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朱庄水库水体各月综合污染指数,并计算其多年平均值,然后绘制水质年内综合污染指数过程线,用综合污染指数反映水质变化。通过分析,朱庄水库年内4,6,8月综合污染指数偏高,而在2,10,12月综合污染指数较低。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水质年内变化,可从微观上反映出水质年内变化规律,是评价水质变化幅度不大时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水质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 年内变化规律 水体自净作用 朱庄水库
  • 简介:以汉江上游为例,基于弹性系数法和水文模拟法定量估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61年-2013年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并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降水及潜在蒸散发在同时期内也逐渐降低,但变化趋势不显著。气候变化对径流变的贡献率为4218%~4315%,人类活动对径流变的贡献率为5615%~5712%,相比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稍大,且其对径流变的影响呈现增长的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定量研究 水文模型 弹性系数 汉江上游流域
  • 简介:利用乌云河东风水文站月流量、月降水量和蒸发量资料,通过计算水文和气象要素的变差系数、峰型度和丰枯率及气候倾向率等参数,分析了乌云河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及降水和蒸发量等气候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乌云河年径流的变差系数为o.32,其主要由融雪和夏季的降雨来补给,径流年际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发展,春、夏、秋、冬四季、汛期及非汛期的流量均呈递减趋势,而且汛期流量减少的最为明显;(2)乌云河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也呈递减趋势,蒸发量的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其气候倾向率达到-175.0mm/10a。分析认为,降水量的逐渐减少可能是影响该流域流量逐渐降低的原因之一。

  • 标签: 乌云河 变差系数 峰型度 丰枯率
  • 简介:对尹府水库进行野外取样和室内实验,运用综合营养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季营养程度略高于丰水季,全年处于中营养状态,接近轻度富营养。进行水质分析显示:在时间变化上,枯水季节营养物含量明显高于丰水季节,枯水季总氮含量是丰水季的3.5倍,氨氮含量是丰水季的2.3倍,总磷含量也比丰水季高,而溶解氧的季节变化不大;在空间变化上,水体总氮和氨氮呈现水库入口大于出口大于库中的变化规律,水体磷含量的空间差异不大,出口和库中磷含量略微高些,入口磷含量略低。

  • 标签: 尹府水库 水质 时空变化
  • 简介:依据衡水水文实验站2010-2012年土壤含水率观测资料,分析衡水地区土壤墒情特点,研究代表区域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利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土壤消退系数K值,并拟合增墒计算经验公式,建立了退墒及增墒预报方案,并利用2013年资料进行了验证,经评定,两方案的预报精度均达100%,达到甲级预报标准。对合理指导农作物实施灌溉,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土壤墒情 变化规律 预报
  • 简介:长江源区位于川西北高原东北部,过去40多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区域冻土一生态环境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径流过程的变化影响到了长江源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本文利用长江源区沱沱河、五道梁、治多、曲麻莱和玉树5个水文气象代表站的相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长江源区的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多尺度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从距平值上探讨了各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空间分布。为进一步研究长江源区流域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深入开展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长江源高寒区 降水量 径流量 时空变化
  • 简介:通过分析滹沱河全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将流域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小觉以上区域(I区-成水和用水环境)、小觉至黄壁庄之间区域(II区-成水环境)、黄壁庄以下区域(III区-用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探讨了半世纪以来滹沱河流域分区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并剖析了流域水资源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不同区域减少幅度各不相同;I区和II区的水资源变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但影响机理和程度有所差异;而III区的水资源变化则完全由人类活动控制,自然因素几乎可以忽略。

  • 标签: 水资源量 降水量 径流量 滹沱河流域
  • 简介:针对水闸结构受力的典型构件板在运用过程中常存在的钢筋锈蚀问题,采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了考虑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滑移力变化的分离式模型,基于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11.0平台,根据工程中的典型偏心距e=85mm,研究了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的抗力与钢筋锈蚀率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基于钢筋锈蚀的板抗力计算公式,对水闸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钢筋锈蚀 偏心受压 钢筋混凝土板 抗力 数值分析
  • 简介:通过侵水前后湿陷性黄土的快剪试验,发现侵水后土样的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天然状态下土样的抗剪强度,且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与土的类别有关。粉土类湿陷性黄土侵水前后的抗剪强度在各级压力下变幅相当,并且抗剪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黏聚力的降低上,降幅达92%;侵水前后粉质黏土类湿陷性黄土的抗剪强度变化随压力变化分为快速变化和缓慢变化两个阶段,根据土的湿陷程度不同抗剪强度发生快速变化的起始压力也不同,其中内摩擦角的变化随湿陷系数的降低而减小,黏聚力的变幅与土的湿陷程度以及压缩系数有关。

  • 标签: 快剪试验 黏聚力 内摩擦角 粉质黏土 粉土 湿陷程度
  • 简介:高压直流输电的换流变压器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谐波源,运行产生的谐波会影响其负载损耗。采用IEC61378-2-2001和IEEE1158-1991负载损耗算法,对换流变压器的负载损耗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了谐波对换流变压器负载损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谐波对换流变压器损耗的影响程度随谐波次数的不同而变化,高次谐波的影响很小,低次谐波的影响较大。该结论可为谐波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高压直流输电 谐波 换流变压器 负载损耗
  • 简介:天然河湾的弯曲平面形态和离心力作用,引起弯道的水流能量重新分配和耗散规律发生变化。基于弯道水流能量平衡方程,总结了弯道水流的能量耗散主要原因,推导了弯道水流的横向与纵向能量耗散率的表达式,并采用弯道水槽实验数据验证和率定表达式的参数。运用弯道水流能量耗散规律,本文初步解释了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下泄清水将使得荆江河湾的水流能量横向耗散增强,凹岸区域严重冲刷,凸岸区域显著淤积,单个河湾的弯曲度将变大。

  • 标签: 弯道水流 能量平衡 能量耗散率 河湾
  • 简介:通过大田枸杞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照处理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下枸杞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枸杞覆膜滴灌生育期内耗水量相比传统畦灌平均减少了34%,生育期内灌溉定额相比传统畦灌平均节约了52%。当覆膜滴灌枸杞耗水量为612mm时,枸杞的水分效率和干果产量达到最优组合水平。

  • 标签: 宁夏 枸杞 覆膜滴灌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本文在简述了黄土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述。总结了对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估,并相应地提出了对黄土滑坡的整治意见和防治措施。

  • 标签: 黄土滑坡 分布规律 形成条件 稳定性
  • 简介:基于我国50年已溃水库数据资料,利用能谱分析方法探讨水库溃坝事故的周期性规律,分析水库溃坝与太阳运动的相关性;对水库溃坝率随水库年龄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水库溃坝率年龄别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水库溃坝事故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大周期为25年,小周期为12年左右;太阳活动与水库溃坝具有强相关关系;水库大坝投入运行的前5年是其整个运行过程的“婴儿”,发生水库溃坝的概率较高;大坝溃坝率随着大坝运行年限的变化趋势类似于人口科学中人的年龄别死亡率变化趋势,呈“U”字型。

  • 标签: 水库溃坝 周期性 使用年限 溃坝率
  • 简介:1沁河流域概况及水资源利用现状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较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二郎神沟,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沁源、安泽、沁水、恶城、阳城和河南省的沁阳、武陟等县(市),于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1.35万km~2,干流全长485km,其中山西境内长363km,河南境内长122km。全流域总人口273万人,耕地面积26.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7.73万hm~2,粮食产量80万t。

  • 标签: 沁河 水资源 变化趋势 开发利用
  • 简介:为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压力,意大利的坝工建设行业对自身进行了反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5次执委会议前夕,意大利大坝委员会(ITCOLD)主席莫兰多·多尔塞塔·凯皮尤佐博士发表了如何使意大利的水电部门开创一个光明的远景的观点。

  • 标签: 市场 部门 建设行业 意大利 水电 主席
  • 简介:常规的研究发现,高拱坝高坝大库所产生的库盘变形影响是必然存在的,由于其变形规律的不明确性,有必要对高坝大库的库盘变形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仅考虑库盘变形的弹性部分,利用线弹性有限元方法,建立高拱坝大范围直线型河道库盘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直线型河道库盘变形规律,并确定合理的库盘建模范围,在此后实际工程的坝体变形分析中,为全面考虑库盘变形对坝体变形性态的影响奠定了基础,确保能够有效地监控大坝的安全运行。

  • 标签: 高拱坝 库盘 直线型河道 变形规律
  • 简介:1碳交易碳交易是建立在《KyotoProtocol京都议定书》基础上的一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京都议定书》首先确定了温室气体的种类: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以CO2为标准,其它五种温室气体折算成CO2当量进行交易。《京都议定书》为附件1国家制定了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的量化标准,要求这些国家在2008-2012年之间必须完成规定的减排量,未完成的国家将受到联合国的惩罚。他们可以通过多种被联合国认可的方式完成规定的减排量,清洁发展机制是被采用最多的一种,几个主要附件1国家的减排标准如下:

  • 标签: 清洁发展机制 气候变化 《京都议定书》 温室气体减排 碳交易 二氧化碳
  • 简介:正1CDM项目开发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CDM项目开发的八个阶段中的第三、第四阶段:参与国的批准和项目审定。参与国的批准所谓批准是指参与项目的各缔约方批准该项目作为CDM项目,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项目批准。根据规定,一个CDM项目要进行注册,必须由参加该项目的每个缔约方的国家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出具该缔约方自愿

  • 标签: 清洁发展机制 气候变化 项目开发 缔约方 减排 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