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1前言闪电与强对流、强降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雷电的探测一直是传统的地面观测项目,然而由于此项记录的主观成份大、受测站环境、天空状况影响严重,探测范围小、时效短,仅能在08、14时天气图上反应出来,供分析参考,得不到充分的应用,1996年下半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

  • 标签: 闪电定位仪 统计特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技大学 探测范围 降水关系
  • 简介:近年来,陕西省气象局建成双核心机制的交换式高速局域网,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带来各种问题,如IP地址冲突、盗用关键IP地址、爆发ARP病毒等。出现类似问题,网络管理员需快速定位故障主机才能解决网络故障。举例介绍综

  • 标签: 快速定位方法 网络规模 设备环境 主机 IP地址冲突 思科
  • 简介:阐述了雷电监测网数据的应用、雷电监测网的探测原理和结构及功能,并根据江西的实际,提出了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布建和要求.

  • 标签: 雷电 监测 定位网 原理 布建
  • 简介: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产业的形成和分类,揭示了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翔实的统计资料,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所处阶段和呈现出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气象事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定位,即气象事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门类,专业技术服务业类。研究了国家发展气象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并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在为发展支柱产业提供气象服务中求得事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四个一流”的气象事业发展对策。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产业经济学 三次 定位 结构类型 第三产业
  • 简介:宽带干涉仪闪电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是一种全闪电宽频带三维定位系统。它能够以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闪电击穿过程产生的辐射源实现三维定位,描绘云闪和地闪通道发展的详细三维结构,可用于区域闪电监测和预警;同时,系统能够同步得到闪电通道发展的宽带频谱以及电场变化信息,结合三维定位结果,可以为闪电放电过程物理机制的探讨、雷电物理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 标签: 三维定位系统 宽带干涉仪 闪电通道 辐射源 时间分辨率 击穿过程
  • 简介:气候监测诊断的若干研究王宝灵赵红岩(甘肃省气候资料中心兰州730020)引言气候监测诊断是继基准气候站网建设、气候资料信息处理、气候影响评价之后,当今气候业务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它通过对气候系统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揭示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对气候变化和...

  • 标签: 监测诊断 诊断分析 气候诊断 气候变化 月降水量 甘肃省
  • 简介:本文根据车贝雪夫展开系数的物理意义.结合物理量诊断分析,归纳出用环境背景场预报暴雨的概念模式,对环境背景场的描述客观、定量、自动化,同时给出了1993年试报结果.

  • 标签: 车贝雪夫展开系数 物理诊断 暴雨概念模式
  • 简介:分析了1998年6月12~27日、7月18日~8月1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2次特强连续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标签: 暴雨 诊断 分析
  • 简介:小麦赤霉病回归预报模型的残差分布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残差分布不对称现象是由高槓杆点所引起。由于这些试验点的残差存在着数理统计意义上的不合理性,从而导致了回归系数Ls估计的误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小麦赤霉病预报的修正回归模型。数学证明和实例说明,修正回归模型要优于常规回归模型。对离散型应变量的农气回归问题,修正回归模型具有普遍意义。

  • 标签: 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诊断 试验点 不对称现象 气象条件 小麦赤霉病
  • 简介: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NL1°×1°格点资料,对2015年12月26日凌晨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雨雾和高空西南急流的输送为此次大雾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中低层槽后西北气流和地面的弱高压控制则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温度露点差(T—Td)对湿度的衡量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高层冷平流的控制,致使宁波机场天况转好,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近地面层的负涡度和中高层的正涡度,这种垂直配置能确保大气低层的湿空气不外流。

  • 标签: 大雾 温度露点差 温度平流场 涡度和散度场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实时资料、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卫星雷达和自动站监测资料,对0608超强小型台风桑美的特征和强度突变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小型台风的特征和强度突变的原因和诊断思路。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台风在高度场和气压场分析中容易被忽视,但涡度场分析对小型台风强度突变有指示意义,正涡度平流、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有利热力及水汽条件有利于桑美强度发生突变。

  • 标签: 桑美特征 台风强度突变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实测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下垫面、水汽输送等对“灿鸿”路径和强降水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位于东部沿海的高压脊东移并人使得副高加强北进,以及“灿鸿”与“莲花”之间弱的双台风互旋作用,导致“灿鸿”路径偏东。围绕台风中心的输送带将充沛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浙东沿海上空,低层暖湿气流使得大气趋于对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的上升运动,与四明山区迎风坡强迫抬升叠加作用,形成了位于四明山区的暴雨中心。整个台风影响期间浙江东部沿海大气比较稳定,暴雨主要是由大气的斜压作用引起的。台风登陆前东西侧螺旋云带逐渐趋于对称,但其与南侧季风云团的联系基本被切断,使得浙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区。

  • 标签: “灿鸿” 路径 降水
  • 简介:1概况2014年10月20—23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在圣路易斯召开了第39届气候诊断与预测会议(CDPW39)。这是CPC每年10月传统的业务会议,回顾过去一年的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分析关键影响因子的影响,探讨月一次季节一年际尺度的气候预测技术,总结气候灾害服务情况等。

  • 标签: 气候诊断 气候预测 会议简介 异常特征 影响因子 预测技术
  • 简介:针对2009年2月12—13日沈阳暴雪过程,运用Micaps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场。结果表明:500hPa南北两支槽在辽宁的叠加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因。强降雪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hPa散度大值区内,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为暴雪区水汽来源,亦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源,暴雪区还具备上干冷下暖湿的热力不稳定条件;降水性质的转换与850hPa的温度、温度平流和地面气温有直接联系;暴雪过程无论从量级,还是降水起止、雨转雪时间均预报得较为准确,但对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估计不足。

  • 标签: 暴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 诊断分析 雨雪转换 预报误差
  • 简介:利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多项式回归法,对赤峰地区1951-1990年12个气象台站的月、季、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序列进行连续性变化趋势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检验气温序列变化的不连续性,确定突变时间.结果表明:赤峰地区12个月的平均气温均有升温趋势,增温幅度从0.56℃/10a到0.15℃/10a,其中2月份最强.季节增温最显著的是冬季,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弱.年平均气温增温率是0.28℃/10a,1988年是变暖的第一年,突变时间在1993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率是0.29℃/10a,1988年是变暖的第一年,突变时间在1988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率是0.26℃/10a,1993年是变暖的第一年,突变时间在1993-1996年附近;平均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暖时间具有不对称性.

  • 标签: 气候变化 诊断分析 突变
  • 简介:对2003年6月24日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发现500hPa低槽的加深加强东移和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的适中是该过程的重要条件;高空西北急流的建立、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南压是形成该过程的主要系统;而底层冷空气的渗透则是触发机制.另外,物理量场上的高能、高湿及强上升运动,也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特征.

  • 标签: 大暴雨 副高 急流 切变线
  • 简介: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贵州2010年一次冬季暴雨极端天气的诊断分析发现: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因南支槽、准静止锋以及850hPa切变共同影响造成,其形成原因与贵州秋末暴雨非常近似,属于冬行秋令。对比分析本次降水过程中2个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的南支槽与气候平均态的差异发现:本次过程中南支槽前的强偏南气流提供了有利的暖湿输送,不同于气候平均态的干暖输送;南支槽前偏南气流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均明显强于气候平均态。另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具有2个主要特点:(1)锋区温度较高,锋面逆温层温度均高于0℃;(2)锋区表现为等θse密集区,锋区狭窄而陡峭,锋后低空逆温明显。在暴雨发生期间,静止锋是一个加强北抬的过程,在静止锋加强的过程中促使了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发展以及低层辐合等产生暴雨的有利条件发展。

  • 标签: 冬季暴雨 南支槽 准静止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