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沙溪流域永安段为研究对象,利用RS、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获得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图.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研究区23个景观指数,根据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景观指数进行筛选,据此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用斑块类型面积幅度特征因子、形状复杂性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因子3个公因子表达23个景观指数主要信息.2)从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林地类型20a来优势度减少,形状趋向于规则且分布趋于集中;耕地类型面积逐渐减小且分布趋于集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大,聚集程度连接性均有所增加.这种变化过程说明研究区景观受人为干扰较大,反映出流域内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目的.

  • 标签: GIS 景观变化 相关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沙溪
  • 简介: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湿地景观出现破碎化现象,为了探讨未来湿地景观演化规律,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将成为预测未来湿地景观演化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因子,将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归纳为基于过程湿地景观模型和基于格局湿地景观模型。基于过程湿地景观模型(如PBS、SWEDI、BTELSS和WLS模型),侧重反映湿地景观变化生态学过程,但所需基础数据不易监测,建立模型难度大,不易推广;湿地景观格局模型(如CA-Markov、ANN、CLUE-S和GM模型),般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通用模型,将湿地作为景观类型,侧重考虑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未能充分考虑其生态过程。对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研究予以展望,认为需要(1)加强湿地景观驱动机制定量化研究;(2)促进湿地景观格局-过程模型耦合;(3)注重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尺度推绎;(4)应该提高湿地景观模拟模型普适性,使其能够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尺度湿地景观演化规律。

  • 标签: 湿地景观 格局 模拟 模型
  • 简介:景观连通度是指景观有利于或者妨碍生物资源斑块间运动程度。景观连通度缺乏和栖息地斑块隔离会干扰授粉、种子传播、基因流、野生动物迁移和繁殖及其他生态过程,因此景观连通度研究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关键技术,开展此类研究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1、2006、2010年东圳水库流域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其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人类土地利用逐步增强流域长期景观连通度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设置物种迁移距离阈值和在迁移距离内到达目标斑块概率均致时,该流域景观连通度从2001-2010年有递减趋势,表明了斑块破碎化加大,景观连接度逐年递减;随着距离阈值增大,物种迁移距离越大,斑块之间连接越好,景观连接度增大,对景观连通度产生影响重要斑块数量减少。从不同年份中提取重要斑块土地覆盖类型来看,林地、果园、耕地、水体都对景观连通度产生较大影响,对景观产生重要作用斑块面积占总景观面积比例逐年递减,而建设用地和裸地对景观连通度贡献均很少。研究认为,保持流域景观高连通度,进而确保区域各种物种传播和基因流动,减缓生物多样性下降。

  • 标签: 土地利用 景观连通度 栖息地可利用指标
  • 简介:根据南四湖1987年、1991年、1999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结合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特征分析,研究了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其中挺水植物区面积减小了近538km^2,而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等人工湿地以及农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1km^2、327km^2、86km^2。1991年之前,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湖泊水位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中,1988—1990年南四湖几近干涸,使得挺水植物区分布向湖心区迁移,而近岸地区挺水植物区面积大大减小;这时期南四湖水位降低加剧了近岸湖区围垦,农业用地面积增加。1991年以来,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大规模围垦圈圩,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面积大幅增加。

  • 标签: 景观格局变化 自然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 南四湖
  • 简介:ENVIEX软件FeatureExtraction平台上,利用Landsat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杭州湾南岸地区湿地景观进行遥感影像分类;通过与基于最大似然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法传统像元方法相应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了面向对象方法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湿地景观生态分类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单依据像元光谱值进行分类传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综合考虑了对象光谱、空间、纹理、色彩多种属性特征,因而对于类型复杂多样、分布界限模糊、光谱混淆与混合像元现象严重沿海滩涂、湖泊、河流湿地景观具有更好鉴别能力,因此获得更高分类精度(研究区景观分类总精度为88.80%,Kappa系数为0.87651;②面向对象方法分类中提取是由同质性像元组成“对象”,且合理影像分割下得到对象破碎化程度较低,因而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小分类结果“椒盐噪声”干扰;而基于像元方法提取景观类型离散像元形式组成,难以清晰表征景观边界、形状信息,所以分类结果中会有明显噪声现象;③影像分割在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0%分割尺度和归并尺度组合较有利于中低分辨率影像遥感分类;④面向对象分类过程诸如影像分割精度评价、最优分割尺度选取、特征空间优化问题,则有待今后进步探讨。

  • 标签: 湿地景观 遥感影像分类 面向对象方法 景观生态学 影像分割 特征提取
  • 简介:基于1985年、1995年、2000年、2009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胶州湾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1985~1995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由792km^2增加至896km^2,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804km^2;研究区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由1985年2.968km^2下降至2014年0.305km^2,而边缘密度指数则由1985年21.70增加至2014年30.56,表明研究区湿地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受水库修建、滩涂养殖和晒盐活动、填海造陆、气候变化因素影响,各类型湿地质心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养殖池变化最为明显,其质心1985~2000年间向西偏移了9.8km,2000~2014年间又向东北方偏移了12.7km;城市化、政策等人为因素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景观格局 湿地 胶州湾 质心变化 驱动因素
  • 简介: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3043.62hm2减少到2005年2009.42hm2,面积共减少1034.2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仅为20.16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面积从1988年30.87hm2增加到2005年185.01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 标签: 泉州湾河口 湿地 景观格局 变化
  • 简介:辽宁省沿海岸线分布有丰富滨海湿地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1990年和2000年LandsmETM影像获取了辽宁省滨海湿地斑块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景观特征指数,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00年间,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呈萎缩状态,由1990年17620.04km^2减至2000年17331.72km^2,减少幅度为1.6%;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0年2021块减少至2000年1770块;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0年1.425和0.594下降至2000年1.409和0.588。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辽宁省
  • 简介:为了研究影响红树林景观质量重要因子、红树林景观质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关系以及景观优化方法,茂名市水东湾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3个准则、14个指标的水东湾红树林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并进行致性检验;通过对景区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各指标评价值,然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最后确定景观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最重要因子是自然生态价值,其权重为0.43,景观美学价值次之,权重为0.3,社会使用价值权重最低,为0.27;指标层中最重要因子是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其归化权重分别为0.147和0.129,归化权重较低是照明系统布置和驳岸处理方式,分别为0.022和0.029;2准则层评价值较高是自然生态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分别为3.761分和3.756分,评价等级都为"良",社会使用价值评价值最低,为2.9分,等级为"";指标层植物材料选择、外部交通便捷性、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值都在4分以上,等级都为"优";驳岸处理方式、内部空间通达性、公共设施布置、活动空间丰富性和照明系统布置评价值都在3分以下,评价等级都为"";3水东湾红树林综合评价值为3.527分,评价等级为"良",说明水东湾红树林景观质量良好。

  • 标签: 红树林 景观质量 评价 层次分析法
  • 简介:基于国家林业局网站和谷歌地球网站,获取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相关数据,从地理学区域、空间维度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东部季风区,尤其主要在长江、黄河流域周边分布;从中国特殊三大经济带发展来看,湿地自然保护区因自然条件按、西、东顺序依次减少,呈"山"字型地域分布结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位于城市而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呈东、、西"阶梯状"分布。2空间结构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全国各省市区域内都呈凝聚型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以及湘鄂交界处、山东中部和黑龙江、吉林交界处。

  • 标签: 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 空间结构 中国
  • 简介:闽江口琅岐岛为研究区,选取1989年4月9日、1997年1月28日LandsatTM影像和2005年1月7日SPOT5影像为数据源,根据琅岐岛湿地区域特点,将湿地景观划分为滩涂、灌溉水田、养殖水面、河漫滩、水库坑塘、河流6种类型;研究了琅岐岛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和各景观类型转化。结果表明,3个时期湿地面积发生明显变化,与1989年和1997年相比,2005年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达到4056.12hm2,湿地景观类型灌溉水田、养殖水面和滩涂为主;1997年,湿地斑块数量(60块)、斑块密度(2.2508)和景观破碎度(0.0205)最大,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干扰较大;各湿地景观要素,水库坑塘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指数最大,斑块小,分布零散,灌溉水田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指数最小,表明灌溉水田斑块大且连通性好,破碎化程度低;研究期间,除河流较稳定外,其他类型湿地面积变化较明显,面积变化较大是养殖水面和灌溉水田;与1989年相比,2005年养殖水面面积净增1124.01hm2,其中由其他类型湿地转化面积有541.44hm2,还有582.57hm2由非湿地转化而来;灌溉水田面积净增252.54hm2,除各类湿地之间转出、转入外,另有761.76hm2由非湿地转入;人类活动干扰下,琅岐岛湿地景观多样性趋于增加。

  • 标签: 湿地 景观格局 琅岐岛 闽江口
  • 简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2000年、2005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河北省滨海湿地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与2000年相比,2010年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4083.63hm^2,说明部分湿地已经转化为非湿地,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格局改变主要表现在各类型人工湿地之间相互转变。2010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比2000年明显增加,说明湿地破碎化加剧。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驱动力 河北省
  • 简介:为了研究南四湖景观格局纵向和横向上时空变化规律,提取湖区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研究区景观类型信息,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利用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析湖区总体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分析沿不同梯度采样带景观格局细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南四湖区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景观由1985年湖泊明水面、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和荷(Nelumbonucifera)田变成养殖水面、水稻田和湖泊明水面。纵向景观梯度上,各湖泊交界处和人类活动密集地带景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异质性和多样性强,斑块破碎度高,研究区丰富水资源和剧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加快了土地开发利用速度;横向景观梯度上,景观过渡带易受人为干扰湖岸两侧、城镇地区,呈现出斑块分离度和多样性高、自然连通度和优势度低、景观形状复杂格局特点。横、纵采样带各景观指数值随时间变化与总体格局致,即景观分离度增加、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形状趋于简单。

  • 标签: 南四湖 景观格局 梯度 移动窗口
  • 简介: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和TM)数据,获得抚远县6期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各景观类型相对变化率、转入和转出贡献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1954~2005年三江平原抚远县湿地农田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抚远县面积最大景观类型;1954~2005年,各景观类型中耕地相对变化率最大,1995—2000年间其相对变化率达到10.50;湿地相对变化率1976~1986年最大,为1.31%,湿地转出变为耕地贡献率较大,这主要是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结果。景观指数在过去50多年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景观形状指数(LSI)出现在1995年,为36.99;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出现在1986年,为1.45;最大斑块聚集度指数(CONTAG)和斑块指数(LPI)出现在2005年,分别为64.14和53.35;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出现在1954年,为1.54。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景观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遥感 景观格局 湿地农田化 三江平原抚远县
  • 简介:利用福建省1986、1993、2000年TM影像和2004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RS、GP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福建省生态环境特征,选取了斑块面积指标、形状指标、破碎化程度指标、聚散性指标、多样性指标5类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福建省1986—2004年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1986—2004年各期湿地总面积分别是:1793793.06hm^2、1665966.28hm^2、1609862.77hm^2、1618760.97hm^2.各景观面积指数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化,其中灌溉地、河流、河漫滩、沼泽、盐田景观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蓄水区、海水养殖景观面积增大,其他类型波动变化;(2)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优势组分对景观整体控制作用有所减弱.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个时期分别为0.6681、0.7375、0.8165、0.8301,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041、0.3356、0.3716、0.3778,斑块面积变异系数由1986年882.0695%下降到2004年516.3157oA;(3)湿地景观受外界干扰程度加大,破碎化程度加剧;同时,湿地原始形态受到了较复杂影响.边缘密度由1986年5.9981m/hm^2上升到2004年6.6982m/hm^2,平均形状指数从2.1758略微下降到1.9910;(4)各斑块类型和周围相邻斑块类型空间连接程度进步降低,湿地景观被分隔态势增强.蔓延度指数下降,4个时期分别为83.3695、81.9283、79.8908、79.8203,斑块结合度从1986年99.2029连续降至2004年9R5459

  • 标签: 湿地 景观 格局演变 福建省
  • 简介: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LandsatMSS影像、2007年Landsat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面积比由1977年1/3减少到2007年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坡度小于5°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增大,沼泽湿地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 标签: 景观格局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若尔盖高原
  • 简介:基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首先对中国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对比,再结合云南省产业结构历年纵向分析,旨在为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云南省第产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2)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具备竞争力优势,但同西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定差距;3)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势未能很好转化为竞争力优势;4)云南省应根据自身优势存在问题,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标签: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模型 云南省
  • 简介: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快速提取道路、水体、植物和建设用地反映湿地景观健康状况景观要素,生成评价指标,构建由指标优化函数和综合评定函数组成湿地景观健康评价模型,实现对苏州市湿地景观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健康等级好和较好湿地大多位于市郊,这些湿地开放水体面积相对较大,不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单块湿地内部健康状况也有较大差异,湿地内部中心区域健康状况普遍要比外围区域好。利用遥感影像评价湿地景观健康状况,可以快速完成大面积湿地景观健康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部门提供湿地健康评价应用工具与决策依据,可以为下步重要湿地精细尺度评价打下基础。

  • 标签: 湿地 遥感影像 景观健康 评价 苏州市
  • 简介:根据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职能对土地要求,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对济南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分析.优化后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其城市总产值有所增加,城市绿地、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比例增加,同时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比例降低.优化结果充分体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性质和职能发挥对用地调整需要.

  • 标签: 城市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多目标规划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