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盖次数的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能量分布和子波特征分布均匀,无闭合差存在。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技术在深、浅层均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偏移剖面无空间假频存在,且信噪比得到提高。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连片处理 一致性处理 互相关计算 插值 叠后时间偏移
  • 简介:岩石物理模型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一般可以通过测井资料或者实验室资料获得,但是诸如矿物基质弹性模量以及孔隙几何形状这些参数,不能从实测数据中直接获取,必须通过反演得到,因此,研究获取这些岩石物理参数的反演方法十分必要。对于砂岩油气储层,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模拟岩石的孔隙结构,引用Biot系数公式确定矿物基质弹性模量的变化范围,并结合模拟退火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KT模型流体替换的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在只知道常规测井数据的情况下,直接反演出岩石的矿物基质弹性模量和孔隙纵横比谱。针对实验室测试的42块细砂岩样品,利用该方法精确地获取了所有样品的矿物基质体积模量、剪切模量以及孔隙纵横比谱。分析反演获取的多种岩石物理参数表明:孔隙纵横比谱对岩石的弹性性质影响最大;孔隙纵横比谱可用来描述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的KT模型进行流体替换模拟的适用性很好;裂缝孔隙的体积分数对岩石弹性模量的敏感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叠前地震属性反演和叠后储层定量预测提供参考。

  • 标签: KT模型 流体替换 岩石物理参数 矿物基质弹性模量 孔隙纵横比谱
  • 简介:为了评价鄂西建始地区大隆组黑色页岩的勘探开发潜力,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低温N2吸脱附、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等手段,分析了其储层特征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隆组页岩储集空间以矿物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为0.65%~2.79%,渗透率为0.0008~0.4621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质量分数为1.62%~13.60%,具有良好的形成页岩气的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过成熟晚期阶段。现场解析法测得富有机质页岩含气质量体积为0.741~3.703m3/t,平均为2.714m3/t。页岩吸附气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含量和有机成熟度均呈弱的正相关性。建始地区大隆组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生烃和储集条件,具备一定的开采价值。

  • 标签: 页岩 储层特性 有机地球化学 含气性 大隆组
  • 简介: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湖相暗色泥岩是查干凹陷发育的主要烃源岩。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整体上为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属过渡型,其中巴音戈壁组有机质类型优于苏红图组,前者以Ⅱ,一Ⅱ:型为主,后者以Ⅱ2一Ⅲ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均达到了成熟阶段.部分处于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该烃源岩发育于湖相弱氧化一弱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母质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高等植物为辅的混源输入。

  • 标签: 烃源岩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下白垩统 查干凹陷
  • 简介:针对三湖地区第四系疏松砂泥岩薄互层,着重分析了该区生物气"有储层、谁控藏"的勘探难点,并认为,在有利于岩性气藏发育的八大斜坡区寻找低饱和度岩性气藏,关键在于定量预测气藏成藏单元及其主控因素的非均质性。文中以地震资料为核心,以测井、地质、测试动态资料为约束条件,将二维地震道网格化,并通过变差函数分析、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岩石物理三维随机模型,从而获得对含气异常较敏感的岩石物理属性体。分析该属性体产气、产水的阈值区间以建立气水识别模式,进而对岩石物理属性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置换,得到网格化的气水单元分布模型及地震成藏单元,最终得到生物气藏可能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钻探结果表明:应用地震成藏学指导下的横波岩石物理模拟技术预测天然气藏三维分布,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其创新思路值得推广。

  • 标签: 地震成藏学 低饱和度岩性气藏 地震成藏单元 岩石物理模拟
  • 简介:地震资料的保幅性是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叠前处理方法的保幅性,以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及偏移后的道集切除等处理环节为例,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了它们对保幅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处理环节的保幅性,再以实际资料为例,对比了处理前、后的地震剖面和道集变化,并进一步重点研究了目标层位AVO振幅曲线变化及其对弹性参数计算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处理方法的保幅性十分必要,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以及偏移后的道集切除方式对地震资料的保幅性及叠前AVO反演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球面扩散补偿 偏移距规则化 道集切除 保幅性 叠前反演
  • 简介: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代广泛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通过对16条沉积剖面系统采样,结合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下志留统下部、上奥陶统和下寒武统地层中;烃源岩以Ⅰ型、Ⅱ1型为主,生烃能力较强,未丧失生气能力。综合评价认为下寒武统及下二叠统是区内的主力烃源岩;下志留统下部及上奥陶统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 标签: 海相烃源岩 古生界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上扬子地台北缘
  • 简介:从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方程出发,给出了其对应的数值离散公式及其最简单的各向同性扩散滤波离散计算公式,开展了扩散滤波方法在低频逆时偏移噪音的多尺度分离、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的相对分离、保断层边缘的随机噪音压制以及地震数据插值处理等4个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其对应的应用假设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扩散滤波方法可在不同应用假设条件下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该方法可指导实际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 标签: 扩散滤波 噪音压制 数据插值 波场分离 地震勘探
  • 简介: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三叠系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延长组油藏油-源等地质问题,针对旬邑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及石油来源的争议,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探区内的烃源岩及原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探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其次为Ⅲ型,有机质成熟度中等,为好烃源岩。通过油-油及油-源样品对比分析,认为长6原油、长8原油与长7烃源岩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与成熟度,均为成熟油,其沉积环境为淡水、弱氧化还原环境;生油母质类型具有以藻类生源为主的混合型特征。旬邑探区长7烃源岩对长6和长8油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贡献。

  • 标签: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延长组 旬邑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探究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机理,以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烷烃气为主,甲烷体积分数大于80%,重烃体积分数低,天然气干燥系数大于0.85;部分天然气含H2S,这是研究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最大差异;天然气δ13C1为-43.17‰~-30.80‰,δ13C2为-33.81‰~-24.90‰,δ13C3为-28.65‰~-22.70‰,总体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特征。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均证实,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同时存在部分油型气;煤型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油型气主要来自下伏海相层系。成藏年代分析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有3期成藏: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少量煤型气进入须家河组成藏;晚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大量生成煤型气并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时期是须家河组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喜山期,部分下伏油型气经断裂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阶段的流体充注是研究区出现异常高温包裹体与天然气含H2S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天然气成因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须家河组 川南地区
  • 简介:川西坳陷中段是四川盆地主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区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的成因和气源普遍存在争议。该文在对孝泉—新场—合兴场、洛带—新都和马井等气田56个天然气样品的C1—C4碳同位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气组分特征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川西坳陷中段中、浅层天然气的来源。研究表明:天然气碳同位素的总体分布显示出δ13C1〈δ13C2〈δ13C3〈δ13C4的正序特征;碳同位素值在垂向上由深层须4段至中、浅层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直至下白垩统气藏,总体显示出减小趋势。利用δ13C2-δ13C1判别天然气成熟度,表明由深至浅天然气的成熟度越来越高。中、浅层侏罗系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天然气表现出热裂解气的特点。研究区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5段和须4段,部分来自侏罗系自流井组。

  • 标签: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天然气成因 中、浅层天然气 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
  • 简介: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4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5类岩性岩相、5类成岩相、4类裂缝相及4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层定量评价标准。优质储层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岩石物理相 优质储层 须二段 川中安岳地区
  • 简介: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地震地貌学 切片 地震属性 相干体 三维可视化
  • 简介:复杂砂砾岩体的岩性多样,缺少效果较好的岩性定量识别方法,为此,通过对大量岩性和测井信息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形成了一套复杂砂砾岩体岩性定量识别的新型实用技术。以CH油田近物源砂砾岩扇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岩心、粒度分析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精确落实部分岩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会图图版来确定关键岩性的测井响应值;其次利用阵列感应曲线区分泥岩、泥质砂砾岩和砂砾岩这3种岩性;再利用密度曲线进一步区分出砂岩、砾岩、泥质砂岩和泥质砾岩;最后利用三孔隙度(密度、声波时差、中子)及波阻抗等曲线区分出灰质砂岩与灰质砾岩,进而定量识别出复杂砂砾岩体的7种主要岩性。从识别结果上看,正确率总体在75%以上。

  • 标签: 复杂砂砾岩体 岩性定量识别 阵列感应 波阻抗
  • 简介:技术方法”栏目:主要刊登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一体化等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综述、报道性文章。文章形式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为主.同时还刊登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报道和争鸣性文章。

  • 标签: 新技术 岩性油气藏 栏目 地震资料采集 期刊 油气勘探开发
  • 简介: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进行,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的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然后求取静校正值,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的精度,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 标签: 静校正 层析 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的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的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的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的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地层骨架对测井信息的影响远大于孔隙流体的影响,基于体积模型的中—高孔渗储层参数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该类储层。为有效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区块的致密砂岩气,优选了2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视弹性模量系数法和三孔隙度比值法气层识别方法,两者结合能有效识别气层;根据储层特征与岩-电响应关系分析,应用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粒度中值回归法及变岩-电参数的Archie公式计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实现了延川南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高精度定量评价。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评价。

  • 标签: 致密砂岩气 气层识别 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 含气指示 变岩-电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