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夏9井区系在向北东方向抬起消失的鼻状构造背景上,既无构造圈闭,亦无砂层上倾尖灭圈闭,在该鼻状构造的低部位,于三叠系、侏罗系内发现了多个规模不的油藏;对于同砂层,构造低部位为油层,而构造高部位却均为水层,如此“低油高水”的反常现象,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近年,笔者从实际资料入手,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成岩遮挡是夏9井区油藏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坡度变缓带则是形成成岩遮挡的必要条件。成岩遮挡强度与储层物性条件密切相关:物性条件好者,其成岩遮挡强度较低,只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油藏;物性甚好者,其成岩遮挡强度甚差,不能封堵住油气,则不能成藏;相反,物性条件稍差者,其成岩遮挡强度较高,则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可见,此类成岩圈闭油藏的成藏规模与储层物性的优劣呈负相关关系。夏9井区成岩圈闭油藏的发现及其成因的认识,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个新的勘探目标。

  • 标签: 成岩遮挡 成岩圈闭油藏 夏9井区 准噶尔盆地
  • 简介: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为例,综合应用水槽模拟实验和现代沉积的测量结果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内部构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河口坝长宽比定量规模进行了研究。水槽模拟实验统计表明,模拟的研究区河口坝长45~210cm,宽30~150cm,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现代沉积的测量结果也说明了河口坝的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综合水槽模拟实验与现代沉积测量的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单河口坝长宽比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指导研究区精细河口坝构型解剖,辅助判断单河口坝边界,为建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河口坝 沉积模拟 长宽比 胜坨油田
  • 简介:为了查清储层发育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手段,结合测井、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间房组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微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为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间房组储层基质孔隙度最小值为0.20%,最大值为3.90%,平均值为1.52%;渗透率最小值为0.003mD,最大值为5.84mD,平均值为0.62mD,储层基质物性较差,以发育Ⅲ类储层为主;间房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溶蚀(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均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 标签: 一间房组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针对地震信号是具有定带宽的非平稳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影响,提出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的储层预测方法,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地震信号分解为频率由高到低的系列本征模函数,对分解后的每个本征模函数分量作广义希尔伯特计算。通过与已知井储层发育情况对比,从中优选出了储层响应敏感的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储层预测。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的储层识别方法,具有较强的噪音压制能力,能够精确刻画储层形态。

  • 标签: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函数 广义希尔伯特 非平稳信号 储层预测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并系统地提出油气不均分布理论。重点以牛庄洼陷沙三中岩性油气藏为例,详细论述油气不均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区别: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分布,除了受到油源和构造条件的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分布是文中强调的核心思想。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分布是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而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来讲,油气不均分布的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分布理论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在油藏评价、准确计算油气储量、井位部署等油田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分布是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地下介质通常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常规速度分析及动、静校正难以拉平地震同相轴,常规处理后的地震道集仍然存在剩余时差,这是AVO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常遇到的难题。基于形状上下文(SC)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提出了种新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并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C-DTW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对地震波形畸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消除叠前地震道的剩余时差;处理后的地震同相轴波形连续,振幅特征未改变,可以提高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等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叠前道集内各地震道波形的相似性,优选出参考道,并在计算时窗内将道集中的每道都与参考道进行SC-DTW计算,求取其动态规整路径,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剩余时差 动态时间规整 形状上下文 叠前道集
  • 简介:基于22口探井取心、测录井、地及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金湖凹陷古近系戴段具备阜四和阜二段2套烃源岩多源供烃的有利条件,其中凹陷断裂带油气来自阜四段烃源岩,斜坡带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戴段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五高导”泥岩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同时本区还具备了由砂层、断层、不整合面3种类型通道共同构成的良好油气运移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湖凹陷构造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其中构造成藏模式又可分为断裂带和斜坡带2种成藏模式,这对优选有利区带及下步勘探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戴一段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 简介:涠西南凹陷WZA区主要目的层流沙港组段沉积体系类型及相应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砂体的连续性和对比性均较差,给油气勘探带来了困难。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源-汇分析确定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类型。WZA区为中间低、四周高的汇水区,可识别出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NWW向、SWW向、SEE向)、2种沉积体系(西部和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和10余种沉积微相。这些认识有利于刻画WZA油田,WZB油田,WZC油田,WZD油田和WZE油田的“甜点”储层。

  • 标签: 流沙港组 源-汇分析 浊积扇 曲流河三角洲 涠西南凹陷
  • 简介:为了更简便地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与所封闭储层排替压力对比,预测了断层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以此建立了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号构造f-np5-2断层东三段下部1~7号储层侧向封闭性的判断中。结果表明: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1~3与6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断层侧向上封闭,有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油层;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4~5与7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断层侧向上不封闭,不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干层。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结果与目前NP503井东三段下部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 标签: 断层岩 泥质含量 侧向封闭性 判别方法 南堡凹陷
  • 简介:砂岩侵入体是由沉积后的砂岩再活动并侵入到周围地层中形成的种特殊砂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砂岩侵入体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目前业已发现砂岩侵入体岩性油气藏。文中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砂岩侵入体的研究现状,概括了砂岩侵入体的结构模式、露头特征以及岩心、测井与地震识别标志.总结了砂岩侵入体的触发机制和流动机理,并砂岩侵入体的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砂岩侵入体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应当注意的个新领域。

  • 标签: 砂岩侵入体 岩性油气藏 勘探开发 新领域
  •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油层低电阻率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 标签: 低电阻率油层 黏土矿物 附加导电能力 束缚水饱和度 长61油层 吴起地区
  • 简介: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由于目的层埋藏深.使用常规提高分辨率的勘探手段不能见效。对数字检波器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浅层原始资料主频能够得到较大提高,同时目的层反射高频也得到增强,但分析认为目的层增强的高频能量主要为高频随机噪声。在进行频率扫描时无法获得深层弱反射信号。数字检波器高动态范围、高频特征相位曲线平直的特性没有得到有效应用,无法达到提高目的层分辨率的目的。常规磁钢检波器虽然瞬间动态范围小于数字检波器。但其有弱信号灵敏度高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检波器组合,压制高频随机干扰,同时采用适当的激发能量,使深层高频弱反射信号在检波器瞬间动态范围窗口内得到增强。对比分析发现,使用常规检波器能够接收到深层高频弱反射信号,可增强本区反射信号的主频.

  • 标签: 数字检波器 分辨率 组合 塔里木盆地
  • 简介: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全数字地震勘探 叠前 有效储层 高密度 低降速带 苏里格地区
  • 简介:由于某些稠油油藏没有明显的泥岩盖层,导致有学者提出了顶水油藏这个概念,但该概念违背了科学原理,容易使油藏工程领域产生混乱。为了纠正这认识,分析了盖层的封堵机理,认为盖层不定非得是泥岩,物性较差的岩石也可做盖层。顶水油藏并非没有盖层,只是没有泥岩做盖层而已,其有物性盖层封堵油气,并且油藏中的油水正常分布。因此,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顶水油藏这个概念。

  • 标签: 盖层 毛管压力 物性圈闭 底水油藏 顶水油藏 稠油
  • 简介:为了研究泥岩盖层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研究其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在外加压力和浓度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的渗滤和扩散速度,分别建立了泥岩盖层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评价参数Vs,Vw,Vd。以此为基础,通过Vs,Vw,Vd的加权平均建立了泥岩盖层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中,结果认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主要为中等能力封闭区,仅在盆地北部讷河和东部绥棱以东局部地区为差封闭区,其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差是造成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显示差的重要原因之

  • 标签: 泥岩盖层 天然气 封闭能力 综合评价 游离相 水溶相
  • 简介:下刚果盆地A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2套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方式存在定差异。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A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油气运聚的影响。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低值叠合部为下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 标签: 流体势 运移动力 成藏要素 下刚果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