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构建了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对三江平原9个湿地保护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9个自然保护的生态旅游影响指标社会属性差异比自然属性差异明显;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基础和湿地的重要性、知名度直接影响着湿地生态旅游的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湿地的边远区位和严格保护弱化了各自然保护生态旅游潜力保障力差异,湿地周边城镇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湿地生态旅游潜力支持力的大小;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整体生态旅游发展潜力不大,研究对象中只有兴凯湖和三江自然保护潜力较大,这与该区域的区位条件、产业发展模式等有关。

  • 标签: 三江平原 湿地生态旅游 发展潜力
  • 简介:松嫩平原湿地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中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和生态脆弱带,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为主,是调蓄洪水、分配水资源、生态环境调节和小气候调节及农业生产的关键,也是诸多珍稀水禽的栖息繁衍基地,分布着诸多国家重要湿地,因此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是实现松嫩平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着眼于湿地的功能,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入手,深入剖析了松嫩平原湿地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可持续性管理及防治对策。

  • 标签: 松嫩平原 湿地 环境问题 对策
  • 简介: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的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的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的破碎化,在农田中的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的沼泽,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的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和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的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和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的孤立湿地、林地中的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的孤立湿地、水田中的孤立湿地和旱田中的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规划。

  • 标签: 孤立湿地 类型 成因 三江平原
  • 简介: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和TM)数据,获得抚远县6期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各景观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转入和转出贡献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1954~2005年三江平原抚远县湿地农田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抚远县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54~2005年,各景观类型中耕地的相对变化率最大,1995—2000年间其相对变化率达到10.50;湿地的相对变化率在1976~1986年最大,为1.31%,湿地转出变为耕地的贡献率较大,这主要是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的结果。景观指数在过去50多年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景观形状指数(LSI)出现在1995年,为36.99;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出现在1986年,为1.45;最大斑块聚集度指数(CONTAG)和斑块指数(LPI)出现在2005年,分别为64.14和53.35;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出现在1954年,为1.54。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景观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遥感 景观格局 湿地农田化 三江平原抚远县
  • 简介:为了认知三江平原稻田磷的输出机制,通过不同尺度田间原位实验,研究了稻田磷在侧渗输出过程中的含量、侧渗速率以及田埂截留率的变化规律,量化输出磷负荷量;并进一步通过采样分析,揭示磷在各级排水系统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近沟渠田埂对侧渗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截留率都较高,平均达到50%~60%左右,且随田埂宽度增加,截留能力增强。现有耕作模式下,TP和DTP的年输出总量分别为0.19t/(km2.a)和0.02t/(km2.a),分别占当年施肥总量的9.85%和1.12%。稻田水排出后,其磷含量在水渠—排干—沼泽性河流—江河系统中逐级递减,说明各级排水系统不但起到疏通河道的作用,还具有较好的磷净化功能。

  • 标签: 侧渗 负荷 非点源污染 稻田 三江平原
  • 简介:ThefeaturesofphysicalgeographyinthetransitionalregionbetweenQinlingMountainsandHuanghuaiPlainpossesstransitionalcharactersevidentlyintwodirections:oneisfromthewesternmountaintotheeasternplainandtheotherisfromsouthernsubtropicalzonetonortherntemperatezone.Torrentialrain,especiallystrongtorrentialrainisfrequentinthetransitionalregion,andtherearemanytorrentialraincenters.Amajorityoftorrentialrainisdistributedamong100-200masl.Thewintertemperatureat100-400maslishigherthanthatinHuanghuaiPlainwhosealtitudeislowerthanthatofthetransitionalregion,andthehighesttemperatureinJanuaryappearsat350-400masl.Thethicknessofwarmslopebeltinthetransitionalregionvariesfrom100mto250masl.Theformationoftorrentialrainandwarmslopebeltistheresultofjointactionofatmosphericcirculationandlocalterrain.Frequenttorrentialrainsandwarmslopebelthadtremendousinfluencesonthesoilproperties,plantdistributionandlocalclimateinthetransitionalregion.

  • 标签: 秦岭 黄淮平原 交界带 自然地理 地理特征
  • 简介:松嫩平原是中国内陆湿地集中分布之一.该区湿地类型有沼泽、湖泊、盐沼和稻田,此外还有水库和少量泥炭地.概述了该区湿地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热点.重点探讨了未来本区湿地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湿地的区域生态功能评价,湿地污染及其治理,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湿地多样性与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综合利用,湿地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全球变化对湿地影响,湿地-草地-盐碱地转换机制和过程和驱动力等方面.

  • 标签: 湿地 松嫩平原 研究进展
  • 简介:内陆盐碱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十分薄弱.松嫩平原是世界上内陆盐碱湿地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参考国内外湿地分类标准,结合松嫩平原的特点,建立了内陆盐碱湿地的分类体系,将该区的盐碱湿地划分为2个湿地类,6个湿地型,13个湿地亚型,描述了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分布规律.这对我国的湿地分类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进一步实施内陆盐碱湿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促进松嫩平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松嫩平原 内陆盐碱湿地 类型 特征 分布规律
  • 简介:露水作为下垫面水汽凝结的产物,对其水质的研究可揭示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露水的生态效应。为此,分别于2008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2009年5月中下旬至9月初,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收集了毛苔草(Carexlasiocarpa)植株上的露水样品,使用ICP-MS测定了样品中K、Na、Ca和Mg等2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pH。结果表明,毛苔草沼泽露水的pH为(6.42±0.23),研究未出现酸露现象;露水中金属元素种类丰富,K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29531μg/L,Ag、Th、U、Be和Tl的含量较低,平均值低于0.03μg/L;露水中的K、Ca、Na、Mg、Mn、Fe和Zn的含量远高于当地雨水,露水为湿地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沼泽地表积水和大气干沉降为露水中金属的主要来源。露水中Pb、Ba、Se、As、Co、Cr和Cu等微量元素含量极低,表明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未受到人为污染。露水水质分析可作为判断区域空气质量的辅助手段。

  • 标签: 毛苔草 露水 金属元素 雨水 沼泽
  • 简介:利用2013年10月7日和14日的landsat8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松嫩平原实测的31个采样点的水体中的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松嫩平原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的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各波段反射率进行必要的数学变换和波段组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与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的相关水平;以R4/(R2+R3)为自变量,建立的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以(R5+R4)/R3为自变量,建立的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 标签: 叶绿素A 悬浮物 水体 反演 模型 遥感影像
  • 简介: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可为深入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在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典型湿地土壤动物隶属5门12纲27目45科,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adult)、线虫(Nemata)和柄眼目(Stylommatophora)4类,常见类群9类,。稀有类群19类;优势种群和常见种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整个生长季典型湿地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32,丰富度指数为3.85,均匀度指数为0.68,优势度指数为0.15。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温、湿条件优越的8月最大,降水较少的6月最小。优势度指数6月最大,个体数量在类群分布上比较集中。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最多,其次为捕食性土壤动物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除了10月外,其他各月都表现为明显的表聚性;10月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于表层土壤温度低造成的。

  • 标签: 土壤动物 多样性 格局 功能类群 三江平原湿地
  • 简介: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选择了漂筏苔草(Carexpseudo-curaica)-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漂筏苔草-鸭绿苔草(Carexjaluensis)-小叶章以及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小叶章-山杨(Poptdusdavidiana)3个群落空间演替系列,按群落类型挖取土壤种子库样本,采用连续萌发的方法鉴定可萌发种子库的植物种类并统计种子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地上部分的植物成分。结果表明,各演替系列在0~10cm土层内种子密度为433.3~2066.6粒/m^2;10~20cm土层种子密度为33.0~1375.0粒/m^2。表层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及种子密度均大于深层土壤。随着生境中水分梯度递减,演替系列内的地上植物成分与对应的土壤种子库植物成分的相似性系数(CJ)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则呈现增加趋势。演替系列内不同群落类型间以及同一群落内不同样本间的种子库物种数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种子库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同一演替系列内相邻群落的种子库具有数量不等的共有种,种子库的空间更替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 标签: 三江平原 沼泽湿地 演替系列 可萌发土壤种子库 种子密度
  • 简介: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湿地的重要分布.在20世纪的后50a中,三江平原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荒后,其下垫面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湿地大面积消失,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为了认识20世纪下半叶不同时期三江平原湿地的气候效应,拟采用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来开展研究.而目前被广泛用于RegCM3的GL-CC数据,所反映的研究下垫面几乎不存在沼泽湿地,这与事实严重不符,所以必须获取三江平原有沼泽湿地存在的真实的下垫面数据,才能得到可靠的湿地气候效应的模拟结果.分别选择了4期(1954年、1985年、1996年和2000年)有阶段代表性的航片、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ERDAS8.7和Arcview3.2等软件,首先得到4期研究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类型向模式数据类型的转换,从4期研究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出了三江平原下垫面的模式数据.经过误差分析,认为获取的4期三江平原下垫面模式数据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几个时期的湿地下垫面实况,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湿地 REGCM3 下垫面 数据 三江平原
  • 简介: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综合实验场,对不同耕作年限的湿地土壤(0~20cm)进行环境累积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渐变,物理性质方面,土壤容重和比重逐渐增大,而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年减少;化学性质方面,土壤pH值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则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降低.弃耕后土壤性质有所恢复.土壤性质在开垦初期变化较明显,而后逐渐变缓.

  • 标签: 三江平原 湿地 土壤理化性质 累积效应
  • 简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影响深刻。以1987~2000年间的Landsat/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效应指数来反映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并且定量评价了该区生态效应与土地利用、土壤以及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87年相比,2000年研究水田和耕地面积都增加了2000km^2以上,毁林、毁草和将沼泽湿地开垦为耕地等人类活动导致该区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研究2000年的全区平均生态效应指数比1987年高0.02;2000年,研究中同江市的生态风险最高;土壤类型与生态效应指数的对应关系显示,泥炭土和黑土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土壤侵蚀等级越大,生态效应指数越高,2000年各等级土壤侵蚀强度的生态效应指数均高于1987年。

  • 标签: 土地利用 生态效应指数 三江平原东北部
  • 简介: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在毛苔草(Carexlasiocarp)4个生长期(开花期、果熟期、果后营养期和立枯期),对三江平原毛苔草沼泽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和果熟期,沼泽CO2日平均排放通量较大,分别为1286.79mg/(m^2·h)和829.28mg/(m^2·h),在果后营养期和立枯期,沼泽CO2日平均排放通量较小,分别为472.54mg/(m^2·h)和237.27mg/(m^2·h);在开花期、果熟期和果后营养期,沼泽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明显,而在立枯期,沼泽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和地表温度(水温)呈显著正相关(n=11,P〈0.05)。各生长期的沼泽CO2日平均排放通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n=4,P〈0.01)。从整个生长季来看,CO2日排放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水温)、5cm地温和10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n=40,P〈0.01),与15cm地温也呈显著正相关(n=40,P〈0.05)。

  • 标签: 毛苔草沼泽 CO2排放通量 生长期 日变化 三江平原
  • 简介: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21世纪初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道路、河流、居民点等因子对沼泽湿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C)的变化范围为92.2-675g/(m^2·a),平均值为374.2g/(m^2·a)。沼泽湿地生产力主要受三江平原综合水热条件控制,其与气温和降水显著复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9(n=6,P〈0.05)。低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北部地区,高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河流在0-8km的范围内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居民点扩建,道路修筑等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湿地分布,并导致沼泽湿地生产力下降,其有效影响范围分别是0-6km区域和0-8km区域。

  • 标签: 三江平原 净初级生产力 沼泽湿地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利用多时相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采用一种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时间序列的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湿地植被的分布数据.监督分类以NDVI时间序列的波形所反映出的植被物候特征作为分类器,将离散的傅立叶变换应用于NDVI时间序列以减少高频噪声对分类的影响,并运用傅立叶变换后波形幅度和相位的相似性来确定像素的归属类别.根据研究植被的物候特征的差异,区分出7种地表(沼泽、沼泽化草甸、滩地、水田、旱地、灌木和林地)的植被类型,得到三江平原2005年湿地植被的分布数据.该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达到79.67%,Kappa系数为0.7525.研究表明,基于MODIS多时相NDVI数据,采用基于傅立叶组分的相似度分类方法可以客观、经济、快速的提取湿地植被分布数据.

  • 标签: 三江平原 湿地 植被 MODIS NDVI 傅立叶变换
  • 简介:以三江平原的挠力河流域为研究,选用研究区内7个雨量站、3个水文站和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2个水文站的水位和径流量资料,应用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等,诊断分析了研究20世纪下半叶降雨、径流的变化事实、趋势和可能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研究沼泽性河流的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都有减少的总趋势;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分别在50年代和60年代发生一次突变减少现象;近50年来,随着宝清水文站和菜嘴子水文站之间的沼泽湿地不断减少,沼泽性河流流域的滞洪调节作用也发生明显变化,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研究出现年最大出流量小于入流量年份的频次是50%,而80年代至90年代,其频次只有35%,表明研究的滞洪调节作用在逐渐减小.

  • 标签: 流域降水 径流变化 水文站 年降水量 雨量站 频次
  • 简介: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施)沼泽化草甸进行为期2a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loeC(m2·a)氮]、低氮[4g/(m^2·a)氮]和高氮F8g/(m^2·a)氮]。采用动态气室法(LI.6400—09叶室连接到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曲线呈抛物线模式,在7月达到最高值;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R^2为0.47-0.69);仅高氮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负指数相关关系60〈0.05,R^2=0.27);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依据氮沉降水平而异,低氮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为(5.57±0.91)um01/(m^2·s),比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5.18±0.86)μmol/(m^2·s)高8%60〈0.05),高氮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4.93±0.53)pmol/(m^2·s)则比对照处理稍低。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分别为2.93、2.43和2.03,Q10值随着氮沉降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氮沉降可能抑制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 标签: 氮沉降 小叶章沼泽化草甸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