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的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保证航行安全,我国海图图载水深的起算为理论最低潮(理论深度基准).本文根据两者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方法,提出了统一高程基准与测深基准的设想.

  • 标签: 测量基准 大地水准面 深度基准面
  • 简介:在多波束测深趋势滤波构建趋势模型的过程中,其模型变量线性相关时,系数阵存在复共线性,因此将主成分估计的方法应用于趋势模型系数的求解,从而避免了复共线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实测数据进行实验,分别利用最小二乘算法和主成分估计求解二次趋势模型。比较计算结果,验证了主成分估计算法的有效性。

  • 标签: 多波束测深 趋势面滤波 复共线性 主成分估计 最小二乘法
  • 简介:针对航空重力向下延拓计算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提出了扰动位空中球面边值问题,以航空重力测量数据作为扰动位在空中球面上满足的边值条件,得到扰动位空中球面边值问题,在球外部即为经典的球外边值问题,但对于球内直到地面则没有封闭的解析形式,给出了空中球面球内到地面区域的级数解,对于认识空中重力测量数据向下延拓特征和实际应用具有参考意义.利用地面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km航高的测量数据,一阶解可满足厘米级高程异常的解算精度.

  • 标签: 航空重力测量 重力异常 空中球面边值问题 级数解 扰动位
  • 简介:在GPS/水准网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资料确定网区的高程异常走向,再利用各点的大地高和正常高求得高程异常,借此精确确定沿海地区局部的似大地水准

  • 标签: GPS水准 大地水准面 精化 沿海地区
  • 简介:指出传统距离加权内插法的不足,推导了垂线偏差同大地水准差距偏导数的转换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模型得到了顾及垂线偏差的重力大地水准差距内插法,改进了传统距离加权平均法.

  • 标签: 距离加权平均法 垂线偏差 大地水准面差距偏导数
  • 简介:基于精密潮沙模型分析了略最低低潮面相对理论最低潮比值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表明比值在空间上分布复杂,略最低低潮比值法的适用性不能以距离或潮没类型相似性作为判断标准.以中国沿岸3组典型验潮站为例,统计不同同步时长下的传递精度.统计结果表明,同步时长达到7d,传递误差已较稳定,但可能存在系统偏差,取决于该方法的适用性.文中给出了比值在中国近海的等值线分布图,可作为适用性判断的参考.

  • 标签: 深度基准面 传递方法 略最低低潮面 传递精度 同步时长
  • 简介:为从量化角度分析在采用输入输出法计算局部大地水准中,输入数据(重力异常)的分辨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Moritz协方差函数模型估计功率谱密度函数,基于EGM2008模型重力异常计算了3种不同分辨率的输入数据下大地水准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辨率的提升,将有更多的点能够参与拟合理论协方差函数模型系数,从而使得协方差函数模型在表征局部重力场特性上更加细化,大地水准高的计算精度随分辨率的提升而提高。

  • 标签: 大地水准面 重力异常 输入输出法 功率谱密度函数 EGM2008
  • 简介:在临时验潮站深度基准面的传递推估中加入时间性的要求,再将潮差比法确定的深度基准经同步改正,有效地提高了深度基准面的传递精度,并给出了评定其精度的可行方法。

  • 标签: 深度基准面 时间一致性 潮差比 同步改正 传递精度
  • 简介:利用涌浪影响下短时段内的冲流带滩高频高程数据和碎波带波流资料,在奇异谱分析(SSA)的基础上,以比研究了不同形态滩面的冲淤变化趋势、趋势分布形状、冲淤变化周期和冲淤变化强度,以及同一条剖面不同桩点间各因素间的变化关系:用交叉谱方法探索了每分钟滩高频冲淤变化与碎波带长重力波间的作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滩角韵律地形引起的冲流分流作用促进了滩脊向滩谷的泥沙转运,冲流带滩存在明显的长重力波频段的周期性冲淤振动,滩冲淤振动强度由滩下部向上部递减,碎波带长重力波对滩高频冲淤变化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冲流带 奇异谱分析 长重力波 交叉谱
  • 简介:开展潮流能装置实海况试验、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对海洋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保障。文章通过对潮流能装置的功率输出特性、年发电量、能量转换效率三项核心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指标的测试内容和评价方法,为实现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并根据对海上风电场的研究,提出了海上试验场潮流能装置的电能质量测试与评估方法;给出潮流能装置安全准入的测试内容,全面评估试验场潮流能装置的运行状态。

  • 标签: 试验场 潮流能 发电装置 综合测试 评价方法
  • 简介: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 标签: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增生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