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由作者提供的科技论文插图题常常存在信息冗余或缺少必要信息等不规范问题,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分析了题写作的规范性,并简要介绍了与题有关的注、等值线标记、标目等的规范表达,为作者撰写科技论文和编辑加工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科技论文 插图 图题 图注
  • 简介:基于2005年5~9月盘锦湿地芦苇叶片气体交换观测数据,针对芦苇叶片气孔度与光合速率以及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叶片气孔度与光舍速率的关系可应用Ball—Berry模型描述,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可应用非直角双曲线光合模型描述,联合Ball-Berry模型与非直角双曲线光合模型可通过环境变量求解叶片气孔度。模型考虑了气孔度与光合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实验数据对气孔度模型验证表明,叶片气孔度模拟值和观测值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95,方程决定系数R=0.82(P〈0.05).

  • 标签: 湿地 芦苇 气孔导度 模型模拟
  • 简介:简要介绍用“地气”方法进行降水预测的基本思路,总结此方法的预报实践,指出省级尺度旱涝预测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强调除加密观测外,上游地热涡增强的能量频散作用是下游地热涡发展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地气图”方法 旱涝预测 能量频散
  • 简介:国际云风会议是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卫星定量产品方面的5个重要的专业会议之一,每2年举行一次,其他4个会议的主题分别是大气垂直探测、降水探测、掩星探测和云反演检验会议。国际云风会议专门关注大气中风场的推导和使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从1994年第2届开始派员参加会议,至今共参加过10届。

  • 标签: 云导风 国际 会议总结 世界气象组织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垂直探测
  • 简介:利用沙尘与水云、冰云、下垫面对红外辐射的散射、吸收差异,研究了一种卫星监测沙尘方法。将TBD8.5-11(8.5μm减11μm亮温差)、TBD11-12(11μm减12μm亮温差)、T11(11μm亮温)转换成3基色,经伽玛校正合成彩色,用于沙尘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表明:此方法对弱沙尘敏感,能详细反映沙尘强弱、位置高低以及沙地和云等多种信息,明显优于常用方法,对于研究沙尘对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方法能够发挥卫星日夜不间断探测的优点,适合连续跟踪监测。

  • 标签: 沙尘暴 多光谱合成 卫星遥感
  • 简介:利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InstituteforSpaceStudies,GISS/NASA)建立的全球网格点月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M-K检验对中亚地区1880~2011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近130a来,中亚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率为0.073℃/10a,接近于全球,高于我国的近百年温度变化趋势率;中亚地区1、4、10月呈增温趋势,其中1月份温度变化幅度最大,4、10月份增温趋势率较大;而7月份呈微弱降温趋势。中亚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出现较大的增温趋势,尤其是近50a,增温明显。

  • 标签: 中亚 气候变暖 温度变化趋势 气温突变
  • 简介:本文对日本模式FSAS热带风暴预报与实况(中央气象台编发)进行对比检验,分析预报误差,找出应用着眼点。一、检验方法和标准对1987—1989年7—9月中央气象台编号的21个热带风暴,从逐日预报图中读取风暴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浬/时转换为米/秒),检验该对风暴中心位置、移向移速以及风暴强度、风暴生消的预报效果。统计范围为15°N以北、140°E以西区域(风暴生

  • 标签: 风暴预报 FSAS 移速 中心气压 风暴中心 最大风速
  • 简介:本文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微机自动填系统1.0版的硬件接口部分、软件部分做了大量的修改,开发出了一套较实用的新的微机自动填系统2.0版,新系统在青海省内大部州台得到了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 填图 系统
  • 简介: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主要由住宅自动化系统、家庭信息服务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小区公共服务系统等组成,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物业与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由于智能化小区中强、弱电设备增多,其综合布线系统比较繁杂,要彻底理解设计者防雷设计的思路,查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建筑电气工程识图是关键。

  • 标签: 智能化小区 弱电设备 防雷设计 信息服务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 智能化管理
  • 简介:1气候的内容气候是表示气候特征及气候要素的变化、分布、相互比较、相互影响,形成原因等的图示.在自然地图中它是表示内容指标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种之一.

  • 标签: 中气候图 地理教学 教学中
  • 简介:气象台站规划必须适应气象业务及其现代化发展需要,同时也应满足职工生活要求.从这一角度出发,阐明了分析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制定了台站基本建设规划的思路和方向,提出了宜采取的办法.

  • 标签: 气象台站 规划 测绘
  • 简介:本文主要是利用水汽图像研究1995年冬青藏高原大雪的水汽源。指出影响青藏高原大雪的水汽通道有三条,第一条自里海到高原;第二条自阿拉伯海到高原;第三条自孟加拉湾到高原。文章还指出影响高原上一次大雪过程可有一条水汽通道,也可有二条或三条同时出现,并且在水汽的输送过程中,其强度、速度和路径都在不断变化。

  • 标签: 高原大雪 水汽通道 水汽源 水汽图像 孟加拉湾 阿拉伯海
  • 简介:在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经常要用到雨量、高温、干旱分布、地质灾害等各种需要填充的气象要素图形,这些图形除了要准确之外,对美观的要求还特别高,相同要素图形的填充颜色最好还要有一致性,便于观众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制作这些图形通常是用非编系统自带的绘图工具,用非编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易学,可以直接应用到非编系统中。但是这样制作的图形,准确性不是很好,只能大致表示该要素的分布情况;另外在省界处,由于省界本身曲折多变,特别是海岸线更是复杂,时间及制作工具的限制,画线时不可能画得那么细,填充出来的图形也就不能与省界很好的吻合,美观上自然也要差一些(如图1)。

  • 标签: 《天气预报》 制作工具 PHOTOSHOP 填充颜色 节目 非编系统
  • 简介:通过对金衢2005年6月11日暴雨过程的大尺度背景、天气学条件和α中尺度模型的分析.在大尺度两槽一脊,影响低槽还在加强的背景下,本次主要降水发生在能量锋区南缘,水汽通量具有提前的指示作用,底层垂直上升运动不是很强,从α中尺度模型分析,过程具有梅雨锋暴雨的三维特征。

  • 标签: 暴雨 大尺度背景 天气学条件 α中尺度
  • 简介:概述了环芳烃的来源,就近年来环芳烃(PAHS)在大气、土壤、植被和水体沉积物中分布与迁移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PAHs研究方向。

  • 标签: PAHS 来源 分布 迁移规律 研究方向
  • 简介: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绍兴市7—9月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大多由台风、台风倒槽或东风波等东向影响系统造成,统称为“东向暴雨”。此类暴雨往往来势较猛,加之海上资料缺乏,给分析预报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这类暴雨的预报能力仍比较低。日本数值预报对大量级降水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在梅汛期大—暴雨预报中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

  • 标签: 暴雨预报 东风波 数值预报 预报能力 历史资料分析 锋区
  • 简介: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的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of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ECMWF)的ERA-Interim(ECMWF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的描述观测区域的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的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的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的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的体现观测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的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的时段或区域与观测的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的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 标签: 中国区域 土壤湿度 数据比较 时空特征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4DVAR反演的0.5-5.0km中低层风场资料及地面、高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8日秦皇岛地区一次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暴的生成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单体风暴的短临预警.结果表明: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是秦皇岛地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区域自动气象站风场和温度的突变对风暴单体的出流阵风锋具有指示作用.当风暴加强为超级单体并与阵风锋接近时,在超级单体的中低层(0.5-5.0km),出流与入流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位于回波强度为15-30dBz的边缘区域,而低层较强回波区域多为下沉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的分离确保了超级单体可以维持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传播运动;出流阵风锋远离成熟风暴单体后侧,在其后侧约15.0-20.0km处触发生成新的对流单体,导致对流系统的后向传播运动.通过传播运动矢量方向的估算可以提前预判风暴单体的发展区域,预警时效可以提前30min,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持续大于4g·m-3对2-5cm大冰雹的预报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标签: 4DVAR 超级单体 阵风锋 后向传播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