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能否创造出美的城市环境,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并防止出现各城市景观“千人一面”的大众化形象,同时促进形体环境这一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价值提升。

  • 标签: 城市景观设计 时间 变化
  • 简介: 摘 要:本文利用施工前、后实测 1∶2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 GIS 分析技术及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水田、旱地、道路、田土坎、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的综合整治,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 ; 新增水田 2.1255hm2 ,新增水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18% ,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 3.40%; 旱地增加了 0.9344hm2 ,占研究区总面积 0.9584% ,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 10.72%; 农村道路增加 1.1114hm2 ,面积增量占研究区总面积 1.14% 。经过土地整治,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 ; 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 提高了景观优势度,增加景观稳定性 ; 水利系统和道路系统的重新设计,促进了生物之间的交流、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传递,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土地整治 ; 景观格局 ; 景观指数

  • 标签:
  • 简介:基于1985年、1995年、2000年、2009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胶州湾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1985~1995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由792km^2增加至896km^2,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804km^2;研究区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由1985年的2.968km^2下降至2014年的0.305km^2,而边缘密度指数则由1985年的21.70增加至2014年的30.56,表明研究区湿地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受水库修建、滩涂养殖和晒盐活动、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各类型湿地质心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养殖池的变化最为明显,其质心在1985~2000年间向西偏移了9.8km,在2000~2014年间又向东北方偏移了12.7km;城市化、政策等人为因素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景观格局 湿地 胶州湾 质心变化 驱动因素
  • 简介: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的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的3043.62hm2减少到2005年的2009.42hm2,面积共减少1034.2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的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的面积仅为20.16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的面积从1988年的30.87hm2增加到2005年的185.01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 标签: 泉州湾河口 湿地 景观格局 变化
  • 简介:以沙溪流域永安段为研究对象,利用RS、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获得的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图.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研究区23个景观指数,根据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景观指数进行筛选,并据此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用斑块类型的面积及幅度特征因子、形状复杂性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因子3个公因子表达23个景观指数的主要信息.2)从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林地类型20a来优势度减少,形状趋向于规则且分布趋于集中;耕地类型面积逐渐减小且分布趋于集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大,聚集程度及连接性均有所增加.这种变化过程说明研究区景观受人为干扰较大,反映出流域内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 标签: GIS 景观变化 相关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沙溪
  • 简介: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情况,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者们逐渐的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助力是十分的不明智的,由此,近年来,针对原有矿区的复垦工作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趋势。矿区土地的复垦不仅仅会对原有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为明显的改善同时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该区域的景观生态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但是,随着土地复垦工作的深入,其中的问题也逐渐的显露了出来。通过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工作进行阐述,并建立相应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客观的分析这一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上的改变,以期为我国未来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和谐型社会的大发展。

  • 标签: 土地复垦矿区 景观生态 质量变化
  • 简介:以庞庄与夹河两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两矿区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其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这种变化合理性,最后给出了矿区居民点搬迁一些建议,提出了矿区土地利用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景观格局 农村居民点 矿区 景观生态学
  • 简介:辽宁省沿海岸线分布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mETM影像获取了辽宁省滨海湿地斑块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对辽宁省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00年间,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呈萎缩状态,由1990年的17620.04km^2减至2000年的17331.72km^2,减少幅度为1.6%;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0年的2021块减少至2000年的1770块;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0年的1.425和0.594下降至2000年的1.409和0.588。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辽宁省
  • 简介:根据南四湖1987年、1991年、1999年和2007年的TM/ETM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结合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南四湖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其中挺水植物区面积减小了近538km^2,而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等人工湿地以及农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1km^2、327km^2、86km^2。1991年之前,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湖泊水位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1988—1990年南四湖几近干涸,使得挺水植物区的分布向湖心区迁移,而近岸地区挺水植物区面积大大减小;这一时期南四湖水位的降低加剧了近岸湖区的围垦,农业用地面积增加。1991年以来,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大规模的围垦圈圩,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的面积大幅增加。

  • 标签: 景观格局变化 自然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 南四湖
  • 简介:以闽江口琅岐岛为研究区,选取1989年4月9日、1997年1月28日的LandsatTM影像和2005年1月7日的SPOT5影像为数据源,根据琅岐岛湿地的区域特点,将湿地景观划分为滩涂、灌溉水田、养殖水面、河漫滩、水库坑塘、河流6种类型;研究了琅岐岛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和各景观类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湿地面积发生明显变化,与1989年和1997年相比,2005年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达到4056.12hm2,湿地景观类型以灌溉水田、养殖水面和滩涂为主;1997年,湿地斑块数量(60块)、斑块密度(2.2508)和景观破碎度(0.0205)最大,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较大;各湿地景观要素中,水库坑塘的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指数最大,斑块小,分布零散,灌溉水田的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指数最小,表明灌溉水田斑块大且连通性好,破碎化程度低;研究期间,除河流较稳定外,其他类型湿地面积变化较明显,面积变化较大的是养殖水面和灌溉水田;与1989年相比,2005年养殖水面面积净增1124.01hm2,其中由其他类型湿地转化的面积有541.44hm2,还有582.57hm2由非湿地转化而来;灌溉水田面积净增252.54hm2,除各类湿地之间转出、转入外,另有761.76hm2由非湿地转入;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琅岐岛湿地景观多样性趋于增加。

  • 标签: 湿地 景观格局 琅岐岛 闽江口
  • 简介: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易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对冷岛效应进行研究有利于制定规划、提高人居环境等。本文以韶关市浈江区韶关学院2005年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图为依据,研究韶关学院的土地景观现状,并采用遥感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据此研究韶关学院土地景观变化及其冷岛效应。研究表明:韶关学院土地景观类型主要以建设用地和植被为主,其植被和水体有一定的冷岛效应。

  • 标签: 土地景观 冷岛效应 热岛效应 韶关学院
  • 简介:摘要:森林景观对于维系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森林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森林分布等。

  • 标签: 森林景观 气候变化 森林生产力
  • 简介:摘要:我国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滨海湿地就是一种非常重要又特殊的的自然景观资源。若是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会对土地利用、生态格局、海洋资源及海洋安全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简述,继而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 标签: 滨海 湿地景观 格局变化 驱动力
  • 简介:芦苇群落的变化是江南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汉唐时期的水环境丰富,沼泽地甚多,芦苇群落分布广大。秋天的江南,大量的鸟类伴随芦花飞扬。到宋代,开发加强,沼泽地减少。在吴江长桥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淤浅,淤浅初期,芦苇丛生,后期则成为稻田。宋代的江南有丰富的芦苇、林地与飞鸟,环境优美。到明代,随着农业集约化进一步加强,太多的芦苇地消失,湖滩地不断发生着从芦苇转化成稻田的现象。在河道区域,淤积形成的洲渚之上有芦苇发生。芦苇群落对江南环境史上的景观构造,物种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芦苇 江南 环境史
  • 简介:摘要:杭州西湖文化内涵深厚、风景优美,是人和城市、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首先阐述了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和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紧接着站在人文地理视角阐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变化,最后站在世界遗产视角下阐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变化,望对文化景观理念以及遗产保护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 标签: 文化景观 建筑 杭州西湖 变迁 沿岸
  • 简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住宅小区内的水景建设经历了由庞大到小巧,由繁杂到简单,由粗糙到精致,由耗能到节能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文中首先介绍了水景规模上的变化,然后讨论了工艺上的变化、造型上的变化、功能上的变化、能源消耗方面的变化、安全性能方面的变化,最后给出了综合性陈述。

  • 标签: 喷泉 水景喷泉 水景变化
  • 简介:为了研究南四湖景观格局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取湖区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信息,在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利用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析湖区总体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分析沿不同梯度采样带的景观格局细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南四湖区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景观由1985年的湖泊明水面、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和荷(Nelumbonucifera)田变成养殖水面、水稻田和湖泊明水面。在纵向景观梯度上,各湖泊交界处和人类活动密集地带景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异质性和多样性强,斑块破碎度高,研究区丰富的水资源和剧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加快了土地开发利用速度;在横向景观梯度上,在景观过渡带及易受人为干扰的湖岸两侧、城镇地区,呈现出斑块分离度和多样性高、自然连通度和优势度低、景观形状复杂的格局特点。横、纵采样带各景观指数值随时间的变化与总体格局一致,即景观分离度增加、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形状趋于简单。

  • 标签: 南四湖 景观格局 梯度 移动窗口
  • 简介: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和TM)数据,获得抚远县6期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各景观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转入和转出贡献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1954~2005年三江平原抚远县湿地农田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抚远县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54~2005年,各景观类型中耕地的相对变化率最大,1995—2000年间其相对变化率达到10.50;湿地的相对变化率在1976~1986年最大,为1.31%,湿地转出变为耕地的贡献率较大,这主要是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的结果。景观指数在过去50多年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景观形状指数(LSI)出现在1995年,为36.99;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出现在1986年,为1.45;最大斑块聚集度指数(CONTAG)和斑块指数(LPI)出现在2005年,分别为64.14和53.35;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出现在1954年,为1.54。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景观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遥感 景观格局 湿地农田化 三江平原抚远县
  • 简介:以大庆市为研究区域,对该区1995~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论如下: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占大庆市绝大部分面积,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各类型间土地流转变化频繁;多样性指数持续降低,优势度指数持续升高。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