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国内对煤层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煤层目标区精选体系,这也制约了我国煤层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步伐。在收集了大量煤层基础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煤储层地质因素对煤层丰度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煤层目标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无量纲化指标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对目标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国内部分矿区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煤层气 目标区 精选 综合评价
  • 简介:为准确表征煤层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根据多重孔隙介质力学特征和多过程运移特点,来构建煤层藏三孔双渗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所研发的全隐式有限体积数值模拟器,进一步研究地质力学效应对孔渗参数和煤层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收缩作用均可影响裂缝渗透率,且作用方向相反:有效应力效应的作用强度在开发初期大于基质收缩作用,但在后期发生逆转,导致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最终值甚至可达初始值的数倍;随着煤岩杨氏模量增大,有效应力效应减弱,煤层日产量增大,产高峰出现时机提前,随着Langmuir体应变量增大,基质收缩作用增强,同样煤层日产量增大,产高峰出现时机提前。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刻画煤层复杂流固耦合作用,这对煤层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煤层气 流固耦合 地质力学效应 基质收缩 三孔双渗
  • 简介:为了揭示黔北小林华矿区煤层成藏特征,从构造、水文地质、含煤性、储集性、封盖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该矿区煤层赋存的基本地质条件,并研究了主力煤层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煤层资源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下2个煤组的5层主要煤层中,煤层单层厚度较薄,累计厚度较大,煤阶为3号无烟煤,煤岩原生结构较完整;煤储层埋深适中、含气量高、吸附性强,储层压力梯度平均为0.87MPa/100m,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度平均为2.95%,渗透率平均为0.03mD,并提出了目标煤层、钻井工艺、压裂改造、合层排采等方面的建议。该矿区高阶煤层保存条件优越,且下煤组煤层总体优于上煤组煤层,适宜进行煤层地面开发。

  • 标签: 煤层气 高阶煤 赋存特征 开采技术 多煤层 小林华矿区
  • 简介:煤层井开采时一般先排水后采,且见时的产量不是缓慢而是突然升高。为了弄清煤层井突然产的机理,从煤储层的结构、产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煤岩储层微观上为双重介质,由割理(裂缝)和基质岩块2个系统组成;割理和基质孔隙中均充满了地层水,煤层为赋存在基质中的吸附,需排水降压解吸后才能被采出;刚解吸出的少量气体饱和程度较小,多以气泡的形式分散在基质孔隙水中,由于受到基质毛管压力的限制,这些气体无法流动;随着解吸气量增多,气泡逐渐变成连续相,气体的饱和程度增加,压力升高,流动性也有所增强,但是煤岩基质孔隙一般较小,毛管压力较高,很多气体仍被限制在基质孔隙中,只有当气体压力升高到突破毛管压力之后,大量的解吸气才会倾泻到割理中,致使煤层井产气量突然升高。煤层井的产气压力低于解吸压力,而煤层的解吸压力其实就是地层水的饱和压力或泡点压力。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节流措施来控制煤层井的产量变化,以达到稳产及保护煤层和生产管柱的效果。

  • 标签: 煤层气 吸附 解吸 煤岩 双重介质 割理
  • 简介:柯柯亚地区具有形成致密砂岩的条件,即有利于形成致密砂岩藏的异常压力封隔层、良好的源条件以及特低孔、低渗储层的广覆式分布。由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在3000m附近发育了一套封隔层,形成了上、下2种压力系统,且各系统内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不同。致密砂岩藏上部为正常压力系统。具有边底水构造。下部压力系统内的藏具有以下特点:①深部典型的自生自储式组合,具有良好的源条件;②普遍含,且甜点具有工业价值;③含砂岩与甜点之间没有分隔界面,在高陡构造部位产生一定的水分异:④气层具有异常高压,封隔层的存在有利于藏的保存。根据致密砂岩藏的成藏特点。对柯柯亚-鄯勒地区有利于形成致密砂岩藏的范围进行了预测。

  • 标签: 封隔层 异常压力 致密砂岩气 成藏
  • 简介:针对目前页岩的很多认识误区,研究了页岩的赋存状态。页岩是由基质泥岩和微型砂岩条带组成的岩石类型,具有页理结构,是非均质泥岩。砂岩备带尺度小,连续性差,是微型岩性圈闭。基质生成的甲烷,短距离运移进入砂岩条带并聚集成藏。页岩是储集在微型砂岩条带中的自由,页岩基质和砂岩条带中都没有吸附。页岩藏不是连续型藏,而是由无数微型藏组成的大型藏。微型藏之间没有连通关系.开发页岩需要采用水平井加多级压裂的办法方可将尽量多的微型藏连通起来。页岩只有甲烷一种组分.因此没有浓度的概念,也不存在扩散现象。页岩的开发主要靠压力差驱动的流体流动。页岩藏是典型的单一介质,而不是双重介质。

  • 标签: 页岩 页岩气 泥岩 砂岩 自由气 吸附气
  • 简介:在我国东部地区,针对老油气区开展精细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系统论述了老油区精细勘探的思路及方法。首先在纵向上细化研究目的层,综合利用地震储层反演和测井相分析结果,开展大比例尺沉积微相研究,搞清目的层段储层的时空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叠合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以岩性油气藏评价的思路进行分析,最终在勘探老区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 标签: 松辽盆地 葡萄花油层 精细勘探 岩性油气藏 储层反演
  • 简介:从沉积储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的成藏机制.据此建立了扶余油层低渗透储层垂向输导、超压控藏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坳陷区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潜力巨大,指导勘探取得明显效果。

  • 标签: 低渗透 岩性油气藏 成藏机制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文中系统总结了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对其地层层序、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剖析。通过成藏条件的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成藏的主控因素,对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与二连盆地其它凹陷的简要对比,归纳了该凹陷在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独特特点,指出后期构造反转、陡带沉积体系发育和同沉积背斜构造等特征在二连盆地最具代表性。

  • 标签: 新凹陷 构造反转 油藏特征 成藏条件 阿尔凹陷 二连盆地
  • 简介: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以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和晚燕山-喜马拉雅4期构造旋回.形成前印支期地台型广海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前陆盆地和晚燕山期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通过分析4次构造旋回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与破坏作用,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期间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将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有利勘探区带。

  • 标签: 海相地层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江汉盆地
  • 简介:潜山油藏具有埋藏浅、产量高、效益佳的特点。文章深入分析了二连盆地潜山成藏的地质条件,总结了以石炭系碳酸盐岩风化壳油藏为代表的5种油藏类型,指出潜山的油气运移系统以断裂为主,其储集物性主要受断裂和风化淋滤作用的控制。研究结果对二连盆地及具相似地质条件的其它地区潜山油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潜山 成藏条件 断裂 裂缝 风化壳 成藏模式
  • 简介: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紧邻胜北、丘东、小草湖三大生油气凹陷。南北为近物源沉积,发育多套储盖组合。经历燕山期、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从北至南发育逆掩带、背斜带和斜坡鼻隆带,油气多期运聚成藏。目前,已发现鄯勒、恰勒坎、柯柯亚、玉果、七泉湖5个油气田,6套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为复式油气聚集带。燕山期古构造、现今构造高点、断层、储层、盖层等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下一步应在积极拓展J2s主力油气藏的同时,加强水西沟群J1-2sh油气藏的勘探及中—东段浅层油气藏的勘探。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探勘方向 北部山前带 吐哈盆地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的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的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的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的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通过砾岩成分、古流向、碎屑组成、重矿物、主量元素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水西沟群进行物源分析。砾岩成分组合特征显示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沉积期.伊林哈比尔尕山、北天山和中天山北缘断裂一线为物源区。古流分析数据显示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古流以北东、西向为主。表明伊林哈比尔尕山应为其主物源区;三工河组古流向主要为南南西和南东向,表明当时博格达山和伊林哈比尔尕山并非物源区。盆地南缘西段和东段为基性岩浆岩的重矿物组合显示物源可能来自北天山。而中段存在中酸性岩浆岩一基性岩物源显示博格达山为物源区。

  • 标签: 物源分析 古流向 重矿物 砾岩成分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在二连裂谷盆地群各个凹陷中,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坡折带。按照成因可划分为断裂坡折、挠曲坡折、侵蚀坡折和沉积坡折4种类型;按照形成的时间又可分为先生坡折、同生坡折和后生坡折3种类型。其中,先生坡折和同生坡折具有控层、控相和控砂的作用。在横向上不同类型的坡折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坡折带样式,在纵向上不同类型的坡折常发生转化,从而造成不同类型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复式叠合连片分布。坡折带是含油气盆地中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因此,在勘探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对不同类型坡折带的识别,精细分析坡折带的控层、控相、控砂和控藏,指导油气勘探。

  • 标签: 坡折带 先生坡折 同生坡折 后生坡折 二连盆地
  • 简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储层,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偏低;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集性能差到中等,原始产能低,非均质性强。结合生产动态,选用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孔隙度等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将长81储层划分为3类:Ⅰ类为较好储层;Ⅱ类为中等储层;Ⅲ类为较差储层。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储层.有少量的Ⅰ类储层.分类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

  • 标签: 储层评价 评价参数 长81储层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南祁连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和少量的白云岩,其中最佳储集体鲕粒灰岩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大加连组;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裂缝;储层物性差,为特低孔、低渗储层。研究认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孔、渗性具有改善作用,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对储层孔、渗性具有破坏作用,导致储层孔、渗能力变差。根据储层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Ⅲ类和Ⅳ类储层。

  • 标签: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南祁连盆地
  • 简介:湖底扇砂体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深入研究其沉积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非BG盆地BN区块下白垩统P组为例,在沉积岩石学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对该组岩心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和地震剖面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非BG盆地BN区块下白垩统P组属于湖底扇沉积,自下而上表现为正旋回沉积序列,一般发育内扇、中扇和外扇等3种亚相,以及分支水道、水道侧溢天然堤与无水道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P组湖底扇砂体受重力流作用控制,主要沿北东—南西向延伸,总体呈扇形展布,其中,中扇分支水道的砂体顶、底常被灰黑色泥岩包围,具备较好的油气富集条件;湖底扇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部,于盆缘先形成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后以浊流的形式被搬运至前三角洲或更远的深水湖区,最终形成湖底扇沉积体系。P组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陡坡带断层下降盘一侧湖底扇的内扇水道和中扇分支水道砂体中。

  • 标签: 湖底扇 测井相标志 地震相标志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白垩统
  • 简介:斜坡带控制油气富集已被勘探实践所证实。塔里木盆地广泛发育的斜坡带按其成因特点可分为3类,即沉积期古斜坡、构造变动期古斜坡和保存期的斜坡。不同类型的斜坡带发育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沉积期古斜坡主要为寒武纪—奥陶纪台缘斜坡带和志留纪—石炭纪超覆斜坡带,发育礁滩型油气藏和地层超覆型油气藏;构造变动期古斜坡主要为加里东—喜山期的构造枢纽带,发育奥陶系岩溶型油气藏和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上倾尖灭型油气藏;保存期斜坡带主要指现今构造斜坡,发育不同时期的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

  • 标签: 斜坡 构造稳定带 剥蚀三角带 古地貌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特有的异常地质体。研究认为:底辟构造是深部泥底辟与浅部流体底辟的结合体,其一直并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同底辟类型间天然勘探潜力不同,高、中能量底辟区勘探潜力较大;同一类型底辟构造,底辟非塌陷区勘探潜力更大。

  • 标签: 底辟 地震成像 勘探方向 莺歌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