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2015年12月9—13日新疆强冷空气入侵致灾的天气对吐鲁番盆地的影响,分析了出现大风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和热力条件,分析表明这次大风天气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地面冷锋东移南下造成的.其中变压梯度对地面风速加大贡献较大。同时对鄯善降雪空报的原因、大风出现前后垂直速度场和温度平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 标签: 冬季大风 冷锋 变压梯度 降雪 地形
  • 简介:引言大气染源的扩散稀释与辐射逆温的生成、演变、消失、强度及厚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辐射逆温和山丘盆地抑制了铅直和水平方向的扩散能力,使排放到逆温层内的大气污物,在其动力抬升和热力浮升均消失后受阻而严重污染近地面空气。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实测资料,对山丘盆地辐射逆温特征及其对空气污染影响作一初探,为山丘盆地的工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辐射逆温 逆温强度 盆地 大气污染源 气象条件 中心轴
  • 简介:利用共和盆地共和、贵南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盆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地表蒸发量增大的变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加速了共和盆地草地退化和沙化,同时人类活动又加剧了共和盆地草地的退化和沙化趋势。

  • 标签: 共和盆地 草地 气候暖干化 草地沙化
  • 简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于2001年6月10日至7月20日在长江流域组织开展了梅雨锋强暴雨外场试验。参加此次外场试验的观测系统分别是:14个高空加密观测站、100个地面加密观测站、8部多普勒雷达、6部数字化天气雷达、8个GPS站、2个侧向接收天线系统、2个风廓线仪、2个边界层观测站、114个自动气象站和雨量站、3个闪电定位系统。试验结束后,共收集各类原始气象资料约300GB,14个种类。

  • 标签: 中国 暴雨 数据库 形成机理 梅雨锋
  • 简介:《瞭望》新闻周刊文章,评析中国智发展现状与未来。文章认为一个国家,智的繁荣和强大也离不开国家决策部门建立在对其充分重视和信任基础上的支持和需求。然而作为政府决策思路和战略分析的提供者,近年来,中国智在关键领域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 标签: 中国 政府决策 《瞭望》 提供者
  • 简介:90年代以来,随着关系数据技术日益成熟,大型商业数据软件(Oracle、SQLServer、Sybase)在我国各个部门得到越来越深入应用。由于地区气象台大部分局域网中计算机基本上不超过50台,比较适合建立Client/Server结构二层模式的数据系统。Client/Server结构的业务数据系统具有一些特点:大大提高系统的联机事务能力、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能、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了气象业务的应用开发效率。

  • 标签: SYBASE数据库 气象业务 CLIENT/SERVER结构 9210工程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
  • 简介:兰溪历史洪涝个例收集了自1960年以来兰江紧急水位以上26次个例的资料,资料包括了各次洪涝过程流域内各县市雨量、兰江水位变化、灾情、地面及高空3层天气形式图;各级水位下防御洪水操作预案、大型水库(乌溪江、新安江、富春江)水库情况及洪水调度方案、兰溪市主要水利设施(防洪堤、防洪闸、方涵、道口、排涝站、中小型水库等)情况等。利用数据和编程语言结合,提供了方便的检索功能,为决策服务提供帮助。

  • 标签: 洪涝个例 影响因素 相似个例 检索显示
  • 简介:从数据安全的内涵出发,针对目前数据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了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提出了数据系统的安全体系三个层次结构。重点论述了这三个层次的数据安全控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数据安全防护模型,使之能够实现数据多层安全控制技术协作与管理,更可靠地保证数据的安全;展望了数据安全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数据库安全 访问控制 推理控制 组合优化 安全模型
  • 简介:引言当今,Internet网页制作已成为计算机从业者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在大型软件工程项目中,网页编写者往往结合使用JavaScript,HTML与Java(尤其是JavaApplet部分)3种编程语言,使网页成为声音、图像和动画集成的Web页面.但在目前呈几何增长的互联网软件发展中,仅仅发生在客户浏览器端的动态效果已无法满足商业网站大量的信息查询,人们渴望的是人机交互更强而且有数据服务的动态网页.

  • 标签: 索引:subj_id
  • 简介:利用共和盆地地区2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3年来共和盆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年和春、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南部大于北部,但整个盆地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十分突出,仍维持暖干状态;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除秋季以微弱趋势增加外,年和其余季节均以微弱减少趋势为主,年和四季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变化不突出。盆地北部仍以暖干化趋势为主,南部气候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但较北半球的突变早;冬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春季、冬季蒸散量分别在1961—1983年、1962—1983年、1962—1984年间发生突变。

  • 标签: 共和盆地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 简介:用柴达木盆地南缘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0℃、≥5℃、≥10℃界限温度资料,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积温及初终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柴达木盆地南缘各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均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积温和初终间日数增加的趋势,地区和年代际不同各界限温度变化不一致。

  • 标签: 界限温度 积温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四川盆地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年平均霾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霾日数季节和年变化趋势,探讨了近50a四川盆地大气干消光系数、风速、能源消耗和人口等因素与霾日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22个站年平均霾日数为62.5d,霾日数最多的站可达10.00d以上。霾日数有明显季节变化,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最多(28.4d),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少(5.9d)。四川盆地有104个站霾日数年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有71个站通过了置信度99%的检验,霾日数增加最多的为四川省内江地区的戚远,气候倾向率为42.0d/10a;霾日数增加最少的为成都市的新都,气候倾向率为0.4d/10a。四川盆地有18个站霾日数年变化呈下降的趋势,仅7个站点通过了置信度99%的信度检验,霾日数减少最多的为四川北部广元地区的南江,气候倾向率为-16.7d/10a。霾日数的年变化与大气干消光系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四川盆地的能源消耗和人口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气溶胶 消光系数
  • 简介:民用爆炸物品作为一类防雷建筑物,雷电防护工作非常重要。从直击雷防护、闪电感应、等电位连接、防静电设施入手,介绍防雷检测中应注意的细节、原则,检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力求防雷装置规范完整,经济实用,安全系数高。

  • 标签: 爆炸物品库 雷电 检测
  • 简介:以扩展名为TXT的文本输出文件是汉字dBASEⅢ与其他软件连接的工具,因此语言程序对dBASEⅢ数据文件的利用,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先将DBF文件拷贝成TXT文件的方法。这一途径是汉字dBASEⅢ本身提供的功能,但要化费软盘、机时和人力。如能在语言

  • 标签: 数据库文件 BASIC DBASE 文件拷贝 输出文件 记录长度
  • 简介:1前言数据系统是"9210"工程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气象资料信息量大、数据种类多、格式不统一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数据入库保存和管理.但由于始终没有一套实用的数据接口程序,因此,我台的数据信息资源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 标签: 数据库 程序接口 查询系统 9210工程 气象资料 网络
  • 简介: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中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冰雹、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强风暴的演变可归为"逗点—‘人’字形—螺旋形"3个回波阶段,相应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和辐合区。冰雹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超过65dBz6,0dBz回波顶高为5.5km,65dBz回波顶高为3.0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增至70kg·m^-2。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达60dBz,55dBz回波顶高为3.7km6,0dBz回波顶高为2.2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至55kg·m^-2。Doppler雷达产品对冰雹、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标签: 逗点回波 “人”字形回波 螺旋形回波 逆风区 中气旋 辐合区
  • 简介: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建立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了自公元前800年以来树轮所记录的该地区28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28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存在群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至4世纪)和明清时期(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是极端干旱事件的群发期,公元5世纪至12世纪的800年内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频率较低。出现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前后的持续性干旱是柴达木盆地过去2800年内最严重的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树木年轮 极端干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