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社区灾害弹性是灾害研究新兴领域,对全球社区灾害弹性学术文献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以SSCI数据库中社区灾害弹性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社区灾害弹性研究发文时间、文献来源地、来源期刊和研究者特征进行总结,并综合内容分析法挖掘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社区灾害弹性属于典型交叉学科,目前研究多停留在以案例背景概念梳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未来,展现时空动态性社区灾害弹性模型框架开发将是重要方向;多类型灾害和级联灾害社区弹性理论框架和评估工具开发将成趋势;资源约束条件下社区灾害弹性构建路径研究或成热点。

  • 标签: 灾害 社区弹性 SSCI数据库 内容分析
  • 简介:"法外私了"是医患冲突治理中常见现象,从经验上判断,医患双方都试图规避法律准绳。从行动者主观因素角度观察,身份特质规则偏好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不准确身份认知两种规则选择性取舍,决定着冲突双方博弈结果。在行动过程中,医患双方在策略尝试、冲突"互动"和妥协等不同环节,均无法形成法治共识。因此,准确身份认知、回归正式规则,才是未来依法治理医患冲突关键。

  • 标签: 医患冲突 身份认知 规则偏好 法治缺席
  • 简介:在军事领域、航空领域、军队研究、电力行业、工业过程控制等工程学领域,共享情景认知理论对于多主体合作促进已经得到了充分应用和发展。然而,在网络化应对危机情景下,共享情景认知理论对多组织协作应对危机意义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梳理了危机条件下共享情景认知影响因素和对多主体协调合作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共享危机情景认知"皇冠"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014年上海踩踏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发现,理论上,相比于其他分析模型,"皇冠"模型更能清晰展示应急网络主体协同行动影响因素和机制,解释危机协调理论难题;实践上,此模型可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明晰改进途径。

  • 标签: 危机响应 情景认知 危机共享情景认知 协调
  • 简介:公众对核电站往往表现出较高风险感知。本文试图从风险信息视角探究影响公众核电站风险感知因素。本文选取位于我国山东省海阳市海阳核电站建设为实证研究背景,并对海阳核电站附近居民展开调研。基于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PADM),从风险信息视角构建了一个影响因素模型用来研究公众核风险感知。研究发现:公众依赖传统信息渠道获取有关核电站建设信息程度越高,其感知到核能知识、核事故知识以及核风险越高;公众依赖网络信息渠道获取有关核电站建设信息程度越高,其感知到核能知识、核事故知识越多,对核风险感知则越低;公众接受核能知识越多,其核风险感知则越低,而公众感知到核事故知识越多,其核风险感知越高。此外,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 标签: 核电站 风险感知 利益感知 风险信息 影响因素
  • 简介:自2003年开始至今,问责经历了十余年持续发展。以十八大为节点,十八大之后问责了多维转向,具体包括问责事件锐减、巡视组出场、八项规定问责和反腐败等。这些通过学习和适应、吸纳和整合、优化和升级、关门和封闭等机制得以实现,其中网络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八大之前问责是以社会参与基础,包含了大量民主元素,问责成果较为零碎。十八大之后问责成果显著,采用则是传统自上而下、体制内控权技术。问责发展关键还是要解决“谁来问责”问题。民主问责必须积极推进参与式问责。

  • 标签: 问责 十八大 民主问责 治理技术
  • 简介:住房是人民安居、经济发展载体和体现,而地震往往让住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支持抗震救灾、推动灾民安置和引导恢复重建,住房评估成为震后阶段重要工作。“5·12”地震和“9·21”地震是我国近年来震级最高两次地震。本文以这两次地震重灾区,即都江堰和南投例,结合文献归纳和对两者比较研究来总结其在评估流程、框架和作用等方面的策略特征。文章得出,两者在整体策略上基本一致,但在实际策略组织部署和技术利用上有所差别。本研究总结了两者经验和不足,震后住房应急管理中住房评估提出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地震 震后住房 安全风险 评估策略 应急管理
  • 简介: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府作为当事方冲突类型,这种类型冲突是指政府以公共利益推进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公众支持,以致政府建设项目常常受到阻碍,甚至成为诸多冲突发生根源。因此,如何治理政府作为当事方冲突是十分重要研究课题。但从国内外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关注并不多。故而,本论文以一个公益拆迁事件引发冲突治理事件例,试图探讨政府作为当事方冲突治理机制。论文得出研究结论是,信任机制是政府作为当事方冲突恰当治理机制。这是因为权威机制遇到了信任危机,市场机制又缺乏应有的环境,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信任机制具有传统和社会基础,是当前可行治理机制。但是源于中国体制和制度特殊性,信任机制需要辅之以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信任机制主导合作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冲突治理作用。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冲突治理理论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政府冲突治理实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是,针对我国大量类似的冲突治理案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该类冲突治理机制共性特点,以期形成更具普遍性指导意义研究理论。

  • 标签: 拆迁 权威机制 市场机制 信任机制 合作治理模式
  • 简介:我们在谈论“学科(discipline)”这一概念时,主要有两个语境:一是作为知识生产“学科”,例如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种意义上“学科”主要目的是生产知识,以达成知识实践良性互动;二是作为知识规训“学科”,例如按照学科目录设置专业并讲授课程,这种意义上“学科”主要目的是传承知识,以实现知识扩散传承。

  • 标签: 知识生产 风险社会 共同体 科研 学术论文 专业期刊
  • 简介: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纵横交织复杂形势下,民防部门开始由战时防空袭走向战时防空袭和平时防灾救灾相结合发展路径。已建立起现代民防体系国家相比,中国民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民防向现代民防转变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制度环境变迁,中国人防组织在领导体制、机构职能和经费来源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变化,贯穿这一变化主线是人防实行军地双重领导体制下,军队和地方在其中主导力量此消彼长。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防变化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对领导体制变化紧密相关机构职能和经费来源演变特征进行描述。

  • 标签: 人防民防 双重领导体制 应急
  • 简介: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信息释放模式方面有较大差异。有的是逐步释放式,有的是急速倾泻式。信息释放模式差异会导致公众对事件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本文提出:危机状态下,在准确及时地传递相关危机信息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因信息释放模式不科学给公众造成不必要负面影响。构建基于公众需求危机信息整合释放模式对于提高危机信息释放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危机信息 危机管理 信息释放
  • 简介:随着极端灾害日益多发,风险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愈加突出,给传统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带来极大挑战。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并为灾害应急管理带来新思路。本文以2016年6月23日14时30分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发生特大龙卷风案例,以社交媒体典型代表——微信研究平台,运用案例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具体分析微信在"6·23阜宁特大龙卷风"灾害应急管理中使用情况,以深入探讨和总结微信在灾害应急管理中价值。文章认为,与其他通信手段和信息渠道相比,微信在信息发布上占一席之地,在危机沟通上遥遥领先,在治理参与上行之有效。但是,在重视微信正面功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真实性、冗杂性和不平衡性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技术、措施,使微信更好地融入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 标签: 灾害应急管理 微信 信息发布 危机沟通 治理参与
  • 简介:在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公共安全形势均不容乐观。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公共安全,也更能保障公共安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改革开放实践来看,中国一直将社会稳定作为经济发展前提,因此中国即便不是世界上在社会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最好国家.

  • 标签: 中国 安全研究 全球风险社会 校园 导语 专栏
  • 简介:事故调查是一项重要和复杂工作,调查目的在于挖掘事故发生真相、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吸取事故教训等。事故调查必须坚持独立、客观、科学和公开原则,法律要为调查主体独立性提供充分授权,调查主体必须具备专业素质,调查程序要科学严谨,调查过程和结论要公开等。通过“7·23事故”调查案例,发现我国事故调查法制需要进一步修改、事故调查主体独立性需要加强、事故调查流程需要更加规范、事故调查公开性需要继续提升和事故调查对技术调查应更为重视。

  • 标签: 灾难 事故调查 独立性 公开性 技术调整
  • 简介:本文通过对3777名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现阶段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绝大多数欺凌者同时也是被欺凌者;校园欺凌形式中语言欺凌是主要形式,而关系欺凌最具重复性;校园欺凌行为参与者表现为明显低龄化性别差异化特点,男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概率要显著高于女生;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主要场所是学校,且遭受校园欺凌学生把隐瞒事实作为第一选择。相关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旷课、少玩网络游戏、较开明教育方式、同伴相处融洽、不结交帮派朋友可以降低校园欺凌风险;父母关系紧张、专制型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不融洽、家庭结构不完整、师生关系差、同伴关系较差、欺凌环境恶劣是校园欺凌风险性因素。校园欺凌风险防控应该以学校核心,学生、家长、教师形成反校园欺凌联盟,社会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互动,构筑反校园欺凌环境。

  • 标签: 校园欺凌 特征 LOGISTIC回归模型 风险防控
  • 简介:成立应急管理部是典型大部制改革,这种改革事实上萌芽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领导分管+业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模式,有助于减少职责交叉,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优化现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管理转型升级。但是,厘清内部不同机构及与其他相关部门边界,重塑权力结构,实现优化协同高效运行,完善法律保障,是改革成功与否关键。

  • 标签: 应急管理部 大部制改革 部门整合
  • 简介:灾害问题灾前社会问题有着存续性联系,社会人口特征灾害风险及其影响亦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聚焦社会人口特征视角下灾害群体脆弱性研究,将灾害群体脆弱性置于风险感知、灾害整备、灾害反应、灾害恢复维度下以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揭示出灾害群体脆弱性存在“高脆弱-低整备-高损失-低恢复”恶性循环再造现象。

  • 标签: 灾害 社会人口 群体脆弱性
  • 简介:近年来,企业参与灾害治理成为应急管理中重要现象。以逐利天性企业何以且如何参与灾害治理?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其工具性和规范性两种不同视角分析工具,将企业灾害参与和社区抗逆力关联起来,同时基于不同企业灾害参与动机差异性,将企业灾害参与抽象公司导向社区导向两种不同模式。以这两种模式及其演变为框架,探讨了公司层面的抗逆力社区层面的抗逆力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发现,采用不同灾害参与模式企业客观上有多重途径同时改善公司社区层面的抗逆力,但企业抗逆力并非天然就能转化为社区抗逆力,只有社区导向企业才能有效促进社区抗逆力提高。本文对两种企业灾害参与模式提出及其演变路径分析,既为理解企业灾害参与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企业灾害参与能力建设和公共政策层面的企业灾害参与管理指明了方向。

  • 标签: 灾害治理 应急管理 企业参与 公司导向 社区导向
  • 简介:雾霾给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尽管学术界已对雾霾成因、构成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有关雾霾风险感知研究依然不多。本文从社会脆弱性和社会建构性视角出发,利用2018年上海市1656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雾霾风险感知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雾霾风险感知同时存在脆弱性和建构性两种机制,很难说哪一种机制是主导或是根本性,但是两种机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存在“叠加效应”,即拥有脆弱性特征并处于建构性环境的人群会表现出更为强烈风险感知。最后,本文认为利用建构性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推动空气信息和雾霾知识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居民对雾霾风险重视程度

  • 标签: 雾霾 风险感知 脆弱性 建构性 上海
  • 简介:学界对怒江水电开发论争原因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从政策论证角度加以审视,发现其之所以争议不断,是因为论证主要由精英人士价值理念主导,而精英人士之间价值理念又是不同,且难以调和。为了各自理念能够获得优势地位,支持开发怒江精英采取了直接启动决策议程、主导方案选择过程、结成同盟、形成支持网络等行动,反对开发怒江精英则通过咨询会、上书、签名、实地调查、公开辩论、寻找决策程序缺陷,利用新闻媒体、国际组织等体制内和体制外途径遏制支持开发者行动,影响论证结果。这使得该事件政策论证表现出独特性。

  • 标签: 政策论证 怒江开发论争 精英主导
  • 简介:1984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简称FEMA)和全美行政院校联合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choolsofPublicAffairsandAdministration,简称NASPAA)合作培养了一批专注于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学者,其目的是创建一个囊括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体(Community),帮助各级应急管理者在面对愈来愈挑战性问题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虽然财政支持力量薄弱,但是NASPAA和FEMA行动引领了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改革.本文首先回顾了自1984工作坊以来FEMA经历变革,随后在公共行政语境下探讨NASPAA和FEMA研究员在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影响.

  • 标签: 公共行政 应急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