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000--500hPa和500—200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 标签: 北半球 对流层厚度 时空变化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 简介: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6—2011年晴空无云时激光雷达(CE-370—2)资料,结合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多波段太阳光度计(CE-318)资料,对比验证了激光雷达资料的反演结果,并分析了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激光雷达反演得到的光学厚度与光度计观测得到的光学厚度,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6。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3—5月和11-12月较大,主要原因是3—5月是当地沙尘频发期,11—12月是居民集中采暖期,沙尘排放和燃煤排放显著增加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气溶胶光学厚度6~10月偏小,湿沉降清除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光学厚度季节分布为春季0.42,冬季0.36,秋季0.30,夏季0.21。光学厚度频数分布于0.0~0.3的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且存在季节差异。兰州上空夏季干净,春季浑浊,冬季次浑浊。

  • 标签: 激光雷达 兰州地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频数分布
  • 简介: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地基太阳光度计数据,系统验证2007~2008年星载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和臭氧监测仪(0MI)气溶胶反演产品,旨在定量评估这些产品在我国沙漠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精度。结果表明:MODIS/AOD的相关系数在4种产品中最高(O.91),OMI/AOD次之(0.87),其次为MISR/AOD(0.84),OMI/UVAI相关系数偏低(0.51)。MISR/AOD均方根误差(O.14)和平均偏差(-0.06)在4种反演产品中最低。与地基观测相比,MISR/AOD、MODIS/AOD系统偏低,OMI/AOD、OMI/UVAI系统偏高。在相同比较条件下(地基观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值限定在2.0以内),MISR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在4种反演产品中最低,且相关系数也较高(O.84)。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3种探测器气溶胶反演产品均能较好地展示该地区的气溶胶季。声变化。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夏季AOD较大,秋、冬季AOD相对较小。Angstr6m波长指数的结果表明,春季(3~5月)最小(均值为0.11),夏季(6~8月)次之,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较大(均值达到0.61),这表明在春、夏季气溶胶粒子偏大,秋、冬季气溶胶粒子偏小。此外,通过研究2000-2010年AOD年际变化表明,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属于沙尘源区,气溶胶类型较为单一,所以总体来说,变化趋势不是较为明显。从反演结果来看,2003年的气溶胶含量为此10年中最高,年均值达到0.32;2005年的气溶胶含量在这10年中最低,年均值为0.28。

  • 标签: 沙尘气溶胶 遥感 气溶胶光学厚度
  • 简介:使用1979-2005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北半球平流中低层(300hPa至10hPa)纬向风的季节转换规律,并采用二维空间场相似性方法确定了平流的季节过渡日期。分析表明,平流大气环流基本为冬夏二元状态,冬夏转换具有突变性;其季节过渡在纬向是接近同步进行的,而在经向则有时间差异,无论是冬夏转换还是夏冬转换高纬都要早于低纬。在平流中部(10-70hPa)季节过渡是自上而向下进行的;而在平流下部(100-200hPa)季节过渡的上下传递关系则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纬度带有不同的表现。在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平流中部东风期的起止日期与相似性方法计算得到的平流季节过渡日期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东风期之前和之后往往各存在持续10天左右的零风一弱风期。

  • 标签: 平流层中低层 纬向风转换层 零风层 平流层季节转换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顶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顶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顶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顶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顶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顶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顶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顶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顶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顶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顶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顶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对流层顶 统计学 时空分布 气象资料
  • 简介:利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冬季水域结冰厚度观测资料和张掖观象台的气温、地温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结冰厚度预报方程。通过对不同的预报方法进行预报效果验证,该结冰厚度的预报模型能够对结冰厚度有比较理想的预报效果,流动水域结冰厚度预报历史拟合率分别为:80.6%(多元回归)、74.6%(逐步回归)、100%(BP神经网络);模型试报准确率分别为:72.7%(多元回归)、72.7%(逐步回归)、81.8%(BP神经网络)。静止水域结冰厚度预测历史拟合率分别为:76.9%(多元回归)、71.8%(逐步回归)、93.5%(BP神经网络);模型试报准确率分别为:76.0%(多元回归)、72.0%(逐步回归)、84.0%(BP神经网络)。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法优于逐步回归方法,而BP神经网络又明显优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数据显示该结冰厚度的预报模型能够对结冰厚度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报模型能够对水域结冰厚度进行有效的短期预报,其性能指标符合实际要求,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水域 BP神经网络 统计预报 模型 结冰厚度
  • 简介:利用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的观测资料结合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气溶胶产品分析了北京、兰州、上海3个典型区域城市的气溶胶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北京AOD(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为0.41±0.35,春夏高,秋冬低,Angstrom波长指数a年平均为1.40±0.85表现为细模态粒子,MODIS的光学厚度为0.52±0.39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为0.91,存在系统性高估;兰州AOD年平均为0.55±0.21,夏季最低,秋冬较高,a年平均为0.95±0.20表现为粗模态粒子,MODIS光学厚度为0.43±0.21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仅为0.07,存在系统性低估;上海AOD年平均为0.55±0.21,无明显季节变化,a平均为1.03±0.25,MODIS光学厚度为0.74±0.30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为0.75,存在系统性高估。城市地理位置和复杂地表等原因造成反照率的不确定,MODIS气溶胶产品在这3个城市的反演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标签: 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CSHNET)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Angstrm波长指数(α)中分辨率 成像光谱仪(MODIS)
  • 简介:简单介绍了两种不同化学输送模式及其输出的硫酸盐和/或烟尘气溶胶资料,初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时,在广泛搜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在整个太阳光谱O.2~40μm波段内共72个间隔上的复折射指数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其整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地理分布还是数值大小均基本合理。结合上述资料及计算结果,初步建立了一个全球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资料库,该库对化学输送模式、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研究都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光学厚度 气溶胶 分布特征 气候效应 资料 辐射强迫
  • 简介:<正>臭氧是大气层重要的组成成份,一般从5—10km臭氧含量开始增加,至20—25km的平流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往上逐渐减少。在标准大气状况下大气的臭氧总量厚度约3mm。由于它对太阳紫外线

  • 标签: 大气臭氧层 生态环境 人类 保护措施 气候 植物
  • 简介:本文通过对8607号和8114号二个强度、路径均不同的台风的分析,发现结稳定度(N~2)(N~2=g(dlnθ)/θ)的水平变化对台风的强度和路径关系密切。台风一般总是朝结稳定度小的区域移动,结稳定度小值区有利于台风加强。这对预报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指示作用。

  • 标签: 非均匀层 螺旋云带 指示作用 西北太平洋 非绝热加热 西行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吉林地区高空探测站长春、延吉、临江地面至100hPa高度标准等压面(共8)温度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吉林地区地面到100hPa高度各标准等压面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吉林地区对流年温度在7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上升的,400hPa高度以上温度趋势是下降的。各季温度趋势变化不同,秋季和冬季在4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升温的;春季和夏季7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上升的,且温度趋势上升的幅度明显小于秋、冬季。城市规模的不同,温度上升趋势也不相同,大城市长春的升温幅度高于中、小城市的升温幅度;在各标准中长春升温达到的高度高于中、小城市。

  • 标签: 城市化 高空 温度
  • 简介:一、引言声雷达(acousticradar)是遥测低层大气结构特点的一种现代化先进工具,得到了世界性的广泛应用。声雷达可用于大气温度遥测和风向风速遥测。用双点声雷达系统可以得到风的湍流结构资料;从单点声雷达的后向散射回波图片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大气混合结构的时——空实时演变规律。

  • 标签: 声雷达 温度层结 低层大气 大气温度 湍流结构 混合层
  • 简介:城市大气环境边界观测试验工程提出了城市区域大范围大气污染“空气穹隆”动力过程三维结构,首次揭示出北京周边地形“山谷风”与城市“热岛”效应相互作用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综合特征。试验采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揭示北京周边地区污染贡

  • 标签: 城市 大气环境 边界层 观测 试验 大气污染
  • 简介:利用三维对流边界的大涡模拟模式研究对流边界湍流统计特征量,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同类模拟工作及实验观测结果相比较,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 标签: 大涡模式 湍流 对流边界层
  • 简介:利用CFL-03边界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850hPa、700hPa和500hPa特征风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中地区850hPa特征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风速年变化较小;700hPa特征风速6月最大,9月最小,6、8、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500hPa特征风速9月最小,11月最大;6、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

  • 标签: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中 特征层 风廓线雷达 空中风 风向
  • 简介:利用2003年7月7—8日NCEP/NCAR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冷涡积混合云系形成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这一冷涡天气系统是由北部和南部两个低压系统组成,且均比较深厚,有明显低温区配合。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南部低压系统影响。该系统有气旋性环流配合,气旋中心区、气流辐合区和气旋东南侧西南气流中均存在相对湿度高于80%的湿度区。湿度区中含有湿度高于90%的区域,积混合云系产生在这个区域内,而且降水区与系统的不稳定区和动力场辐合区配合一致。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天气系统中积混合云系是在冷涡系统东南部的西南气流中形成的,水汽输送条件较好,而且有高湿不稳定区配合,对研究其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 标签: 东北冷涡 积层混合云 天气形势 天气学分析
  • 简介:日本东北大学6日发表公报说,该大学参加的一个国际小组发现,近年来,北半球大气中破坏臭氧的氯化氢不断增加。研究小组分析了日本筑波市以及瑞士等8个地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大气中氯化氢浓度相关数据,发现2007年以后北半球平流的氯化氢浓度正在增加。

  • 标签: 北半球 臭氧层 日本东北大学 物质 氯化氢 氢浓度
  • 简介:气候变化带给臭氧的消息是喜忧参半的。根据一项新研究,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和气流的改变,北半球中部(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在内)臭氧可能会提前恢复;同时,整个热带地区以及南半球中部(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秘鲁)臭氧的恢复可能会延迟。

  • 标签: 气候变化 臭氧层 区域性 二氧化碳浓度 澳大利亚 热带地区
  • 简介:应用包括湍流粘性和频散的新的Reynolds平均动量方程,分析了边界的垂直风速廓线,发现包含湍流频散的地面层的风速廓线对经典的风廓线指数规律有一个对数规律的修改;而且在不稳定结下比在稳定结下,湍流的频散效应更为显著;在中性条件下,指数规律退化为对数规律并且Karman常数被另外一个常数所代替,而这个新常数也可以通过相似理论来获得.

  • 标签: 边界层 频散 湍流 风廓线 不稳定层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