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响应。结果表明:近40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 标签: 辽东地区 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干旱趋势
  • 简介: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OfficeHadleyCenter)HadISST以及NOAA提供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跃变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风增强也有一定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分布特征。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外部强迫因子 海冰 海温
  • 简介:利用^14C比度测定年代一项划时代工作,对推动考古学及古气候研究起了决定性作用。这项工作从Libby开始,他创建了^14C年代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14C年代原理放射性^14C只存在于大气和一切与大气处于交换状态含碳物质中。一旦该物质脱离交换状态,^14C放射性不再得到补偿,只会按衰变规律降低。这样就可以按下列公式算出该物质年龄,即:

  • 标签: ^14C 年代学 含碳物质 测定年代 衰变规律 放射性
  • 简介:1会议概况电视摄影/红外辐射观测卫星(TIROS:TelevisionandInfraredObservationSatellite)业务垂直探测仪(TOVS:TIROSOperationalVerticalSounder)国际工作组(ITWG:InternationalTOVSWorkingGroup)负责每18~24个月组织召开一次国际TOVS研讨会(ITSC:InternationalTOVSStudyConference)。

  • 标签: TOVS 工作组 国际 INFRARED 会议概况 观测卫星
  • 简介:利用1949—2009年影响中国热带气旋风雨资料以及登陆信息,研究影响热带气旋极端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登陆极端偏早或偏晚事件在1970和2000年代发生较少。热带气旋登陆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和最低气压)极端事件在2000年代发生频数最高。热带气旋降水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70年代频数最多,大风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80年代频数最多。日降水量和过程降水量极值站数在1960年代最多,日最大风速极值站数在1980年代最多。

  • 标签: 热带气旋 极端事件 年代际变化 最大风速 登陆日期 最大降水
  • 简介:年代际气候变化作为年际和月季气候变化重要背景,往往影响着年际和月季时间尺度气候及特征。随着科学发展进步和社会需求提高,年代际气候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重要问题。作为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年代际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在国内外都在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除简要介绍了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将着重就年代际气候变化可能机制作一个系统综合性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海温变化模态影响、气候系统相互关系年代际变化影响、大气行星尺度系统年代际变化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及火山爆发影响等。大家知道,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十分重要,但也可以看到年代际气候变化动力学机制却十分复杂,不少问题还没有搞十分清楚,需要加大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深入研究结果必将对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提供可靠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年代际气候变化业务预测及其能力提高。

  • 标签: 年代际气候变化 可能机制 主要海温模态 气候系统相互关系 太阳活动及火山爆发
  • 简介:在利用气候模式做未来几十年气候预估中,一般只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而难以考虑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影响,这是由于其变化难以预测和预估.但是,众所周知,太阳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来源,并且观测表明太阳一个可变星球,因此太阳活动在未来气候预估中很重要外强迫[1-3].近年有些研究[4-9]进一步考虑太阳活动中太阳黑子11年周期对气候影响并试图在未来预估中加入.本文对太阳黑子11年周期在多年代气候预估中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作用 气候预估
  • 简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于气候变化主题特殊性,本刊特色体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与交叉,所发表论文涉及气象、水文、农业、林业、生态、环境、能源、人体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

  • 标签: 气候变化 核心期刊 中国气象局 学术刊物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 简介:通过回顾和总结前人工作,特别是有关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研究,针对近50年来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变冷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从全球气候变化角度,总结了影响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变冷现象几种可能机制,推测了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会对北太平洋直接或间接影响,归纳指出了研究该问题复杂性与目前面临困难。

  • 标签: 全球变暖 中纬度 北太平洋 海洋—大气耦合 年代际振荡
  • 简介:论述了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对人类新型发展观贡献,中国对"发展"新觉悟与国际发展观演进相会合,从战略层面提高了对应对气候变化认识,有力推动了巴黎气候大会成功。本文归纳了《巴黎协定》所确立新气候机制4个要点和会后国际气候谈判面临5个需要及时深化研究新问题。中国确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目标,对创新我国发展路径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论述了这些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十三五"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期,提出了需要抓紧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强调低碳与改善大气质量有很强协同性,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两个大局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做好国内根本。

  • 标签: 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 低碳发展 新阶段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对台风"海燕"(2013)后期路径和降水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海燕"后期路径北翘东折环流背景为500hPa高度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引导气流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而发生改变。2)"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不对称分布导致台风路径突折主要原因,此外冷空气和地形阻挡作用也是使得"海燕"路径突折重要原因。3)冷空气对降水影响体现在,前期冷空气侵入到"海燕"西侧,使其获取了斜压能量,有利于台风低压和暴雨维持,后期冷空气主体侵入到台风低压,使得台风低压斜压性明显减弱,低压环流迅速填塞,降水趋于减弱。4)对于秋、冬季台风而言,除了要关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天气系统和地形影响外,还需注意冷空气南下对台风路径和降水强度影响,尤其对于北上台风而言,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导致台风路径突折,降水幅度增加。

  • 标签: 台风 路径 暴雨 冷空气 物理量
  • 简介:由于海温、高原积雪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定条件,引发了1998年夏季长江特大洪涝,而90年代气候特征也对1998年长江大水起到一定作用。从中国夏季降水、大气环流、冬季高原积雪和海温等方面分析年代际气候变化对1998年长江大水提供有利气候环境。

  • 标签: 长江大水 年代际气候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干旱程度。对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北极涛动(A0)变化有密切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翻开现代气象科学发展史,人们很容易发现20世纪前半叶,传统气象学经验学派、理论学派和气象预报实践学派之间相互融合、借鉴,并最终以数值天气预报成功为标志,走向成熟并构建了地球科学中重要学科——大气科学。这半个世纪重要过程,是以世纪初1903年挪威物理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Bjerknes)提出天气预报问题不过一组控制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物理方程初值问题,天气预报就是这一数学方程组观点开始,

  • 标签: 大气科学 数值天气预报 科学发展史 气象预报 地球科学 物理学家
  • 简介:1引言从自记纸上挑取气压和湿度极值地面观测员每天必做工作,挑极值时常会出现极值与定时尤其昨日20时定时记录矛盾情况,此时如何处理才能正确体现资料准确性,就要靠观测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来分析和判断,现选取二个有矛盾记录予以分析判别,供广大观测员参考。

  • 标签: 极值 定时 观测员 工作经验 专业知识 自记纸
  • 简介:2004年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89058,62°13′S,58°58′W,10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76°22′E,14.9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业务 地面气象观测 南极考察 极地 预报服务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56站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该地区汛期(5—9月)降水特征变化,构造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汛期降水量场划分为全区一致偏多型、一致偏少型、南多北少型、南少北多型共4类降水类型,其中以全区一致偏少型所占比例最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区降水虽仍以一致偏少型为主,但其比例明显减小,而全区一致偏多型比例明显增加。全区一致偏多(少)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随时间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南多(少)北少(多)型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则随时间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两个模态所反映降水异常敏感区范围和强度在各年代均有较大差异。夏季西部型南亚高压、乌拉尔山脊显著增强,蒙古气旋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南海、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深入到中国西北东部地区,西北东部降水一致偏多主要大气环流特征。

  • 标签: 中国西北东部 汛期降水 大气环流
  • 简介:IPCC几个情形实验第4评价报告(AR4)被在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一个灵活联合Ocean-Atmosphere-Land系统模型(FGOALS)版本g1.0执行,中国科学院(IAP/CAS)包括“第20世纪实验气候”,“1%每年增加到加倍实验公司2”和二分开IPCC温室气体排放情形A1B和B1实验。为了在气候上在自然变化和人活动不同影响之间区分,变化,三成员整体跑为每个情形实验被执行。联合模型模拟出现:(1)从1900~2000,全球吝啬温度增加大约0.5°C,主要增加发生在第20世纪以后一半期间,它在与加亮联合模型能力自从工业革命,复制气候变化观察一致;(2)全球吝啬表面空气温度在分别地在A1B和B1情形加倍实验和1.5°C和2.4°CCO2增加大约1.6°C。全球温暖被在深海洋表面温度和降水而且温度增加变化显示不仅。海水热扩大将导致全球吝啬海水平上升。控制跑和运用20世纪气候变化与FGOALS,寒冷在高纬度在偏导版本g1.1再被执行被移开。他们当时与从FGOALS版本g1.0那些相比以便在全球温暖模拟上区分模型偏爱效果。

  • 标签: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 简介:许多人把写科普文章看得很神秘,认为科学家事,一般人写不出科普文章,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许许多多的人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非常好科普文章。

  • 标签: 科普文章 科学家 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