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兰州1944~1997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建立了线性平稳序列的降水预测模型,该模型使用了功谱密度函数中的最大熵法(或叫全极模型),并将特征多项式模大于1的根反射到单位圆内,再返回修正后的线性预测的系数。并对1986~1997年11年的月降水做了预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取15阶预报效果较好。此方法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可作为台站月、季、年降水预测走向客观化、定量化方法的一种初步尝试

  • 标签: 线性预测 最大熵法(全极模型) 自回归模型 月季年降水预测
  • 简介:曾记否?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正值隆冬时节,我区中西部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部分地区为中到强沙尘暴,能见度小于500m,一些地方能见度还降至50m以内,大部地区还伴有降雪。在锡林郭勒盟雪灾区,形成了被当地群众和媒体称为“雪尘暴”的独特天气现象。2001年12月11~1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阿盟巴音诺尔公、鄂尔多斯市伊克乌苏、巴盟乌后旗、包头市满都拉、锡盟大部、赤峰市喀旗和巴林右旗、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呼伦贝尔市西新巴旗等地出现沙尘暴天气,其中,锡盟地区为中—强沙尘暴。另据报道,受这次

  • 标签: 冬季 沙尘暴 环境恶化 能见度 冷空气 土壤
  • 简介:通过揭示定西地区历代土地不断开垦导致气候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措施,旨在从中记取教训——不能以毁林毁草为代价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要重视对气候生态环境的保证

  • 标签: 土地 开垦 生态 气候
  • 简介:沙尘暴天气的增加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气候的变化是锡林郭勒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沙尘暴天气特征的变化也反映了生态恶化的程度.

  • 标签: 草原 生态恶化 沙尘暴 气温 年降水量 气候变化
  • 简介:将边界层相似性理论同线性热力学理论结合,间接地以观测实验事实证明大气边界层内线性唯象关系是成立的,而且线性湍流输送系数同相应的线性唯象系数成正比关系.但实验事实表明,大涡对流的混合层线性唯象关系是不成立的,混合层内湍流输送过程是一种强的非线性过程.所以,对流边界层是一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的热力学状态.地转风和热成风是一种大气系统特有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交叉耦合现象,这是大气系统交叉耦合现象的一个实际例证.

  • 标签: 大气系统 线性热力学 线性唯象关系 湍流输送系数 大气边界层
  • 简介:利用欧洲气象中心、日本东京和北京气象中心每天发出的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建立前期数值预报要素产品与未来天气过程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在回归方程中考虑预报因子和预报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经统计发现方程中选入的非线性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显著性.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这些数值预报产品信息,可以进一步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 标签: MOS预报 非线性因子处理 数值预报产品 回归方程 预报量 短期天气预报
  • 简介:时间滑动相关方法STC(slidingtemporalcorrelation)用于研究混沌系统和海洋环流模式的可信计算时间RCT(reliablecomputationtime),Lorenz混沌系统的数值试验表明用STC求得的可预报时间和可信计算时间,与使用传统误差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了其有效性。对海洋环流模式LICOM和NEMO的研究发现:1.当海洋模式以非耦合的方式运行时,试验的结果表明其海表温度SST的可信计算时间较长,平均达到6个月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洋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采用恢复性边界条件使模拟结果不会太过偏离观测值。对于强迫场从1月开始的试验,LICOM模式的SST可信计算时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RCT低值区,其数值不超过2个月。而NEMO模式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全是RCT高值区,NEMO模式的RCT低值区域出现在赤道外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纬度地区,强迫场从7月开始的试验,RCT纬向平均分布与1月有相反的形式。2.海洋模式以耦合方式运行时,由于去掉了恢复边界条件作用,海洋模式预报的SST可信计算时间明显减小,年平均RCT为1个月左右。按季节平均得到的RCT变化不大,在30~40天之间,RCT的大值区春季位于南半球,而秋季位于北半球,可达2个月以上。耦合模式中所模拟的500hPa高度场的RCT与单独运行的大气模式所得结果相差不大,仍在2周以内。3.无论是按季节平均还是按海区平均所得到的RCT分布,都在30~60天左右,只有极少数区域在特定季节可以达到80天以上,这说明在海气耦合模式中,由于计算不确定造成的可预报上限一般不超过2~3个月,这比使用资料分析得到可预报期限短很多,因此根据木桶原理,RCT可能是制约海气耦合模式SST预报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可信计算时间 木桶原理 混沌动力系统 海洋环流模式
  • 简介:Inviewofthefactthattheatmosphereiscapableofmemory,thisresearchsuggestedanddevelopedtheviewpointofatmosphericmemorialdynamics.Byintroducingamemoryfunctionintothedynamic-thermodynamicequationsoftheatmosphere,theseequationscanbetransformedintodifference-integralequations.Inthisway,thenumericalsolutionoftheatmosphericmotioncanbeobtainedbyusingseveralinitialfieldsratherthanonlyoneinitialfield.Theretrospectivetimeintegrationschemeisanoriginalschemebasedthesystemself-memorizationprinciple,whichdiffersgreatlyfromother

  • 标签: 数值模式 回溯时间积分 大气记忆动力学 大气运动 数值预报 气压
  • 简介:探讨目前天气现象时间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规范”中规定时间划分方法的重要性,以使天气现象的时间记录更合理、更统一。

  • 标签: 天气现象 记录时间 问题
  • 简介:当CAWS600系列采集器主板时钟电池没电时,采集器时间将会恢复到出厂日期,造成设备故障。不论是否及时更换备用电池,都需要对采集器重新设置时间,才能使自动站恢复正常运行。简要介绍几个设置方法。

  • 标签: 设置方法 采集器 时间 备用电池 出厂日期 设备故障
  • 简介:使用延安市1986-1990年自记风资料,统计了延安市静风各级持续时间及其频率.用Weibull分布拟合了各月静风持续时间频率,并导出其分布函数.

  • 标签: 静风 持续时间 频率 WEIBULL分布
  • 简介:根据2003年朝阳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朝阳地区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朝阳市存在工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污染处理设施落后等问题,市区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朝阳地区低空逆温频率偏高,而且贴地逆温强度相对较强,非贴地逆温平均底高相对较低。使得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逆温层下输送扩散,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

  • 标签: 大气污染 环境监测 时间变化
  • 简介:10年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由于能够提供给政策制定者和有关部门与单位近期的气候变化预测,作为经济规划和社会生活安排等的参考,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10年气候预测是气候科学中一个新的领域,一般预测方法采用:一是统计预测方法,根据前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关系,计算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二是动力模式预测方法,利用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在一定初边条件和外强迫作用下,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三是动力加统计的预测方法,利用气候模式预测结果,参考统计方法建立的关系进行订正,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

  • 标签: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外强迫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模式
  • 简介: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min之间,平均为65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390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 标签: 河西走廊 大风日 持续时间 气候特征
  • 简介:利用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甘肃省榆中县地面观测站每日8次云量资料和同期NCEP每日4次等压面资料,由NCEP资料构造预报因子,以总云量和低云量为预报对象,分析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榆中县逐月每日8个时次的云量预报方程并进行回代;并利用2012年的资料检验预报方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云量主要受整层湿度、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槽强度指数和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影响,其中湿度条件和垂直运动是重要因素。建立的预报方程对总云量的预报效果比低云量好;总云量平均预报误差在2成左右,低云量平均预报误差在3成左右;预报值的变化趋势可以部分地反映实际云量的变化趋势。

  • 标签: 云量 预报 PP法
  • 简介:测报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它向研究大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测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取准取全测站某一时间剖面的气象要素资料,可见测报工作与“时间”是紧密相联的,观测员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时间概念的讨论,指出了当前测报工作中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 标签: 测报工作 气象服务 气候资源 时间计量
  • 简介:基于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99—2015年逐分钟降水数据,分析15个历时年最大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由短历时向长历时递减,短历时和长历时年最大降水量分别达特大暴雨和暴雨级别的年份最多;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多数历时年最大降水强度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5~15min历时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历时多数呈减少趋势;各历时多年平均最大降水强度大值均在西南部山区,山区各历时降水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空间差异由短历时向长历时缩小;多数地区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早出现在5、6月,最晚出现在8、9月,最多出现在7、8月,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年各历时最大降水出现日期随时间呈提前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不显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易从傍晚开始,随着历时的增加,开始时间由傍晚向上半夜推迟,南部山区沂源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凌晨和上午,而北部高青平原最多开始于下半夜和凌晨,其他地区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下午和傍晚,长历时最多开始于夜间和凌晨。

  • 标签: 短历时 长历时 年最大降水 变化特征
  • 简介:2000年之后,余慈地区霾年际变化呈现出波浪式下探态势。霾的出现频率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冬季高发,春夏季低发,它和当地的月降水量有着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和大气环流、天气形势以及余慈地区地处东海之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有关。余慈地区霾的气象要素特征有:海平面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10hPa以上时,几乎不会有霾出现,在地面高压条件下,容易形成霾;有3/4的霾日,14时的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弱的降水不会减少霾出现的几率,即便是明显的降水也不能完全排除霾出现的可能;霾日微风居多。

  • 标签: 余慈 特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