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针对动车组接地回流较大、回流电流分布不均、存在环流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散保护接地方法。对动车组进行编组并构建模型,工作接地的接地装置与保护接地的接地装置分别装在不同转向架的轴端、互相独立,分别接到不同的轴端接地装置上然后回流至钢轨;分析接地回流增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减少转向架回路来合理设置分散保护接地方法,且在轴端接地装置之前加上接地电阻,减少转向架与钢轨之间的回流;最后一节车设置两个轴端接地装置,将四车单元的回流电流全部可靠地引流至钢轨,降低回流电流分布不均,减少电磁干扰,提高车辆电磁兼容性,降低维修频率,安全可靠。

  • 标签: 动车组 分散接地 回流保护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文章便从环保视角出发,首先介绍了离子色谱的应用原理,其次对该技术所用设备以及核心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环境监测为落脚点,围绕该技术的应用要点展开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等方面,希望能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或是启发。综述了气体组分的离子色谱检测技术,总结了气体样品、气溶胶以及液态样品中气体物质的制备和采集方法,运用离子色谱技术对上述样品进行测定,并对该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气体组分 离子色谱分析 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小麦粉调质后的粒度,大多集中于是否会影响其蛋白质含量,但是却没有深入研究小麦粉变质的根源。小麦粉经过调质后,不仅会影响其特性,还会影响其品质,所以本文从粒度和组分方面入手,对小麦粉调质的影响做出了全面的探讨。

  • 标签: 调质 小麦粉粒度 组分 影响
  • 简介:摘 要:针对单组分反应性PUR热熔胶存在粘性强度低、固化速度慢等问题,本文对性能更优异的双组分反应性PUR热熔胶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本文针对制备的双组分反应性PUR热熔胶从-NCO/-OH在合成反应中的摩尔比、多元醇种类、异氰酸酯种类、NCO含量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所制备热熔胶材料的力学与粘接性能,为双组分反应性PUR热熔胶的制备提供参考指引。

  • 标签: 双组分 热熔胶 反应型PUR 制备与性能
  • 简介:采用热处理和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将废弃混凝土中的骨料与胶凝组分的分离进行了研究.测定了2mm和5mm筛下物的百分数,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掺加0.03%的三乙醇胺时,骨料与胶凝组分的分离效果最好,2mm筛下物的百分数为27.7%;经280℃和500℃热处理的分离效果次之.

  • 标签: 废弃混凝土 骨料 胶凝组分 分离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低碳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出于提高天然气气源供应的可靠性、拓展气源采购范围的考虑,天然气管网呈现多气源供应的局面。由于气源气质组分差异大,如何快速分析气源组分、跟踪管线混气段长度并判断分输计量点气质组分情况即气源组分跟踪分析,成为决定管线输差和用户计量交接平稳有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面临3气源的国家管网干线天然气管道为实例,着重研究气源组分在线监测、管道混气监测、声速核查监测等气源组分跟踪分析方法,为确保多气源混气管网平稳运行、精准计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输气管网 天然气组分 混气 输差
  • 简介:摘要:甲乙酮作为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生成一些重组分副产物,这些重组分不仅会降低产品收率,还会增加后续分离纯化的难度,影响产品质量,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甲乙酮装置重组分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措施,旨在降低重组分的生成,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期实现绿色高效的甲乙酮生产。

  • 标签: 甲乙酮装置 重组分 影响因素 催化剂 原料质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比较了市售黄豆和黑豆中水溶、盐溶、醇溶、碱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分子量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以及其它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以期为黑豆的日常食用以及综合加工利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黑豆的蛋白质、灰分和α-氨基氮含量均高于黄豆。黄豆中蛋白质含量为39.95%,黑豆中蛋白质含量达到42.36%。从蛋白质组成上看,黄豆以水溶性蛋白质为主,占总蛋白的88.21%;黑豆以水溶和碱溶性蛋白质为主,分别占总蛋白的55.43%和38.69%。黄豆中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黑豆中高主要表现在分子量为83.44kDa,74.58kDa和35.74kDa的较大分子量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黑豆中碱溶性蛋白质高于黄豆,主要表现为分子量为20.71kDa和36.29kDa的较小分子量的碱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研究还发现苏氨酸、天冬氨酸是黄豆和黑豆中的主要游离氨基酸,且黑豆中的谷氨酸、苏氨酸含量明显比黄豆中高,分别高出116.021mg/L,197.996mg/L。

  • 标签: 黄豆 黑豆 蛋白质组分 游离氨基酸 水溶性蛋白 碱溶性蛋白
  • 简介:摘要:本研究比较了市售黄豆和黑豆中水溶、盐溶、醇溶、碱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分子量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以及其它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以期为黑豆的日常食用以及综合加工利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黑豆的蛋白质、灰分和α-氨基氮含量均高于黄豆。黄豆中蛋白质含量为39.95%,黑豆中蛋白质含量达到42.36%。从蛋白质组成上看,黄豆以水溶性蛋白质为主,占总蛋白的88.21%;黑豆以水溶和碱溶性蛋白质为主,分别占总蛋白的55.43%和38.69%。黄豆中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黑豆中高主要表现在分子量为83.44kDa,74.58kDa和35.74kDa的较大分子量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黑豆中碱溶性蛋白质高于黄豆,主要表现为分子量为20.71kDa和36.29kDa的较小分子量的碱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研究还发现苏氨酸、天冬氨酸是黄豆和黑豆中的主要游离氨基酸,且黑豆中的谷氨酸、苏氨酸含量明显比黄豆中高,分别高出116.021mg/L,197.996mg/L。

  • 标签: 黄豆 黑豆 蛋白质组分 游离氨基酸 水溶性蛋白 碱溶性蛋白
  • 简介:摘要:本文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与可凝结颗粒物概述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凝结颗粒物产生的原理以及组分特征研究,希望能为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垃圾厂 垃圾回收 可凝结颗粒物 颗粒物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前言受长山热电厂水泥厂的委托,吉林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在2000年4月进行技术服务。我们以粉煤灰为混合材料主要组分,试配高标号水泥,同时解决了因加入干排粉煤灰后,水泥产生泌水率偏高而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2主要原材料2.1干排粉煤灰采用吉林省松原市长山热电厂的干排粉煤灰,此粉煤灰为灰色,其化学成分详见表1。2.2熟料采用秦皇岛某水泥厂的回转窑熟料。2.3沸石、石膏及其他材料均产自吉林省。3试验结果3.1试制水泥的物理试验结果试制的高标号水泥的物理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1表2可知,按表2序号2配方,28大抗压强度为59.3MPa,为熟料28天抗压强度的92%。可见在粉煤灰

  • 标签: 粉煤灰水泥 混合材料 主要组分 砌筑砂浆 外加剂 建筑材料工业
  • 简介:摘要:相较于其他地下工程项目来说,地铁工程对于防水工作的要求非常高,同时防水施工要求的时间周期也比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地铁工程防水施工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防水涂料,充分保证防水施工的质量水平。本文则引入了一个地铁工程案例,全面探索了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在地铁防水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同时还探究了这套施工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有利于提升地铁工程防水工作的综合成效。

  • 标签: 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地铁工程 基层处理 节点处理
  • 简介:摘要:应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气体分离,通过六通阀进行操作分析柱,通过检验的仪器对分离后的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次的进样和多台气相色谱仪,过程比较繁琐。所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分子组分多为气象分析系统应运而生,采用十通阀进行分割,通过四通阀来选择,一次静养完成组分的分析和分离,保证该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应用的效果。

  • 标签: 小分子 组分 多维 气相 分析系统 气体分析
  • 简介:摘要:近年来,柴油面临需求下滑和车用柴油环保标准升级的双重压力,催化裂化柴油(LCO)作为柴油调合组分的利用空间被逐渐压缩,出现了一批以轻质化产品为导向、以多装置耦合为手段的LCO高附加值转化新技术。在汽油需求依旧旺盛时,将低十六烷值的LCO转化增产富含烷基苯的高辛烷值汽油,不仅做到了产品结构“取长补短”,还为炼油厂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LTAG技术、FD2G技术等。按照“宜芳则芳”、“油化结合”的加工原则,在分子转化思路上,进一步强化加氢LCO中单环芳烃开环裂化反应和抑制氢转移反应,并配套高效的芳烃抽提分离技术,使其转化生成苯、甲苯、二甲苯(合称BTX)等轻质芳烃,如采用LCO制轻质芳烃(LTA)技术、PAC技术等,则可拓宽催化重整装置原料来源、降低芳烃生产成本。伴随成品油需求持续疲软、石化原料需求依旧旺盛的发展态势,LTA技术更符合LCO资源禀赋和优化利用方向,提质增效作用显著。

  • 标签: 加氢 催化裂化 反应特性
  • 作者: 周航 杨晨曦
  • 学科: 建筑科学 > 建筑技术科学
  • 创建时间:2024-03-12
  • 出处:《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1期
  • 机构:(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3.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5.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陕西西安710075)
  • 简介:摘要: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能力,改善理化性质。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评价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SFG>NFG>CK。<0.053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0.250mm和0.053~0.250mm粒级。在0~10cm土层,SFG、NFG处理土层>0.250mm、<0.053mm、0.053~0.250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比对照CK提高10%以上;而在10~20cm土层,SFG处理>0.250mm粒级和NFG处理0.053~0.250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穗粒数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可见秸秆配合耕作措施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 标签: 秸秆还田 土壤 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