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复方疱疹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PHN)的疗效。方法自拟疱疹止痛散治疗46例,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针剂及口服药物治疗,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临床应用自制疱疹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46例,总有效率96.65%,而对照组39例,总有效率74.3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疱疹止痛散更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的疗效。方法将75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疼痛评价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治疗PHN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疗法。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火针疗法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蟀患疮”、“火带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疼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中医辨证应归于“瘀”证范畴。笔者自拟“活血祛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42例中侵犯肋间神经22例,腰骶部神经12例,颈部、臀部及四肢神经5例,面、听神经3例;对照组30例中侵犯肋间神经17例,颈部、背及腰骶部四肢神经7例,面、听神经者6例。治疗组基本方药选用自拟“活血祛痛汤”,其他兼证花裁加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除湿止痛。疗效满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活血祛痛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中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6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患者进行实验,采用双盲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中各包含3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的实验组VAS评分和PSQI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和药物治疗相联合,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够对其症状有所缓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药物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PHN)是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以抗神经为主。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是一线药物,米罗巴林是加巴喷丁类的第三代药物,镇痛作用更强而持久。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治疗<3个月的PHN已得到临床认可,高频SCS和簇状SCS等新刺激模式正不断用于临床。女性、年龄、合并有慢性疾病、前驱痛、皮损面积、急性期疼痛程度是带状疱疹进展为PHN的关键因素。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早期镇痛,可以预防PHN,也可接种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和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RZV的有效率更高,效用更持久。

  • 标签: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易患风险,及带状疱疹后神经(PHN)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诊断为带状疱疹的2 840例患者进行分析,年龄(59±16)岁,男性1 314例(46.3%)。根据是否发生PHN将患者分为PHN组和非PHN组,其中发生PHN者442例(15.6%),年龄(68±12)岁,其中男性189例(42.8%)。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史,同时收集PHN组患者发生PHN前2个月内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及靶向药物等、诊断带状疱疹前6个月内手术史及PHN持续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相关因素。结果2 840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共2 056例(72.4%);皮疹发生于肋胁部累及肋间神经者占比最高为53.9%(1 532例)。带状疱疹患者患慢性疾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高血压16.4%(465例)、糖尿病11.9%(337例)、冠心病10.0%(283例),患结缔组织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4%(41例)、干燥综合征1.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0%(2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值(95%CI)为4.581(3.131~6.705)]、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OR值(95%CI)为1.858(1.129~3.059)]、高血压[OR值(95%CI)为1.963(1.513~2.546)]、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OR值(95%CI)为2.170(1.254~3.753)]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带状疱疹在年龄≥50岁人群中高发,侵犯肋间神经常见,最常合并的慢性疾病为高血压,最常合并的结缔组织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年龄≥50岁、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高血压及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带状疱疹 临床特点 合并疾病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不同手术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和定向射频热凝术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治愈29例(42.65%),显效19例(27.94%),有效15例(22.06%),无效5例(7.35%),治疗总有效率为92.65%。对68例患者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6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12%。随访中,出现带状疱疹患者5例,张口轻度受限患者5例,患侧面部触觉轻微减退10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病患者中5例为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患者,3例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结论定向射频热凝术侵袭性小、短期内疗效好,但复发率较高;微血管减压术能从根本上去除病因,手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病率低,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较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三叉神经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患者中选取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9例。对参照组行传统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对实验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临床疗效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相比于参照组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结论对三叉神经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缓解,将生活质量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广。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菌掀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临床疗效。方法将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掀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掀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菌掀针,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有效率,VAS评分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79%,掀针组有效率为90.62%,掀针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掀针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结论无菌掀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有明显疗效。

  • 标签: 掀针 三叉神经痛 无菌
  • 简介:摘要2009年2月到2011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60例,并与同期采用西药治疗的30例对照,疗效较为满意。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综合方法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PRF)治疗腰椎术后下肢神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住院手术的58例腰椎术后下肢神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n=30):超声及X线引导下在患侧腰椎脊神经给予标准脉冲射频治疗;试验组(n=28):超声及X线引导下在患侧腰椎脊神经给予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评分(SF-36)、抑郁量表评分(PHQ-9)、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ODI、SF-36及PHQ-9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1);在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间的VAS、ODI、PHQ-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8.6%(22/28)、92.9%(26/28),高于对照组的60.0%(18/30)、83.3%(2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缓解腰椎术后下肢神经。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较标准脉冲射频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神经痛 脉冲射频 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程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TN)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112例TN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术前MRI影像学数据,包括:桥小脑区(CPA)面积比(健/患侧)、三叉神经(TGN)长度比(健/患侧)、TGN夹角比(健/患侧)、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本组112例患者中,其中男49例,女63例;年龄20~82(59±9)岁,病程0.05~30.00(5.60±5.15)年。疼痛位于左侧43例(38.39%),右侧69例(61.61%);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复发11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程≥3年(HR=9.34,95%CI:1.12~39.07)、CPA面积比(健/患侧)>1(HR=27.47,95%CI:1.69~44.20)、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HR=35.39,95%CI:1.26~18.60)以及动静脉(HR=46.07,95%CI:2.74~27.75)是影响MVD术后复发的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病程≥3年、CPA面积比(健/患侧)>1、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动静脉是影响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TN痛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CPA面积 复发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神经内镜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状态依赖型钠离子通道调节剂口服草乌甲素片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双盲法的临床试验,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带状疱疹后神经患者75例,试验组41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一线用药加巴喷丁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予以口服草乌甲素片,对照组予以安慰剂。主要观察指标: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好转50%为目标结局,比较两组患者达到目标结局的有效率,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次要观察指标:治疗第1、2、3、4周及治疗后第8、12周不同时点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筛查量表(ID-pain评分、DN4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评分),以评估在口服一线药物基础上,联合草乌甲素片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达到目标结局所需时间为28(7,84)d,有效率为68.3%(28/41);对照组达到目标结局所需时间为56(14,84)d,有效率为52.9%(18/34)。Cox回归分析显示,口服草乌甲素片的分组因素是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HR=2.063,95%CI:1.059~4.018,P<0.05),试验组达到目标结局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063倍(P<0.05)。同时,病程长组(>6个月)的转归概率仅为病程短组(<6个月)的0.201倍(HR=0.201,95%CI:0.073~0.551,P<0.05)。两组VAS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D-pain评分、DN4评分、PHQ-9评分、GAD-7评分均较入组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服草乌甲素片能改善加巴喷丁的镇痛治疗效果,在短期3个月内可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的转归。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草乌甲素 加巴喷丁 钠离子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的PHN患者102例,年龄(69.7±9.4)岁,男42例,女60例。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个月(T2)、6个月(T3)、9个月(T4)和12 个月(T5)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PHN患者在T0、T1、T2、T3、T4、T5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7)、2(2,3)、3(2,4)、3(2、4)、2(1,4)、2(1,4)分,PSQI评分M(Q1,Q3)分别为14(13,16)、4(3,6)、6(4,8)、5(4,6)、4(2,8)、4(2,9)分;与T0相比,术后T1~T5各时间点的NRS和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71.6%(73/102),满意度为8(5,9)分,复发率为14.7%(15/102),复发时间为(7.5±0.8)个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麻木,发生率为86.0%(88/102),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麻木程度逐渐减轻。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PHN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可能是治疗PHN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消融 疗效 安全性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