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张全景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 标签: 三线建设 毛泽东 西部地区经济 社会主义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建设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王宗峰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倡导的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通常被整合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被尊为当代中国文艺“二为”方针的缘起;然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共识却忽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为”观念,即“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人服务”。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服务对象 最大多数人 社会科学
  • 简介: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并且党的建设成败决定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成败。

  • 标签: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
  • 简介:建国后,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思考与探索。在"战略"维度上,毛泽东把"强军"作为国家大事来抓,凝聚全国共识,建成了一支以海陆空军为主体的诸兵种合成军队;在"武器"维度上,毛泽东领导中国军队实现武器装备的"中国造",取得"两弹一星"的尖端技术;在"人"的维度上,通过文化教育运动和"五统四性"的制度建设,夯实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毛泽东探索新中国"强军梦"的政治智慧,对当前的军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毛泽东 强军梦 军队建设
  • 简介:项指示是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峻形势深入反思后提出来的,这成为1975年整顿的前提和依据。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项指示为纲”,把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起并列为“纲”,其实质是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纲,这是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一个治国新理念,是他领导全面整顿的魂。而毛泽东认为不应该把“要安定团结”和“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些属于“目”的内容摆进“纲”里,整顿由此中断。要把1975年整顿置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分析,正确评价党的历中和常的领袖人物,

  • 标签: 1975年整顿 “三项指示为纲” 毛泽东 邓小平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的,二者的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的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改变,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卡奇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抗战时期,中共对美外交工作在抗战进程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转向。在战略谋划方面,由服从共产国际指示转向独立自主决策;在实现路径方面,由民间外交转向半官方联络;在利益诉求方面,由支持中国抗战的单一诉求转向抗战、民主和团结的多元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共所表现出来的战略思维、大局意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宝贵经验,为当今中国开展对美外交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抗战 对美外交 战略谋划
  • 简介:对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逻辑学 哲学笔记 实证性
  • 简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至十三册)收录了毛泽东自1949年9月至1976年7月这26年间的4068篇文献,总计字数502.1万。本篇是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至十册进行导读。从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

  • 标签: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八至十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哲学的关系是一项以往受到忽视的重要学术议题。基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苏格兰启蒙哲学以崭新的经验理性主义和关于现代生活的务实取向而走在了时代前列,并引导启蒙精神向社会物质领域纵深推进。具体而言,苏格兰启蒙学派分别在历史观、正义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个层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话语与问题意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深入挖掘苏格兰启蒙学派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与分殊,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与理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本质内涵,以及在今日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下重建劳动主体性与解放的力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苏格兰启蒙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较少论及,在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中也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暴力论'章中,则通过分析经济对政治的'基础性'地位、暴力工具对经济状况的依赖、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政治状态是经济状况的决定性的原因'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阐明了只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能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标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状况 政治状态 政治权力 暴力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意旨,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 文化强国 中国方案
  • 简介:全球化在西方从古到今有次大的浪潮:一是古代人的主观静观中的天宇世界,即形而上学的全球化时代;二是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工业生产中,地球只不过是被支配的现实对象物——可价值功用化的土地,这也是资产阶级的大地全球化时代;是今天由电子媒介和网络信息建构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这也是所谓电子全球化的时代。斯洛特戴克认为,所谓“全球化”概念,其实是一个由布尔乔亚制造出来的意识形态伪境,因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中性概念,而是一个饱含资本主义近代以来血腥侵略和掠夺的复杂历史进程的映射。

  • 标签: 斯洛特戴克 《资本的内部空间》 电子全球化 资本主义掠夺
  • 简介:教育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而在思想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在哲学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从机械唯物论和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得出教育和环境对人起决定作用的结论。马克思剖析了这种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批判了教育万能论,从阶级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实践教育观,开启了教育哲学新范式,对重新审视当今教育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教育万能论 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教育哲学 革命的实践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考不是道德哲学的分析路径,而是道德社会学路径,须在人类解放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加以展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基本问题,还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道德状况进行了批判。它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道德”理想,反对任何不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道德批判”。澄清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基本主张,有助于反驳两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

  • 标签: 道德 资本主义 真正的人的道德
  • 简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英勇就义90周年,为了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推进李大钊研究,从2017年1月起,我们就李大钊纪念与研究的相关问题,对刘桂生教授作了数次专访。刘教授指出,从中共七大前后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举行过次规模较大的李大钊纪念活动。

  • 标签: 李大钊研究 新中国成立 纪念活动 教授 历史学家 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