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给出了几条特别的建议,这些建议针对,是国家多用途中尺度观测系统来自私人、公共和学术界利益攸关人。这些建议范围,从特别的数据应用到应该纳入国家综合网观测和基础设施特殊类型都有。

  • 标签: 多样性 基础设施 数据应用 中尺度 学术界 综合网
  • 简介:混合云天观测姚新琪(张家川县气象局741500)在夏秋季,稳定性云层中混有Cb云情况较多见。但由于处在稳定性云层之中,同时多受降水等天气现象影响,通常Cb云所特有的砧状和底部悬球状结构无法直接观测到,尤其在无雷情况下或闻雷之前要对天空状况有一...

  • 标签: 气象要素 混合性 稳定性降水 降水特征 要素变化 层状云
  • 简介:微机常规预防维护孟雅文(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影响微机性能因素主要有六个(不包括微机自身品质),即:电源、温度、湿度、清洁度、腐蚀、振动等。下面就从这六个因素谈谈微机常规预防维护。1电源对微机来说,平稳电源是极为重要环境,现...

  • 标签: 微机 预防性维护 空气相对湿度 稳压电源 元器件 有害气体
  • 简介:人工增雨是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含量高,在乌盟地区大规模实施"进、退、还"战略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针对乌盟生态环境现状,对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必要、可行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可供其它地区参考.

  • 标签: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荒漠化 水资源 乌盟地区 人工增雨
  • 简介:根据2002—2007年北京朝阳医院逐月慢性阻塞肺病(COPD)入院患者例次和北京朝阳气象站同期逐月地面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旨在探讨慢性阻塞肺病与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关系,分析人类免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利用有利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结果表明:慢性阻塞肺病与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等气象因子有密切相关,当平均温度大于等于19.5℃时,慢性阻塞肺病发病例数较低;当平均温度小于19.5℃时,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相对湿度大于等于53%时,慢性阻塞肺病发病例数较低;当平均相对湿度小于53%时,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气压大于等于1009hPa时,慢性阻塞肺病发病例数有升高趋势;当平均气压小于1009hPa时,有下降趋势。当平均风速大于等于3.0m/s时,慢性阻塞肺病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风速小于3.0m/s时,发病例数较低。慢性阻塞肺病发病高发期相对于风速极大值滞后15d。慢性阻塞肺病发病存在着明显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从月际变化曲线来看,慢性阻塞肺病发病最高例数出现在4月,最低例数出现在7月;从年际变化曲线来看,慢性阻塞肺病发病例数有逐年升高趋势。根据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对慢性阻塞肺病进行预测预防,以减少慢性阻塞肺病发生,可为该病气象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气候变化 气象要素 相关分析
  • 简介:本报告第二章中个例研究充分证明了跨学科、部门间、国际间和机构间合作对于NSF大气科学部(ATM)资助领域中重要。由于各种原因,合作对于大气科学越来越重要。研究视野不断拓宽,使得多领域科学家合作成为必然;鉴于资源正变得日趋紧缺,

  • 标签: 大气科学 协作 个例研究 跨学科 NSF 合作
  • 简介: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开展灾害天气早期警报工作以来,其中期天气预报水平在稳步提升。最重要体现应该是近两年对一些天气尺度灾害天气事件提前几天成功预报,包括:

  • 标签: 灾害性天气 早期预警 ECMWF 中期天气预报 天气尺度 警报
  • 简介:基础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方面,具有共同参与广泛兴趣和优势互补双赢特点。四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合作,不仅能促进四国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及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四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利益交集,还将不断加深四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相互理解和支持。四国已有气候变化科技合作基础,合作中面临障碍也有可能克服。四国科技合作不仅具有必要,也有可能

  • 标签: 应对气候变化 基础四国 科技合作
  • 简介:干、湿球记录是最主要、最基本气象要素。干、湿球记录准确与否、牵涉到一系列其它要素。本人根据十多年观测经验,体会到精确取值关键是读数方法。因为观测员在开百叶箱门时产生气流改变了原来相对稳定箱内气流及人体这一热源

  • 标签: 气象要素 员在 湿球温度 箱门 大风天气 数法
  • 简介:闪电与对流天气中降水量存在着较好相关,本文对1999年~2001年青海省海东及黄南地区12个站点(廿里铺、平安、乐都、互助、大通、民和、尖扎、湟中、湟源、同仁、化隆、循化)雷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分析闪电与之所对应对流天气中降水量之间关系,以及相对于闪电发生位置对流降水空间分布,并利用闪电定位仪来估算对流天气中降水量。

  • 标签: 闪电 对流性天气 降水 雷暴
  • 简介:利用SNHT和t检验方法对临河站1956—2008年逐年、季平均气温和地面温度序列进行均一化检验,结果表明:站址迁移和周围高大建筑是造成资料非均一主要原因。年平均温度不连续点分别为1980、1995年,与站点迁移和高大建筑建设时间吻合,表现在季节上为冬、夏季明显,春秋次之。

  • 标签: 台站迁址 SNHT方法 t检验方法 均一性检验
  • 简介:文章挑选了2013年5—10月5个民航机场(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尔山市和满洲里市)出现对流降水个例,基于WRF模式对不同格距下单站降水次数、降水评分和降水量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格距下模式模拟降水均以对流为主,模式能较好模拟出降水性质;从降水评分检验来看,9km模拟结果好于27km,分辨率提高后二连浩特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3个站TS评分均明显提高;模式对小雨量级降水预报准确率最高,达95%以上,对其它级别降水预报量级明显偏小。

  • 标签: WRF模式 雷暴 降水预报 对流性降水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天气过程。(2)地面弱气压场和较小风速以及PM2.5浓度上升和相对湿度增大为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影响体现出明显阶段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增大,其对能见度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在高空观测中,影响六项指标的因素很多,但非球炸终止观测却是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探空、测风高度、球炸率甚至重放球等四项指标。如何减少非球炸终止观测发生,是提高高空观测质量重要手段。

  • 标签: 高空观测 原因 观测质量 探空 测风
  • 简介:花生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经济作物。我省花生过去有过零星种植,其生产之所以不能发展,缺乏花生气候适应分析,未能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是主要原因。为了探索花生引种可能,发展我省花生生产,1982年以来,我们通过定点对比测定和地理播种等试验,获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种花生 花生生产 气候适应性 气候资源 对比测定 年平均气温
  • 简介:采用天津地区1959~2012年太阳总辐射年、月总量资料、日照百分率及其台站元数据,通过惩罚最大t检验和顺序算法对太阳总辐射资料均一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辐射观测仪器变更造成了太阳总辐射序列产生不连续,突变年代主要发生在1968年、1972年、1990年3次仪器变更年份或其附近年份,而迁站没有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顺序算法检验发现,天津地区太阳总辐射序列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前后)出现了趋势减少渐变,并且在月总量序列检验中,仪器变更非均一影响也体现在其中。因此,在太阳辐射研究工作中,尊重原始观测数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数据均一,剔除非均一因素,以此确保气候变化分析结果相对真实。

  • 标签: 天津地区 太阳总辐射资料 均一性分析
  • 简介:利用PV-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影响。结果显示:1978-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区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年际变化,2008年连阴降水持续日数远远超过历史同期;合成分析结果显示,连阴降水较强年份,500hPa位势高度场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同时有阻塞高压存在,但阻塞高压所起作用对于南方各省连阴降水所起作用不完全一样,冬季1月10日至2月2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繁发生有利于湖北大部和江西、安徽局部连阴降水增多,而不利于贵州北部连阴降水发生;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湖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些地区连阴降水发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贵州大部和湖北西部连阴降水偏多。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这段时间7省1市冬季异常降水中,关键区阻塞高压所起作用很复杂。贵州、江西地区异于常年降水,可能与阻塞高压和其它天气系统异常配置有关。

  • 标签: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连阴降水 阻塞高压 PV-θ阻塞高压指数
  • 简介: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冰雹持续时间为0—10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龙卷持续时间为5—20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mm/h。

  • 标签: 强对流性天气 冰雹 龙卷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雨 气候特征
  • 简介:在北京"7.18"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启动、发展方式较为复杂,造成对流系统发展多样特征机制也存在差别。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和局地层结不稳定结构都表明,此次局地强天气发生有良好环境条件。通过高分辨率中尺度观测分析表明,怀柔—密云地区存在孤立发展对流系统,最终发展为多单体雷暴群;而在北京西南部线状对流不连续传播发展特征十分显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活动对北京东北部怀柔—密云地区对流系统启动起了关键作用;在环境场与对流相互作用机制下,北京西南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传播与重力波活动有密切关系。对流系统表现形式和发展演变多样特征,体现了起支配作用物理机制差异。

  • 标签: 局地强对流 多样性 中尺度切变线 重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