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深气田50多口井深层火山岩岩心观察得出,该区岩石类型从基性、中性到酸性岩均有分布,以酸性岩为主.火山熔岩有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等;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通过岩石薄片显微镜下鉴定发现,各种火山岩均见不同程度交代作用,如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及硅化等.交代作用形成次生矿物如石英、长石、绿泥石、浊沸石、碳酸盐矿物及黏土矿物,多充填在气孔和裂缝中.对以上几种次生矿物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对石英、绿泥石和浊沸石形成进行了热力学模拟.根据石英、绿泥石和浊沸石3种矿物形成反应方程式,并结合地层水资料中K+,Ca+,Na+,H+,(Fe,Mg)2+和(Fe,Al)3+等离子浓度,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形成平衡常数K,再根据热力学公式△G0(T)=-R·T·lnK计算出它们各自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吉布斯自由能变量△G(P.T).通过比较△G(P,T)大小判断出3种矿物沉淀先后顺序为绿泥石→石英→浊沸石,与镜下观察到成岩顺序一致,为研究火山岩储层次生矿物成岩演化提供了热力学依据.

  • 标签: 火山岩储层 次生矿物 热力学 松辽盆地
  • 简介:双城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横山地区主要产油层。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沉积相和孔隙结构研究,确定导致横山双城油区储层致密化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原生孔隙大量丧失和胶结物大量充填粒间残余孔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主要原因,成岩早期强烈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复杂低孔、低渗储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成岩相类型,对研究油气分布与富集起到了辅助作用。

  • 标签: 长6油层组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横山双城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微体古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 简介:依据前人对构造变换带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3个较大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 标签: 构造变换带 变换带 调节带 乌尔逊凹陷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油气不均一分布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勘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勘探工作者具有较好整体素质。整体素质由科学知识技术器具层面和文化层面构成。提高整体素质,就要同时重视2个层面素质提高,特别要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整合能力培养。为此就要建立与之相呼应价值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克服层级文化影响.提高哲学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修养,改变传统工作方式,给人素质提高留出空间。

  • 标签: 器具层面 文化层面 哲学素质 思维素质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 简介:由于某些稠油油藏没有明显泥岩盖层,导致有学者提出了顶水油藏这个概念,但该概念违背了科学原理,容易使油藏工程领域产生混乱。为了纠正这一认识,分析了盖层封堵机理,认为盖层不一定非得是泥岩,物性较差岩石也可做盖层。顶水油藏并非没有盖层,只是没有泥岩做盖层而已,其有物性盖层封堵油气,并且油藏中油水正常分布。因此,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顶水油藏这个概念。

  • 标签: 盖层 毛管压力 物性圈闭 底水油藏 顶水油藏 稠油
  • 简介:生长断层往往作为沉积盆地边界断层控制和影响着盆地演化。国外学者通过对野外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观测与分析,指出了断层生长表现为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增加:断层生长和连接有2种方式;单条断层生长表现为断层最大位移量与断层长度之间呈比例关系常规生长模型.以及先进行断层长度生长再进行断层位移量生长补充生长模型。断层生长后期在断层端相互作用下发生断层连接是形成大型断层重要方式。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断层生长研究主要模型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层生长连接特点。

  • 标签: 生长断层 断层长度 断层位移 断层连接
  • 简介: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掌握创造性思维本质特点和原理,克服思维定势,丰富想象力,扩大知识面,提高直觉能力,培养专注力,养成分析和综合习惯,把急待解决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优化科研组织。

  • 标签: 创造性思维 思维定势 想象力 直觉 专注力 侧向思维
  • 简介:描述岩石性质、岩相和岩石孔隙中流体等变化波阻抗参数,目前所使用单位比较繁杂,也比较混乱,给油藏描述等工作以及文献规范著录带来了诸多不便。查阅文献发现,波阻抗参数单位主要采用表示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 标签: 单位 波阻抗 阻抗参数 岩石性质 岩石孔隙 油藏描述
  • 简介:库车坳陷中部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差,制约了勘探进程。该区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地面山体高大、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类型多、地震采集困难、表层结构复杂、调查建模不准、求准静校正难、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难等。针对库车坳陷中部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技术攻关。检波器大组合是使用大量检波器.并且在纵向上大量增加检波器组合基距一种地震勘探接收技术,可以较好地压制噪声并且提高单炮资料信噪比。该技术在库车坳陷吐孜阿瓦特地区使用,较好地提高了单炮和剖面资料信噪比,压制了侧面反射和次生干扰波,提高了弱信号接收能力,是一种比较有效提高资料信噪比地震采集技术。

  • 标签: 复杂山地 噪声 信噪比 大组合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学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关系。地震储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广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储层和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夏9井区系在一向北东方向抬起消失鼻状构造背景上,既无构造圈闭,亦无砂层上倾尖灭圈闭,在该鼻状构造低部位,于三叠系、侏罗系内发现了多个规模不一油藏;对于同一砂层,构造低部位为油层,而构造高部位却均为水层,如此“低油高水”反常现象,一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近年,笔者从实际资料入手,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成岩遮挡是夏9井区油藏主控因素;而构造坡度变缓带则是形成成岩遮挡必要条件。成岩遮挡强度与储层物性条件密切相关:物性条件好者,其成岩遮挡强度较低,只能形成规模较小油藏;物性甚好者,其成岩遮挡强度甚差,不能封堵住油气,则不能成藏;相反,物性条件稍差者,其成岩遮挡强度较高,则可形成规模较大油藏。可见,此类成岩圈闭油藏成藏规模与储层物性优劣呈负相关关系。夏9井区成岩圈闭油藏发现及对其成因认识,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一个新勘探目标。

  • 标签: 成岩遮挡 成岩圈闭油藏 夏9井区 准噶尔盆地
  • 简介:研究并分析了地震波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对地面地震、井中地震及井间地震3种地震观测方式采集数据进行偏移成像适用性。以含不同倾角速度模型和Marmousi速度模型为例,合成了对应观测方式若干共炮点道集,并进行了逆时偏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方法适用于3种地震观9n,4方式,且均能获得较好成像效果.通过低频噪声压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其中,地面地震观测方式须对直达波和折射波波场进行精细切除.井中地震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则须保留初至波波场(下行直达波),才能不破坏反射和透射这种波场之间能量转换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刻画地质构造细节特征。

  • 标签: 地面地震 井中地震 井间地震 逆时偏移 噪声压制
  • 简介: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复杂地区进行,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然后求取静校正值,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精度,较好地解决了该区静校正问题。

  • 标签: 静校正 层析 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为例,综合应用水槽模拟实验和现代沉积测量结果对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内部构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对河口坝长宽比定量规模进行了研究。水槽模拟实验统计表明,模拟研究区河口坝长45~210cm,宽30~150cm,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相关性。现代沉积测量结果也说明了河口坝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相关性。综合水槽模拟实验与现代沉积测量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单一河口坝长宽比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指导研究区精细河口坝构型解剖,辅助判断单一河口坝边界,为建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河口坝 沉积模拟 长宽比 胜坨油田
  • 简介:在分析总结储层研究在不同阶段基本特点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层学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地震储层学今后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发射和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为了提高测井曲线划分沉积旋回精度和可靠性,采用最大熵谱估计原理对测井数据进行了预测误差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预测误差趋势曲线。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理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预测误差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沉积旋回界面,预测误差趋势曲线可以识别旋回内部半旋回。利用该方法对实际测井数据进行了沉积旋回划分,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作为测井沉积旋回划分辅助分析手段。

  • 标签: 地层层序 沉积旋回 最大熵谱估计 预测误差 趋势曲线
  • 简介:地震资料保幅性是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重要前提。为了研究叠前处理方法保幅性,以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及偏移后道集切除等处理环节为例,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了它们对保幅性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处理环节保幅性,再以实际资料为例,对比了处理前、后地震剖面和道集变化,并进一步重点研究了目标层位AVO振幅曲线变化及其对弹性参数计算结果造成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处理方法保幅性十分必要,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以及偏移后道集切除方式对地震资料保幅性及叠前AVO反演均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球面扩散补偿 偏移距规则化 道集切除 保幅性 叠前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