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宪政建设的不足,在于我国行政法等相关法律对农民权利确认和保护的不足,在于我国农民缺少真正有效的自治组织和利益表达机制。因此,要使我国农民权利缺失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必须完善我国的宪政建设,使农民真正在权利分配中处于公平和平等的地位,使农民权利的实现有完整的制度保证。

  • 标签: 宪政 农民权利 公平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悲剧 中国悲剧观念 审美现代性 公共话语
  • 简介:农民情结"对毛泽东产生了终其一生的深刻影响,这一情结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毛泽东农民情结形成的内在鲜活血液,中西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其农民情结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养料,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其农民情结形成的实践助推剂,胸怀天下、善于用人、反抗到底的性格特点又是其农民情结形成的精神动力。这一情结的心理构成主要包括同情农民的高尚情怀、相信农民的斗争策略、依靠农民的治理方略三个方面。毛泽东"农民情结"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心声",对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情结 启示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是他的农民战争思想的基础。但无论在历史上或在现在对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某些观点,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现在我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已的思考。帝国主义和军阀在我国的社会基础问题帝国主义和军阀在我国的社会基础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深刻认识它们的本性以及采取何种方法有效地打倒它们。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国民革命 买办阶级 武装割据 中央执行委员会 革命阶级
  • 简介: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依据,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农民观。在现阶段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的农民观,提出用教育、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化并进,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探究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农民问题的消解路径。

  • 标签: 中国特色城镇化 毛泽东 农民观 农民问题 消解路径
  • 简介:王宗峰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倡导的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通常被整合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被尊为当代中国文艺“二为”方针的缘起;然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共识却忽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三“为”观念,即“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人服务”。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服务对象 最大多数人 社会科学
  • 简介:蒋建农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撰文认为,和毛泽东有所不同,邓演达更直接、更系统地推动大革命后期兴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高潮,既得力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在基层的发动,又受益于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自上而下的大力号召和积极推动.

  • 标签: 农民问题理论 邓演达 毛泽东 异同 大革命后期 国民党左派
  • 简介:一"公"、"正"除了连用为"公正"之外,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和"正"两个概念往往也是分开来讲的。朱熹也提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历史事实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 公正 “公” “正” 扬弃 中国思想史
  • 简介: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形成于他对黑格尔的颠覆、对马克思的吸收、对康德的继承,他颠覆黑格尔的同一性哲学,构建非同一性哲学的理论形态;他吸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勾画否定性乌托邦;他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倡导在道德自决与审美中达到自由。

  • 标签: 非同一性 同一性 统治 乌托邦
  • 简介:毛泽东农民利益表达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毛泽东看来,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动机是诉求土地权益;而农民的利益表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有鉴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即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乡村自治制度、人民监督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等。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表达的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中国的当下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 利益表达 思想 启示
  • 简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教育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把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地位.但毛泽东将农民教育的基点建立在超现实的社会主义的蓝图之中,邓小平则在继承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出发点.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请教方家.

  • 标签: 农民教育 教育工作 出发点 思想 新时期 地位
  • 简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农民收入分配是关系到农民生存状况和农业存亡、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新年伊始,国务院连续5年再发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明确了主题。

  • 标签: 农民收入分配 农业基础建设 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公平 新农村建设 农民生存
  • 简介:岳池县顾县镇马家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实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激发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做法是:健全组织体系,让农民聚起来;加强阵地建设,让农民的腿勤起来;配强师资力量,让农民的脑灵起来;灵活教学方式,让农民的手巧起来;严格管理制度,让农民的心动起来。实践的效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夜校给农村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因时制宜,长短结合,农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着重培训其劳动技能;因事制宜,土专结合,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因人制宜,双创结合,将农民培养成适合创业或创新型人才,让农民智慧之花大放光彩,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夜校培训实现就业创业。

  • 标签: 马家村 农民夜校 脱贫致富
  • 简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条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理想信念色彩浓烈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路线,只有建立由观念到实行的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才能长期产生效用。然而,观念化问题则是阻碍群众路线得以深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何以如此?关键是群众路线的规范性政治原则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并且由于其弱制度性和强精神意识性特征而容易招致权力与资本合谋并异化的抗拒。现实中确实不乏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此,必须从传统文化、理想信念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入手,建立保证其长期实行的长效机制。

  • 标签: 群众路线 观念化 长效机制
  • 简介:自然与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沟通自然与自由观念,达成自然与自由的和谐。但是康德立足于先验的立场所确立的"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对现实不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席勒通过游戏冲动来沟通自然与自由,而黑格尔则通过理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最终达成了对自然与自由观念这一"历史之谜"的求解。

  • 标签: 自然与自由观念 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