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采用遥感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3年广西海岸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的分布现状,并分析其在广西海岸的扩散状况,旨在为全面了解和评价外来物种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入侵状况和生态作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广西花米草的分布面积为602.27hm2,以港湾划分,其在丹兜海的分布面积最大,其分布面积在铁山港湾、北海银滩至营盘镇、廉州湾、英罗港、大风江依次减小;2广西从1979年开始引种花米草,1979-2003年花米草的年平均扩散速率约为23.1%,2003-2008年的为15.3%,2009-2013年的约为9.1%,花米草总体扩散速率呈现下降趋势;3近期,铁山港湾、北海东海岸(银滩至营盘镇)和廉州湾的花米草依然在快速扩散,尤其是廉州湾的花米草处于种群扩散的爆发期,未来几年,廉州湾很可能将会被花米草占据;4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往西发展的趋势,并且有扩散进入越南的可能性。

  • 标签: 互花米草 扩散 广西 海岸 廉州湾
  • 简介: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花米草的效果,并对花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花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花米草进行刈割,待其新萌生株生长至10~15cm后,用机耕船对滩涂进行高强度耕作,以充分破坏其根系,其后,如仍有零星新萌生株,则用人工踩踏使其深埋淤泥之中。近一年多的治理效果监测表明,该法治理迹地在第二年以后没有发现新萌生植株,治理效果理想;与未治理花米草的草滩相比,治理一个月后,治理迹地的土壤容重减小了21.2%~23.5%,之后,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但在治理后一年时的土壤容重仍小于未治理花米草的滩涂;随着花米草根系的逐渐死亡和分解,治理迹地中根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在治理后第二年的4月开始明显增大,至10月时残存根系基本分解完毕;在治理后13个月,治理迹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中水解氮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16.2%和11.7%,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16.7%,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17.5%。由此可见,机械法治理花米草效果十分理想,2006—2007年的治理成本约为7500~9000元/hm^2,该方法为红树林等乡土植被的恢复及滩涂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 标签: 刈割+机耕船方法 互花米草治理 滩涂性状
  • 简介:于2007年4~9月期间,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生长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的滩涂上,采用不同时期对花米草进行齐地面刈割的方法,测定花米草根系生理指标,探讨不同时期刈割对花米草根系生理产生的影响及机制,为利用物理方法治理花米草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5月22日和7月21日的刈割使花米草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4月22日、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割虽然也造成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变低,但其比5~7月刈割后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高很多;4~7月刈割导致花米草根系代谢急剧减缓,尤其6~7月刈割使根系活力同比下降了90.58%~92.17%,而8月和9月的刈割则促进了根系代谢,表现为根系活力提高;各刈割处理都会引起花米草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5~7月刈割使根系游离氨基酸增加量最大;5~8月刈割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而4月22日和9月19日的刈割使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4月22日和7月21日刈割使花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下降,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弱,而5月22日、6月21日、8月20日和9月19日刈割后,花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上升,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增强。7月刈割花米草能有效控制花米草的扩散。

  • 标签: 互花米草 刈割 可溶性总糖含量 游离氨基酸含量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524.8±78.85g·m^-2;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037.2±248.78g·m^-2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cm〉15-30cm〉30-60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花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花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 标签: 芦苇 互花米草 生物量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采用不同时期对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进行齐地面刈割的方法,通过对花米草株高和株数的测定和比较,确定了有效控制花米草扩张的刈割时期。研究结果表明:①4月22日对花米草的刈割处理显著促进了花米草株数的增加,但对其最终平均株高未产生影响。5月22日的刈割处理下,虽然花米草在株高上略高于对照(未刈割)处理,但处理后其株数大大减少,与对照处理相比有明显差异。6月21日和7月21日的刈割处理,不仅使花米草株高降低,也使其株数减少;尤其是7月21日的刈割处理下,花米草的株数和株高都与对照处理有非常明显的差异。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割处理,极大促进了花米草的再萌发和再生长。②5~7月的刈割处理,可以有效减少花米草的活根生物量;而4月和8~9月的各刈割处理,增加了花米草的活根生物量,其中4月22日的刈割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促进了花米草活根生物量的增加。各刈割处理都会造成花米草死根生物量的增加。③有效控制花米草种群扩张的刈割时期是6~7月花米草的穗分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

  • 标签: 互花米草 刈割 株数 株高 生物量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氮(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氮)和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外来种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不包含蟹类)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藨草群落中分别为3119个/m2和3459个/m2,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两种植物群落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花米草群落中,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而优势度则相反.花米草群落中,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这表明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藨草群落,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无脊椎动物群落 互花米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入侵 海三棱蔗草 物种多样性
  • 简介: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评价多集中在对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对于地下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入侵种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高分辨率的原位土壤间隙水样,测定其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和花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夏季与秋季的差异较大。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中,PO43-—P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最为明显;溶解无机氮以NH4+—N为主,含量范围为35~200μmol/L;NO2-—N和NO3-—N含量总和在3~10μmol/L之间,其中NO3-—N含量占绝对优势。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花米草沼泽间隙水中铵盐比例较高,氮磷比值较低。以上结果表明,花米草入侵已对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营养盐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间隙水 营养盐 垂直分布 潮汐沼泽 闽江河口
  • 简介:“解决难题的办法在基层,出路在基层,要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和担当实干。五都镇发挥理事会的作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做法值得学习。”今年1月16日,江西省上饶市委书记马承祖对广丰区五都镇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经验作出批示。

  • 标签: 农村宅基地 改革试点 上饶市 江西省 “地票”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