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对新型热电池阳极材料Li-B合金中耐热骨架LiB化合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形貌观察,获得了该化合完整X射线衍射谱线,经过XRD谱衍射强度计算电子密度函数分析,确定该化合物化学组成为LiB,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No.194,晶格常数α=0.4022nm,c=0.2796nm;单中原子坐标B1(0,0,0),B2(0,0,1/2),Li1(2/3,1/3,0),Li2(1/3,2/3,1/2),理论密度d=1.50g/cm3,电子密度函数分析表明LiB化合中Li原子电子向B原子迁移,B原子之间有高密度电子云区,呈共价键特征,SEM观察结果表明,LiB化合呈纤维状,合金经轧制后纤维沿轧向排列,X射线平板照相实验结果表明它具有丝织构特征,其衍射花样也与本结构模型计算结果一致。

  • 标签: LiB化合物 LI-B合金 晶体结构
  • 简介:对NiAl金属间化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如改善NiAl合金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能等所采用合金化、制备多相合金、制备复合材料、定向凝固、机械合金化、热压及热等静压、燃烧合成、微晶涂层等工艺以及NiAl合金超塑性行为进行了系统综述,着重介绍并论述了合金化及定向凝固等工艺.此外,还介绍了NiAl合金固溶强化磁行为.

  • 标签: NIAL 合金化 定向凝固 机械合金化 燃烧合成 微晶涂层
  • 简介:运用MATLAB图像处理,采用Lacey指数算法及综合分析方法作为混合评价指标,对回转滚筒内3组元颗粒混合机理及混合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组元颗粒混合过程中扩散混合在对流混合、对流与剪切混合共同作用、剪切混合3个阶段均起重要作用;大颗粒分布成花瓣形,花瓣形态及数量与填充率、倾角及转速均有关系;颗粒混合质量随各影响因素变化呈现出规律变化,且与颗粒混合度所呈现规律相异;该实验最佳工况为16.7%填充率、无倾角、3.4r/min。

  • 标签: 回转滚筒 3组元颗粒 混合机理 混合质量
  • 简介:以氢化钛、氢化钇、氧化铁Fe-Cr-W气雾化预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球磨得到Fe-14Cr-3W-0.5Ti-0.31Y-0.22O合金粉末,经压制、烧结制备出纳米氧化弥散强化铁素体合金。采用激光粒度仪、XRD、SEMTEM表征粉末预烧坯显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粒径随球磨时间增加呈先增大后下降,冷焊主导变形机制向破碎主导机制转变点发生在球磨24h。XRD谱显示氢化氧化铁均已溶解于铁素体基体,48h球磨粉末没有发现第二相粒子存在。球磨48h后过饱和Y、Ti、O铁素体固溶体在随后加热过程中析出尺寸为5nm左右弥散相颗粒,这种第二相粒子非常稳定,即使1200℃保温8h仍不发生明显长大,起着强烈钉扎位错作用。

  • 标签: 机械合金化 氧化物弥散强化 氧化铁
  • 简介:研究高能球磨制备Nb/Al化合工艺,探索在高能球磨过程中Nb、Al形成化合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高能球磨可获得Al在Nb中固溶体,固溶度与球磨转速球磨时间成正比,并发现选用硬脂酸作为添加剂有利于Nb/Al机械合金化。对高能球磨中机械合金化机理进行了讨论,指出高能球磨产生高比表面能高密度晶体缺陷大大降低了整体扩散激活能,使得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扩散固溶反应在室温条件下也能进行。

  • 标签: 高能球磨 Nb/Al机械合金化 合金扩散
  • 简介:在能谱(EDX)分析时,因LaLβ1与PrLα,CeLβ1与NdLα,LaLIIIab与PrLβ1,CeLIIIab与NdLβ1存在谱线重叠现象,而且混合稀土通常以LaCe为主体元素,在分析混合稀土掺杂合金中含稀土物相时容易出现对Pr、Nd遗漏。本文介绍La、Ce、Pr、Nd混合稀土掺杂硬质合金刀具工作表面稀土富集相EDX分析谱线拟合方法,并对刀具服役过程中La、Ce、Pr、Nd向刀具工作表面的定向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存在谱线重叠现象"相似元素"进行EDX分析,应该采用谱线拟合方法判断是否存在"相似元素",以防止出现元素遗漏与误判;对以La、Ce为主体元素混合稀土掺杂合金中含稀土物相进行EDX分析时,即使忽视了对Pr、Nd分析,也不会影响对La、Ce在合金中作用行为规律判断,但会遗失La、Ce、Pr、Nd在合金中作用行为整体信息;在对C、S含量适中金属材料加工过程中,混合稀土掺杂硬质合金工具中La、Ce、Pr、Nd原子可以定向迁移至工作表面,但这种迁移是非同步,Ce、Pr、Nd原子具有较La原子高迁移速度。

  • 标签: 硬质合金 稀土 能谱分析 切削 非同步迁移
  • 简介:以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水杨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α-噻吩基三氟甲酰丙酮为第一配体,二安替比林甲烷,三正辛基氧化膦、2,2'-联吡啶、邻菲咯啉及邻菲咯啉N-氧化为第二配体,合成了系列铕三元配合.经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组成;研究了它们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紫外吸收主要表现为配体吸收,但是吸收峰位置发生了移动;红外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红外光谱不同于自由配体红外光谱,在400~500cm-1出现了吸收峰,这是Eu-O伸缩振动峰;荧光光谱研究表明,第二配体加入可以显著提高配合荧光性能.

  • 标签: 稀土 苯甲酸 配合物 荧光
  • 简介:通过机械合金化制备Fe-48at%Al金属间化合粉末,分别按照33%、40%50%粉末装载量(体积分数)进行注射成形,成形坯经溶剂脱脂热脱脂以及1200℃真空烧结,得到FeAl金属间化合。重点研究粉末装载量对喂料混炼、注射成形温度及压力、脱脂率及烧结组织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FeAl粉末由于具有不规则形状层片结构,其注射成形喂料流动较差;在使用高粉末装载量时戍提高注射温度压力,且溶剂脱脂率较低(7h后为94.3%),需进一步延长脱脂时间;FeAl金属间化合烧结试样相对密度抗弯强度均随粉末装载量增大而提高,当粉末装载量为50%,注射温度注射压力分别为154℃4.0MPa时,材料相对密度为92%,抗弯强度达587MPa。

  • 标签: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注射成形 粉末装载量 脱脂 抗弯强度
  • 简介:以草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氧化镁稳定氧化锆粉末Zr1xMgxO2x(0.04≤x≤0.10),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分析技术对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氧化镁后,低温350~450℃煅烧产物晶型为四方相(t-ZrO2),随煅烧温度升高,t-ZrO2逐渐向m-ZrO2转变。在550℃下煅烧时,少部分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m-ZrO2),转变比例随掺杂量增加而降低。Mg2+取代Zr4+产生氧缺陷是ZrO2晶体结构稳定主要因素。随煅烧温度从350℃升高到650℃,Zr0.92Mg0.08O1.92粉末中t-ZrO2晶粒尺寸从42nm长大到100nm;随Mg掺杂量从0.04增加到0.10,t-ZrO2晶粒尺寸从110nm减小到97.8nm,而纳米尺寸晶粒有利于t-ZrO2稳定。

  • 标签: 镁稳定氧化锆 溶胶凝胶法 晶粒尺寸 四方相
  • 简介:研究了TiO2、MgO、Fe203等不同烧结助剂、烧结温度及保温时间对BeO陶瓷密度热导率影响,结果表明:添加Fe203MgO试样具有最高密度(2.799g,cm^-3)最高热导率(181.6W·m^-1.K^-1);同时在相同保温时间下,其密度热导率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在相同烧结温度下,其密度热导率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大,但是增量比较小。运用黄培云粉末烧结综合作用理论方程验证BeO烧结坯密度烧结温度之间对应关系,并从显微组织理论上解释影响热导率原因。

  • 标签: BeO瓷 烧结助剂 烧结工艺 密度 热导率
  • 简介:以Fe/Al元素混合粉末为原料,通过反应合成制备Fe-40%Al(原子分数)金属间化合多孔材料。于600℃在S2(1×104Pa)+N2混合气氛中进行高温循环硫化实验,研究FeAl金属间化合多孔材料硫化性能以及材料孔结构稳定性,并与预氧化多孔FeAl、多孔316L不锈钢多孔Ni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152h循环硫化后,多孔FeAl质量增加1.1%,预氧化多孔FeAl质量增加0.003%,而多孔316L不锈钢多孔Ni质量分别增加10.24%52.2%。多孔FeAl材料最大孔径则从开始13.9μm缓慢减小至22h12.9μm,随后保持长时间稳定状态,而多孔Ni多孔316L不锈钢最大孔径分别经历22h52h硫化腐蚀后降为0。由此说明Fe-40%Al多孔材料高温抗硫化性能及孔径稳定性远优于多孔Ni多孔316L不锈钢。经过预氧化处理FeAl多孔材料高温抗硫化性能更加优异。含SO2高温烟气净化试验表明,FeAl滤芯过滤器除尘效率高,工作稳定。

  • 标签: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多孔材料 反应合成 高温腐蚀
  • 简介:与TiO2光催化剂相比,以SiO2为载体或内核制备TiO2/SiO2复合催化剂,其表面活性、光催化活性热稳定性都更高。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沉淀SiO2为硅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化学包覆法制备TiO2/SiO2复合,采用扫描电镜(XRD)、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TG-DTA)等测试手段对该复合进行表征。FT-IRTG-DTA分析证实,SiO2被TiO2有效包覆。复合热稳定性较高,经700℃焙烧4h后,SiO2仍为无定形,TiO2以锐钛矿相为主;在900℃焙烧后,TiO2大部分由锐钛矿相转变为金红石相。

  • 标签: 二氧化钛 沉淀二氧化硅 化学包覆 粉煤灰
  • 简介:用搅拌铸造法制备原位合成硼化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针对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分布不均问题,在制备过程中综合采用B4C粉末沉降分级B4C/Li-Mg预合金挤压-重熔工艺,研究该工艺对预合金和硼化/Mg-Li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对B4C粉末进行沉降分级能明显除去粉末中微细颗粒,减少粉末间团聚,并降低粉末氧含量。组合使用粉末沉降分级预合金挤压-重熔工艺能显著提高预合金密度伸长率,改善B4C粉末在预合金中分散;用该预合金制备硼化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性能最佳,与未采用上述分散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相比,增强相分布均匀明显改善,在保持良好抗拉强度情况下伸长率抗弯强度分别提高124.47%7.51%。

  • 标签: B4C 分散 团聚 挤压 MG-LI 塑性
  • 简介:本文综述了ITO薄膜应用领域制备工艺。ITO薄膜主要用于光电器件中,例如用于液晶显示(LCD)。制造ITO薄膜工艺方法很多,本文综述了磁控溅射法、CVD法、喷雾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4种制膜工艺。

  • 标签: ITO薄膜 应用 制备工艺
  • 简介:在不同工艺条件下通过高压水雾化方法制备金刚石合成用FeNi30触媒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及Rietveld全谱拟合对触媒合金粉末中相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Rietveld全谱拟合氧化含量来计算总氧含量,并与氧分析仪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雾化FeNi30触媒合金粉末中氧化物主要以Fe3O4与FeO形式存在,以Rietveld全谱拟合氧化含量计算出总氧含量与定氧仪测试结果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在300×10-6以下,可作为1种快速测定FeNi30触媒合金粉末中有效成分与氧含量方法。

  • 标签: Rietveld全谱拟合 FeNi30 触媒粉末 有效成分 氧含量
  • 简介:通过粉末冶金原位合成法制备Al3Ni金属间化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硬度测试压缩强度测试,研究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铝基体中成功获得了均匀分布金属间化合Al3Ni增强相;随烧结温度从570℃上升到590℃,复合材料密度从2.435g/cm^-3上升到2.990g/cm^-3,维氏硬度从~24升高到~37;经590℃烧结制备复合材料表现出了高压缩强度(255MPa)伸长率(~40%)。

  • 标签: 铝基复合材料 Al3Ni金属间化合物 原位生成 粉末冶金
  • 简介:将95%Mg+3%Ni+2%MnO2混合粉末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中充氢反应球磨100h,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球磨后粉体进行表征,并研究其与水反应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充氢球磨能对Mg-3Ni-2MnO2进行充分氢化,Mg全部形成MgH2。制备氢化态Mg-3Ni-2MnO2复合粉末颗粒尺寸为0.1~5gm,晶粒尺寸在1~40nm之间。复合在二次去离子水中水解时,随温度升高,放氢量增加,当温度为343K时,在20min内放出氢气达到理论放氢量91-3%,有望成为1种新安全高效氢源技术。Avrami指数数值变化表明,氢化态Mg-3Ni-2MnO2复合粉体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其水解机理有所不同。

  • 标签: 储氢材料 反应球磨 水反应 动力学性能
  • 简介:以Nb2O5、In(NO3)3Sm(NO3)3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光催化材料Sm2InNbO7。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iffusereflectancespectroscopy)技术对该材料结构、形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以可见光下亚甲基蓝(MB)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煅烧温度、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pH值对Sm2InNbO7光催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700℃时即可获得具有烧绿石结构Sm2InNbO7。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结晶度增加,粒径增大,比表面积下降,吸收边界出现一定蓝移;在850℃下煅烧3h获得Sm2InNbO7样品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当50mL质量浓度10mg/LMB溶液中催化剂用量为0.1g、30%H2O2溶液用量为0.5mL、pH=6时,亚甲基蓝降解率高达93.8%,明显优于固相法制备Sm2InNbO7以及P-25TiO2。较高pH值有利于光催化反应进行。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光催化 烧绿石结构 合成
  • 简介:采用多靶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iCN、VCN单层膜及一系列调制比为1不同调制周期TiCN/VCN多层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高温摩擦磨损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各种薄膜微结构、力学性能及室温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表明:不同调制刷期TiCN/VCN多层膜硬度围绕混合法则计算硬度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致硬现象。TiCNVCN单层薄膜室温下摩擦因数很低,TiCN/VCN多层膜调制周期较小时摩擦因数较高,调制周期大于10nm时摩擦因数逐渐接近TiCNVCN单层膜。700℃下,TiCN/VCN多层膜摩擦因数主要取决于表面生成TiO2v205共同作用,与TiCN相比,TiCN/VCN多层膜高温摩擦因数较小。

  • 标签: TICN VCN 磁控溅射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 简介:采用厚20μm非晶态Ti-Zr-Ni-Cu钎料,真空钎焊连接用于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铜铬锆合金,钎焊温度分别为860、880900℃,对880℃下钎焊样品进行热等静压(HIP)处理。采用SEMEDS分析连接接头形貌成分,用静载剪切法测量焊接接头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860~880℃下钎焊10min能够获得较好连接界面,经880℃钎焊后焊接接头剪切强度为16.57MPa,880℃钎焊后HIP处理试样界面结合强度提高至142.73MPa,说明真空钎焊后HIP处理可以显著改善接头结合强度。

  • 标签: 铜铬锆合金 真空钎焊 非晶态Ti-Zr-Ni-Cu钎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