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睡眠相关勃起(SRPE)患者临床较为罕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治疗多依赖临床经验,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常用方案有快速动眼相睡眠抑制剂、抗雄治疗、苯二氮类、抗抑郁类药物等,短期治疗有效,长期容易耐药,治疗效果不佳,各种治疗方案均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睡眠 痛性勃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相关淋巴细胞垂体(LyH)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妊娠相关Ly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年龄20~40岁。发病时间为产前2个月至产后12个月,产前6例,产后10例,就诊时间均为产后。其中淋巴细胞性腺垂体6例,淋巴细胞漏斗-神经垂体(LINH)4例,淋巴细胞全垂体4例,淋巴细胞下丘脑炎2例。16例患者中,8例有肿块占位效应,14例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9例表现为中枢尿崩症,2例产后高催乳素血症。垂体磁共振成像可表现垂体弥漫增大、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下丘脑漏斗区占位病变。免疫抑制剂治疗9例,3例行手术缓解占位效应,自发缓解4例。共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8个月,其中4例复发,完全缓解2例,12例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妊娠相关LyH临床表现呈异质,孕期及产后的鞍区占位性病变需考虑到LyH的可能,避免误诊和漏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妊娠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疾病特征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自控镇痛技术(PCA)是经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患者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控制技术。其作为传统口服药物镇痛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是控制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治疗。本文就PCA在癌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镇痛,病人控制 癌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痛风双能CT(DECT)成像技术研究急性痛风关节首次发作(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急性痛风首发患者70例为病例组,男69例,女1例,年龄17~65(39±14)岁。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15例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9~56(33±12)岁。回顾分析病例组痛风首发受累/最关节、对照组足踝关节的DECT数据,评估并记录受试关节尿酸盐结晶形态、体积及沉积位置情况,总结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关节及与临床症状吻合程度。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参数Kruskal-Walls H检验比较尿酸盐体积差异。结果病例组DECT尿酸盐检出率为97.1%(68/70),对照组尿酸盐检出率为0。痛风首发入组关节有足踝52例(74.3%)、膝13例(18.6%)、手腕5例(7.1%),三关节均以散在的亚毫米尿酸盐沉积最多,体积较小,形态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关节尿酸盐沉积最多位置分别为小腿后群肌腱(含跟腱)78.8%(41/52)、膝关节软骨76.9%(10/15)和掌侧肌腱60.0%(3/5),而第一跖趾关节分布较少13.5%(7/52)。DECT检出尿酸盐沉积关节数量多于症状关节者共37例,占比最多(52.8%)。结论痛风DECT检查对急性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检出敏感度高,有助于提高早期痛风诊断率。

  • 标签: 痛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双能CT 首次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质膀胱/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6~S2)和胸腰(TL:T13~L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膀胱/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n=25),对照组(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5、2.047,均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感觉神经元 嘌呤能 P2X受体 膜片钳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DiGeorge综合征合并骨皮质增厚、多关节疼痛的病例。本例患者自幼身材矮小、智力发育差,存在眼距宽、鼻梁基部宽大、双侧耳廓小等异常容貌。27岁时因双手搐搦、多发性对称关节疼痛,检查发现低钙血症,诊断符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诊断难点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病因,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病因鉴别,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最后确诊为DiGeorge综合征。根据既往文献报道,结合患者治疗反应,骨皮质增厚可能为DiGeorge综合征的少见表现,多关节疼痛症状则考虑与低钙血症相关。

  • 标签: DiGeorge综合征 骨硬化 关节痛
  • 作者: 李伟 于会艳 王海涛 方芳 蒋云 刘银红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27期
  • 机构: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肾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病理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嗜酸性肉芽肿多血管(EGPA)神经系统受累多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病,少数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我们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EGPA伴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累的患者,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该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Semaphorin 4D(Sema4D)在类风湿关节(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Sema4D与RA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骨破坏及继发肺间质病变(ILD)的相关,分析其对RA患者病情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北京市海淀医院风湿免疫科RA患者共108例,并根据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将RA患者分为病情活动组(DAS28>2.6)与病情稳定组(DAS28≤2.6)。另纳入健康对照者5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Sema4D的水平,分析其与RA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骨破坏程度及RA-ILD的相关。结果血清Sema4D水平:RA病情活动组显著高于病情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血清Sema4D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r=0.28,P<0.05)、类风湿因子(RF)(r=0.25,P<0.05)、DAS28(r=0.45,P<0.01)呈正相关。RA患者血清Sema4D水平与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r=0.20,P<0.05)及双手X线片Sharp-van der Heijde评分(SHS)(r=0.13,P<0.05)呈正相关。RA患者血清Sema4D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0.25,P<0.05)及胸部CT的Warrick评分(r=0.27,P<0.05)呈正相关。RA患者Sema4D阳性组的抗CCP抗体、DAS28、VEGF及RA-ILD发生率显著高于Sema4D阴性组(P<0.05)。结论RA患者血清Sema4D水平与病情活动、骨破坏及RA-ILD均具有相关,血清Sema4D可作为RA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Semaphorin
  • 简介:摘要踝关节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功能障碍甚至残疾。治疗选择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要严格把握各治疗选择的适应证。目前,个体化、阶梯化治疗踝关节是大势所趋,这要求临床医生根据不同分期、不同人群、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最佳治疗方案。

  • 标签: 踝关节 骨关节炎 临床方案
  • 简介:摘要膝骨关节(OA)患病率在我国持续升高。近两年,膝OA的运动治疗在我国方兴未艾。为规范运动治疗膝OA的应用,相关从业者应了解运动治疗有效和安全,应将其作为一线治疗推荐给膝OA患者。对于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做到确切、具体、可执行、及时个体化调整。同时患者教育可提高其依从,对长期疗效的维持至关重要。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运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16a、miR-324-5p、miR-29a在急性胰腺(A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意义及与胰腺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AP患者,分为轻症AP组(MAP组)和中重症AP组(SAP组),肝损伤组54例(MAP 20例、SAP 34例)与非肝损伤组76例(均为MAP);另选取40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比较MAP组、SAP组、健康组以及肝损伤组与非肝损伤组外周血miR-216a、miR-324-5p、miR-29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各miRNA水平对AP并发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MAP组、SAP组外周血miR-216a、miR-29a水平均高于健康组,miR-324-5p水平低于健康组(均P<0.01);SAP组外周血miR-216a、miR-29a水平均高于MAP组,miR-324-5p水平低于健康组(均P<0.01)。Balthazar CT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与外周血miR-216a、miR-29a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miR-324-5p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肝损伤组外周血miR-216a、miR-29a水平高于非肝损伤组,且在肝损伤组中SAP患者高于MAP患者(均P<0.05);肝损伤组外周血miR-324-5p水平低于非肝损伤组,且肝损伤组中SAP患者低于MAP患者(均P<0.05)。外周血miR-216a、miR-324-5p、miR-29a预测AP并发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4、0.750、0.814。结论miR-216a、miR-29a水平在A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增高,miR-324-5p水平降低,与Balthazar CT评分、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住院时间关系密切,且对AP并发肝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miR-29a预测价值最高。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肝损伤 微小RNA-216a 微小RNA-324-5p 微小RNA-29a
  • 简介:摘要脊柱关节是一种影响全身多系统的风湿性疾病,它与诸多共患病互相促进,形成炎症的恶性循环。而运动康复通过抗和抗免疫衰老机制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共患病防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当前生物制剂不断涌现、移动医疗广泛应用的良好契机下应更加关注运动康复,通过疾病教育和慢病管理推动其实施、普及和完善,使患者获得病情的全面改善。

  • 标签: 椎关节炎 运动康复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未成年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急性播散脑脊髓(AD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MOG抗体相关的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血清MOG-IgG检测,同时收集并分析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起病年龄为(5.2±3.3)岁,男女比例为16∶14。50%患儿起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脑病及抽搐,其次为运动障碍,部分病例可合并其他自身抗体阳性,头颅MRI表现为双侧皮质或皮质下广泛、不对称、边界不清晰的大片状病灶,脊髓以长节段脊髓多见,急性期激素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预后较好,约有20%复发。结论未成年人MOG抗体相关的ADEM起病年龄在5岁左右,脑病和抽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激素联合IVIG治疗反应好,部分患儿可能复发。

  • 标签: 未成年人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受累的大动脉(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安贞医院135例住院T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颅内血管受累,将患者分为颅内血管病变组(32例)和无颅内血管病变组(103例)。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类型、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临床特点。结果TA患者颅内血管受累的比例为23.7%(32/135),最常受累的部位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占59.4%(19/32)。颅内血管病变组既往合并高血压病史及冠心病史发生率分别为46.9%、21.9%,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的26.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4.460,均P<0.05);颅内血管病变组托珠单抗使用率为40.6%,明显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5,P<0.05)。颅内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218±55)×109/L比(272±71)×109/L, t=-3.570, P<0.01],血红蛋白[(130±17)比(121±18)g/L, t=2.363,P<0.05]及三酰甘油[1.22(0.75,1.64)比0.92(0.63,1.21)mmol/L, U=1 017.000, P<0.01]明显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颅内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受累比例为43.8%,显著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的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状动脉受累的TA患者并颅内血管受累的比例是无冠脉病变患者的4倍,比值比(OR)=3.965,95%置信区间(CI):1.584~9.926,P=0.003。结论TA颅内血管受累并不少见,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TA患者应重视颅内血管检查。

  • 标签: Takagasu动脉炎 脑血管障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中脊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华山医院神经科脱髓鞘专病门诊及病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神经眼科特需门诊、华山医院神经眼科专病门诊及病房就诊的70例症状MOGAD患者及120例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NMOSD)(AQP4-IgG+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无MOG-IgG及AQP4-IgG双阳性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着眼于MOGAD中脊髓的特点,探讨其临床特征。结果70例MOGAD患者中,16例有脊髓发作,脊髓发生率较视神经及颅内脱髓鞘低。MOGAD中的脊髓起病年龄为9~57(30±11)岁,发病高峰在20~30岁,男:女=1∶0.6。相较AQP4-IgG+NMOSD中的脊髓,MOGAD脊髓不论从首发(18.6%)还是整个病程(22.9%)来看,发生率均较低;脊髓前驱流感样症状比例更高(30.8%);痉挛较少见(12.5%);长节段脊髓比例较低(56.3%),但总体脊髓节段长度相仿;可出现短节段病变,甚至多发短节段病变;病灶总体位置更低(胸2~胸7):下胸腰段的受累比例更高(20%)而颈段受累较少(40%);横贯损害比例较低(52%),横断面上"H征"较为明显(36%);EDSS评分在脊髓急性期无显著差别但治疗后评分较低。结论脊髓是MOGAD重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与AQP4-IgG+NMOSD中的脊髓有着不同的临床特点。

  • 标签: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水通道蛋白4抗体 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RA)患者疲劳的程度、性质及不同类型疲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门诊的老年RA患者(≥60岁)进行横断面研究。利用多维疲劳量表-20(MFI-20)、生活质量量表-活力(SF-36-VT)、及MFI-20的子量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04例患者,男女比例1∶3.3,年龄(68±6)岁。MFI-20及SF-36-VT的得分分别为(60±14)分和(64±20)分。MFI-20躯体疲劳得分为(14±3)分,脑力疲劳为(10±4)分(P<0.001)。关节疼痛、疾病活动度、残疾、失眠、抑郁及焦虑与疲劳相关(相关系数0.48~0.6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关节疼痛和抑郁主要与躯体疲劳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4、0.38),失眠、抑郁及焦虑主要与脑力疲劳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0、0.32、0.24)。结论老年RA患者的疲劳程度较高,以躯体疲劳为主。关节疼痛和抑郁是主要影响躯体疲劳的因素,关节疼痛最突出。同时存在失眠、抑郁、焦虑等脑力疲劳因素。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疲劳 老年人 疼痛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转移相关性急性胰腺(MIA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例肺癌MIAP患者病例特点及转归,并与非肿瘤所致急性胰腺(AP)进行比较。结果7例(7/8)为轻症AP,1例(1/8)为重症AP。4例(4/8)以AP为首发表现,自AP起病至肺癌确诊平均时间为(112±36)d。临床表现以腹痛(8/8)为主,其次为消瘦(4/8)、恶心呕吐(2/8)、梗阻黄疸(1/8)等。肺癌分期均为Ⅳ期,7例(7/8)为小细胞肺癌,1例(1/8)为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11个月。与非肿瘤所致AP对比,肺癌MIAP患者年龄更大[(62±9)岁比(48±15)岁,P=0.018)],主胰管扩张(37.5%比3.1%,P=0.004)和腹腔淋巴结肿大(37.5%比6.3%,P=0.017)发生率更高;血红蛋白[(105.3±15.6)g/L比(147.9±24.8)g/L,P<0.001)]和红细胞压积(31.4±5.3比42.5±6.1,P<0.001)更低。结论肺癌MIAP预后较差,症状不特异。老年、贫血、主胰管扩张和腹腔淋巴结肿大是其诊断线索,诊疗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肺癌 急性胰腺炎 贫血 胰管扩张 腹腔淋巴结肿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EORA)与青壮年发病类风湿关节(YORA)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方面的差别。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R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EORA组与YORA组临床特点的差异,以更好地指导EORA患者的临床诊治。正态分布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纳入481例RA患者,其中EORA组137例(28.5%),YORA组344例(71.5%)。患者年龄19~87(59±14)岁,男123例(25.6%),女358例(74.4%)。EORA组男性占比更高(36.5%比21.2%,χ2=12.012,P<0.01),病程更短(Z=-7.985,P<0.01)。EORA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更高(5.6±1.3比5.2±1.6,t=2.549,P<0.05),合并胸腔积液者及合并间质肺疾病(ILD)者更多(χ2=7.550、7.797,均P<0.05)。EORA组合并静脉血栓、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CHD)、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的比率均高于YORA组(均P<0.05)。EORA组红细胞沉降率(ESR)、D-Dimer亦水平更高(均P<0.05)。EORA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比率更高,应用甲氨蝶呤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的比率均更低(χ2=5.271、8.407、9.356,均P<0.05)。结论EORA组与YORA组相比,男性占比更高,病情活动度更高,更易合并胸腔积液、ILD、静脉血栓、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CHD、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及白内障。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老年发病 青壮年发病
  • 简介:摘要:中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很难实现门窗三的统一标准,也是影响门窗三检测的关键因素。但是,为了追求美观导致门窗漏雨等情况,该问题的发生必定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甚至安全问题。所以,应通过工程检测验证建筑物门窗的三是否满足技术设计的要求,门窗的三检测分别有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基于此,对建筑门窗三检测的必要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 标签: 门窗检测 三性物理检测 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