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关于A型颅底凹陷的治疗,经口松解、后路固定的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单纯后路复位固定术这两种手术方案孰优孰劣存在争论。本文就颅椎外科的热点话题:A型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方案提出笔者的观点。总的来说,前后路联合手术几乎适用于全部A型颅底凹陷病例,无论寰枢关节脱位有多么严重,而单纯后路手术仅适用于寰枢关节脱位不很严重的病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有两个切口,且术后感染的风险比单纯后路手术高。患者若无脊髓症状,仅做后路手术,即使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也是可以接受的。若有比较严重的脊髓功能障碍,或合并较大的颈髓空洞,就应经口松解,以实现解剖复位,恢复颈髓的正常形态。

  • 标签: 寰枢关节 颅底凹陷症 颅椎外科 手术方案
  • 简介:摘要论文以柴窝堡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对目的层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芦草沟组样品属于好-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

  • 标签: 柴窝堡凹陷,芦草沟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两步撑开复位技术(TSDR)对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1年3月因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TSDR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过伸位X线片横向脱位复位程度,分为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观测35例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影像学指标[寰齿间距(ADI)、McRae线(ML)、Wackenheim线(WL)、颈延髓角(CMA)、枕颈角(OC2A)]及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一般情况及术后复位效果(ADI、ML、WL及CMA)。结果本研究35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52.0±13.4)岁(28~71岁)。其中术前复位≥50%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54.0±13.8)岁;术前复位<50%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50.9±13.4)岁。所有患者随访(23.3±13.4)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DI、WL、ML及CM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I、ML、WL复位超过80%分别为31例(88.57%)、30例(85.71%)、31例(88.57%)。术前复位≥50%组和术前复位<50%组比较,术后ADI、ML、W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1例患者后方植骨未融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部分自发融合。结论对于寰枢间无骨性连接、寰枢小关节无严重倾斜的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TSDR术中直接复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术前过伸位X线片复位程度不影响术中复位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颅底凹陷 寰枢椎脱位 枕颈融合 复位
  • 简介:摘要:页岩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储集体,对其孔隙体系的研究备受关注。充分调研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微观体系研究现状,理清了该研究区页岩油储层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芦草沟组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局部发育微裂缝,不同孔隙类型储集空间大小差异明显:原生粒间孔隙为1-30μm,粒间溶孔分为溶蚀钠长石和白云石,其中溶蚀钠长石为10-50μm(大者可达100μm),溶蚀白云石2-10μm,粒内溶孔为5-20μm,晶间孔为100-1000nm;在纳米尺度下孔隙半径主要为50-200nm,但很少提及分布在不同基质下各孔隙类型在纳米级别下的孔隙特征及其对储层的贡献率,缺乏上下甜点段孔隙类型及其物性差异对比,完整的孔隙结构体系尚不明确,很难为勘探开发打下良好理论基础,指导勘探开发方向。

  • 标签: 吉木萨尔 芦草沟组 页岩油 孔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