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评价辛基酚(OP)对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蝌蚪急性毒性,将26期蝌蚪暴露在浓度为5.0×10-7~5.0×10-6mol·L-1OP水体中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蝌蚪死亡率随着OP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24、48、72、96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5×10-6、2.96×10-6、1.90×10-6、1.52×10-6mol·L-1;96h零致死浓度(96hLC0)为9.70×10-7mol·L-1;安全浓度(SC)为1.52×10-7mol·L-1.另外,为探讨SC以下OP对蝌蚪生长发育影响,将26期蝌蚪连续暴露在1.0×10-7、5.0×10-8、1.0×10-8、1.0×10-9mol·L-1OP水体中,并设1.0×10-7、1.0×10-8mol·L-1雌二醇(E2)阳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直至70%蝌蚪完全变态.暴露20d、40d和70%蝌蚪完全变态时共3次测量蝌蚪及幼蛙体长和体重,分别统计70%蝌蚪发育至跗蹠部伸长期、前肢伸出期和完全变态期所需时间.结果表明,SC以下OP和E2对蝌蚪死亡率影响不明显,但1.0×10-9~1.0×10-7mol·L-1OP和1.0×10-7、1.0×10-8mol·L-1E2可不同程度延缓蝌蚪发育时间,降低蝌蚪体长和体重,并导致少数蝌蚪发育畸形.结果说明低浓度OP与E2相似,对蝌蚪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辛基酚 中国林蛙蝌蚪 毒性 生长发育
  • 简介:为评价水域环境中敌百虫(trichlorfon)污染对两栖类幼体急性毒性,将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28~29期(Gosner)蝌蚪分别暴露于10~30mg·L-1敌百虫5个不同浓度水体中,分别在24、48、72和96h统计蝌蚪死亡率,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显示,暴露24、48、72和96h,敌百虫对蝌蚪LC50分别为142.50±3.23、49.19±1.28、25.68±2.04、15.55±1.93mg·L-1,安全浓度(SC)为1.56±0.19mg·L-1。蝌蚪中毒后尾部多呈弯曲状,仰翻,外观浮肿。对死亡蝌蚪解剖表明,其鳃腔内充水,内鳃萎缩,肝脏、肠管和肾脏呈灰白色。另外,将28~29期蝌蚪分别暴露于0.2~2.0mg·L-1敌百虫4个不同浓度水体中进行慢性暴露实验,检测蝌蚪暴露28和42d时体重和体长以及75%个体变态所需时间。结果表明,蝌蚪低剂量敌百虫水体中持续暴露,其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并可导致蝌蚪身体扭曲、尾部强直性弯曲等畸型发生,蝌蚪死亡率显著增高,作用强度呈现剂量和时间累积效应。慢性暴露实验证明SC以下敌百虫水体仍威胁着蝌蚪生存。

  • 标签: 敌百虫 中国林蛙蝌蚪 毒性 生长发育
  • 简介:为评价水域环境中Zn^2+对两栖动物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蝌蚪为试验材料,对G26期蝌蚪进行了0、10、50、100和500μg·L^-1Zn^2+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蝌蚪发育至变态高峰期(G42期)。分别于暴露15d和30d后取样测定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各指标;此外,分析了Zn^2+慢性水体暴露对变态率、变态高峰期(G42)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后肢长和骨骼发育影响。结果表明:暴露15d时,各浓度Zn^2+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均未造成显著影响,而持续暴露30d后,500μg·L^-1Zn^2+处理组蝌蚪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各浓度Zn^2+慢性暴露均导致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率下降,其中500μg·L^-1Zn^2+处理组变态率最低;500μg·L^-1Zn^2+慢性暴露导致G42期中华大蟾蜍蝌蚪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后肢长)和骨化程度均受到显著抑制。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锌对中华大蟾蜍幼体生长发育和变态具有潜在危害,水域锌污染所引发毒理效应予以重视。

  • 标签: ZN^2+ 中华大蟾蜍 蝌蚪 生长发育 变态
  • 简介:村寨银行项目是社区村民按户自愿等额入股、公益项目按一定比例配比方式形成本金,全组入股户分3批进行等额借贷,每批借贷时间一年,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全组入股户民主选举项目管理小组并制定借贷管理办法,确定利息比率,从而实现全体入股村民对该笔资金共同管理、使用。

  • 标签: 银行 村寨 项目管理 共同管理 借贷 村民
  • 简介:思子很自信,而且非常善良;玛法纳很顽皮,尤其是跟图尔库一起时候;图尔库是一头温柔善良小象,也很调皮;安娜贝尔是一个真正领袖,表现出勇敢和同情心;马塔贝勒是一头典型吵闹型公象,经常和库库鲁库拉摔跤;诺拉是一头相当没有安全感大象,有一段痛苦过去;莫约是一头快乐、开朗、顽皮大象,它有很强幽默感,眼睛炯炯有神;库库鲁库拉,也就是库拉,是一头非常温和大象,它通常晚上第一个睡觉,而最后一个醒,它是打鼾大王!

  • 标签: 大象 档案 安全感 睡觉
  • 简介:2003年3月11日,四川省美姑县林业,保护区,公安,医务等有关部门人员及专业人员,美姑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乐滋滋目送一大熊猫大摇大摆返回自己家。这是美姑人民第15次护送大熊猫回家了。

  • 标签: 大熊猫 美姑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 四川 物种
  • 简介:石头,本是一些因外力由大岩体上脱落下来小型岩体。但是经过地质岁月亿万年“打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表生风化作用等,它们“饱经风霜”、“千锤百炼”,形成了各种形状、各式花纹,千姿百态。使它们具有特殊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石头一直隐约贯穿其中。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天然石块当做武器、当做工具,到新石器时代制作打击石器;从穴居时代,人类利用岩石作垒巢材料,再到农耕文明,人类平添赏石、玩石雅趣……直至今天。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人类文明史说成是一部漫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石文化史。

  • 标签: 自然文化 旧石器时代 密码 运转 表生风化作用 人类发展
  • 简介:动物尸骸只有极其特殊自然环境下才能保存为化石。5亿多年前云南滇东、滇中,包括黔西、两广一带都是浅海,容易集聚泥质沉积物。那个时候,气候温暖,海水矿物质变得丰富,水母、蠕虫、节肢动物、多门类海栖动物和藻类大量出现。它们突然被水流或者其他意外涌来泥质沉积物掩埋,造成了大规模集体死亡。又隔绝了空气,不再遭受外界破坏条件下,软体保存在泥沙中,天长日久形成了薄薄化石,奇迹般

  • 标签: 泥质沉积物 滇东 泥沙沉积 滇中 小壳动物群 古生物学家
  • 简介:师父曾对我说过:“当摄影不再用来表达艺术倾向和情感倾向,变成一种纯粹记录,那这就是摄影最本真的意义.”

  • 标签: 摄影
  • 简介:家乡,时常可以河边或是江边沙滩上看到一个个向下凹陷圆锥形沙窝。每个沙窝底部,都藏着一水虫,当地人俗称“拱牛”,这种小虫子是治疗风湿良药,看,这母女俩正顶着烈日彩集“拱牛”。

  • 标签: 采集 “地拱牛” 风湿 中药 沙滩
  • 简介: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流经横断山脉地区,距今两亿多年前中生代三叠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古地中海海域。从三叠纪到侏罗纪漫长地质时期,多次地壳运动造成海退和海缦作用,使大量盐质呈盐卤和盐岩状态沉积下来。这一先民从古以来就在探寻着盐卤资源,加以开采利用。地质资料显示,

  • 标签: 盐卤资源开发 澜沧江 盐矿 盐泉
  • 简介:树上第一面熊猫有两种,一种存在于笼舍,懒洋洋,软绵绵,被视为终极玩偶;另一种存在于荒野,孤独而充满活力,但不被多数人知晓。一年初春,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徐健要去位于秦岭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秦岭细鳞鲑,有幸同行。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率领团队曾存这里工作13年,不间断在野外研究大熊猫。

  • 标签: 大熊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故事 生物多样性 北京大学 摄影师
  • 简介:每年到了丽龟繁殖期,印度奥利萨海岸上都会出现大量丽龟,甚至出现过上万丽龟产卵壮观景象。奥利萨邦达哈姆拉(Dhamra)海滩是世界上最大丽龟繁殖场所之一,但是去年丽龟却没有出现,今年也是直到3月底——通常这时已是丽龟繁殖期尾声——才出现在达哈姆拉海滩上。

  • 标签: 沿海港口 停靠 繁殖期 保护组织 环境破坏 钢铁公司
  • 简介:近期,德国哥廷根大学古生物学家AlexanderSchmidt和他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发掘恐龙时代非洲古森林时发现了30个琥珀化石,这也是迄今为止科学家非洲发现第一批琥珀化石。这些史前昆虫和植物孢子距今大约9500万年前封存于位于如今埃塞俄比亚中部森林黏稠树脂中。

  • 标签: 化石 琥珀 昆虫 SCHMIDT 古生物学家 埃塞俄比亚
  • 简介:沿海围填海开发已经成了滨海湿地面临最大威胁。沿海开发浪潮冲击下,即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滨海湿地也不得不为开发让路。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津占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标签: 滨海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沿海开发 侵蚀 地被 黄河三角洲
  • 简介:到了冬候鸟迁飞季节,新闻上又爆出不少恶劣捕鸟事件。从夏天开始,就在关注一个面积虽小、却不可小看湿地保护区,这里的人和鸟,用一种奇特方式共同生活着。而在这个冬天,这个候鸟越冬地迎来了一位贵客、

  • 标签: 越冬地 田鸡 湿地保护区 冬候鸟
  • 简介:石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退化、岩石裸露生态地质灾害,但其根源是脆弱地质环境,故其治理必须从地质条件入手.植物境是植物地下生境,是植物生存地下空间,由土壤、部分母质及包含在其中水分、盐分、空气、有机质等构成.境再造即是人工塑造植物所需境条件,为植物生存提供基础.境再造模式包括植物境特征调查、境空间再造、土壤再造和适应所选物种种植过程.事实证明,植物境再造模式适用于石漠化治理.图4,参10.

  • 标签: 石漠化 地境再造 生态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