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农作物杀虫治病施用的农药主要是化学药剂。施药后的药效如何,与施药时的气温、湿度、降水、风速和日照等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种农药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施药,其药效会有明显的不同。1 气温在一定气温范围内,一般较高的气温条件能显著提高农药的药效。因为气温高,农药挥发速度增加,空气中含药量的浓度增加,同时气温高,害虫的呼吸作用较强,吸入的药剂量会增大,从而加快了害虫中毒的速度,使毒杀速度加快,达到有效消灭害虫的目的。但当气温超过一定范围后,药效反而会降低。因为气温过高,会使药剂挥发分解速度太快,降低了药效的持久;另外在气温过高的天气条件下施药,由于人和动物

  • 标签: 天气 农药 气温 湿度 降水 风速
  • 简介: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污染的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的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污染的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空气污染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和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空气污染

  • 标签: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 简介: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物候模型
  • 简介:针对污染地表水环境的城市径流污染源,利用SCS降雨径流模拟建立了城市径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与年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显著;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对典型示范区城市排污口实施降雨过程监测,获得了有代表的城市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从而估算出辽宁省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总量。

  • 标签: 非点源污染 地表径流 径流系数 污染物平均浓度 污染负荷
  • 简介:植物和土壤是CO2的源还是库,对推断当前大气中CO2的增高和下个世纪温室增暖潜力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根据过去推断未来,Adams等人提出,冰河末期地球生物圈中所含的碳比现在明显地少.这是基于对冰河末期地面植被分布极值与现在植被分布图比较的分析所得出的最佳估计.碳的贮存量的增加是由于冰河期的冰覆盖地区森林

  • 标签: 植被分布 最佳估计 地球生物圈 冰河期 覆盖地区 未来气候
  • 简介:利用近3a的鲅鱼圈地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5年3~4月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鲅鱼圈地区各类型风速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地面粗糙度较大,因此风速廓线指数比平原地区稍大。

  • 标签: 污染气象 风向 风速 低空探测
  • 简介: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气候专家、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特别是1990年11月6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将保护全球气候这一重大问题,提到各国议事日程,为改善与治理大气污染开创了新局面。大气污染系指大气中含有过量的烟尘做

  • 标签: 世界气候 全球气候 降水化学 平流层臭氧 降水过程 矿物燃料
  • 简介:通过综合运用micaps、自动站等气象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污染物浓度和AQI指数等资料,对2013—2015年廊坊市的连续重污染天气进行了分析,并细致分析探讨了在空气达到重污染背景下,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多种空气污染物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重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顶峰,随着次年春季的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2)连续重污染的出现将导致气温升高,此时风向多为西南风—西风和偏东风,平均风速以0.3~1.5m·s~(-1)为主,最大风速多在1.6~3.3m·s~(-1)之间,相对湿度以60%~70%为最高发区间;(3)连续重污染天气的首要污染物为PM_(2.5)或PM_(10),其中以PM_(2.5)为主,比例高达94.3%,且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4)CO和SO_2浓度变化与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关系密切;(5)5月出现的连续重污染较少,且由大风沙尘天气造成。

  • 标签: 重污染 气象要素 污染物浓度
  • 简介:利用2006~2014年鲁西南地区菏泽、曹县和济宁3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气象及物候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流行的ForcTT积温模型模拟了当地常见、广泛分布的9种木本植物和4种草本植物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的最佳积温开始日期和基础温度。结果表明:(1)模拟的木本植物展叶始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主要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主要为1℃。开花始期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不同木本物种差异较大,开花期较早(3月)的毛白杨、旱柳和榆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集中在4~6月的物种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3月1日,基础温度在3~5℃之间,开花期最晚(7月)的槐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基础温度为4℃;(2)就草本植物而言,展叶期较早(2~3月)的车前、苍耳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1~2℃,展叶较晚(4月)的莲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较早(4~6月)的车前和苍耳其开花始期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较晚(7~9月)的莲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分别为-1℃和2℃;(3)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模拟的平均误差在2d左右。由此可知,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ForcTT积温模型对展叶和开花始期的模拟效果均较好,预测值和观测值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在0.90以上,达高度相关。

  • 标签: 物候期 模拟 Forc TT模型 鲁西南
  • 简介: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2000年1-6月期间,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一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文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仪 异戊二烯 萜烯 植物 大气
  • 简介: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稀释最主要的因子是风和湍流,通常情况下,风速切变大,则湍流强,大气污染物的混合作用和湍流交换也大,这更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反之,风速甚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但尤其是在静风条件下,最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迁移,故对静风和小风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要特别重视静风和小风的变化。目前一般的处理静风方法有三:其一,利用静风扩散模式来研究;其二,是将静风资料略去;其三,

  • 标签: 湍流交换 扩散模式 下风向 局地变化 浓度分布 大气扩散
  •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近2万人失踪及数十万人受伤,倒塌建筑物难以计数,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市,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 标签: 强烈地震 气象保障 大气污染 唐山大地震 汶川县 四川省
  • 简介: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且多种植物种群可以共存,即具有生物多样。经典的资源竞争模型(莫诺模型)支持生态学上的“竞争排斥原理”,不适用于阐释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与共存。根据植物生态系统的特点,引入植物种群的生长率随着物种个体大小/个体数增加而逐渐趋于饱和的性质,建立自抑制资源竞争模型。该模型与莫诺模型的本质区别在于,物种的临界可利用资源随种群密度增加而上升,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物种间的平衡。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允许多物种稳定共存(即共存的物种种类数可以多于供给其生长的资源种类数),同时优势物种随资源供给率增加而依次变化。

  • 标签: 资源竞争 共存 莫诺模型 竞争排斥原理 自抑制
  • 简介:2006年3月20~30日应墨西哥国立大学大气科学中心DarrelBaumgardner博士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孙俊英博士、陈跃博士、王亚强博士赴墨西哥参观MILAGRO大气污染观测项目的组织、实施、地面观测站、观测飞机、仪器等。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 标签: 观测项目 大气污染 墨西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地面观测站 科学中心
  • 简介:利用1960~2000年气候统计资料和1975~2000年环境监测资料,从地理位置、大、小尺度气候背景、兰州市区污染源概况及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等方面,分析该市的气候与污染环境背景,为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方法和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 标签: 气候背景 环境背景 大气污染 空气质量
  • 简介:分析了目前我国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控技术体系现状,从应对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出发,提出建立国家、省、市、县级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监控体系构想。以辽宁为例,提出构建国家、省、市、县级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监控体系,为政府应急决策提供快速服务。

  • 标签: 危险废物 污染事故 监控系统
  • 简介:根据2003年朝阳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朝阳地区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朝阳市存在工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污染处理设施落后等问题,市区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朝阳地区低空逆温频率偏高,而且贴地逆温强度相对较强,非贴地逆温平均底高相对较低。使得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逆温层下输送扩散,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

  • 标签: 大气污染 环境监测 时间变化
  • 简介:引言大气染源的扩散稀释与辐射逆温的生成、演变、消失、强度及厚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辐射逆温和山丘盆地抑制了铅直和水平方向的扩散能力,使排放到逆温层内的大气污物,在其动力抬升和热力浮升均消失后受阻而严重污染近地面空气。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实测资料,对山丘盆地辐射逆温特征及其对空气污染影响作一初探,为山丘盆地的工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辐射逆温 逆温强度 盆地 大气污染源 气象条件 中心轴
  • 简介:利用城市区域大气空间分布和大气污染以及健康状况资料,分析了城市区域风的状况和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地域变化及其对城市人们健康的影响,得出目前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所引起的大气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了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已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果可为城市区域的医疗保健、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大气 环境污染 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