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气科学教育,包括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位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大气科学普及教育等多个方面,一直足世界各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科自身走向成熟,大气科学不仅建立在近现代物理科学坚实的理论和更为可靠和全面的观测事实之上,而且通过数值模拟和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 标签: 大气科学 教育现状 美国 相关学科 20世纪初 十九世纪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紧紧围绕立项任务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的统筹安排下,经过70多名科研人员近两年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前两年研究任务及目标,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受到高度评价。主要科研进展如下: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大气气溶胶 气候效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科研人员
  • 简介:1概况应韩国大田地方气象厅的邀请,2015年10月18—24日,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副局长陈丽丽、天津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尉英华一行2人代表团访问了韩国大田地方气象厅。代表团先后到大田地方气象厅、韩国超级计算机中心、清州气象局(区县级)、韩国安眠岛气候监测站、韩国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进行了参观学习,与韩国大田地方气象厅气象专家围绕气象观测、

  • 标签: 气象厅 韩国 田地 交流 高级工程师 计算机中心
  • 简介: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 标签: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 简介:1概况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签订的大气科学双边交流协议,NOAA邀请我作为交流学者到气候预测巾心(NOAA/CPC)进行为期1年(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的工作访问,主要在杨崧博士的指导下,从事亚洲和美洲季风方面的研究工作。

  • 标签: 大气科学 气候预测 中心工作 海洋 美国 中国气象局
  • 简介:为了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促进我国风电建设的更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决定从2003年开始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20个10×10。kW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并完成风资源评价和提出风电场建设的可行性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风能资源评价由气象部门承担。

  • 标签: 风资源评价 风能资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大型风电场 风电场建设 风电建设
  • 简介:1概况2013年2月18—25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效信博士应邀访问了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高山天文台(HAO:HighAltitudeOb—servatory)。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引进高分辨率中高层大气一电离层全球电磁耦合模式(TIEGCM)以及模式业务化的问题。访问期间,针对TIEGCM模式的应用、太阳射电数据和FPI成像仪数据的验证和应用,

  • 标签: 中高层大气 天文台 高山 美国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
  • 简介:2011年(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除个别省份外,全国部分省份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1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1序言从“九五”开始到下世纪头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纲要(1991—2020年)》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精神指导下,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划 “九五”计划 建设事业
  • 简介:2018年春季,我国旱情总体较为严重,区域性特征明显。旱区主要位于华南大部、江南南部、西南中部、华北东南部和东北北部地区,除东北旱情较轻外,其余旱区以重到特旱为主。降水严重偏少(多时段仅为同期1~4成)和高温长时间持续(多时段较同期偏高2~4℃)是受旱严重区域的主要特征。东亚季风偏弱和西太副高位置偏南是造成今春干旱的主要原因。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东亚夏季风较往年持续偏弱,并与副高位置持续偏南共同作用,使东部和南部海洋上空的水汽春季不利于输送到华南、江南和华北地区,造成干旱持续发展。而西南地区3月受高压系统控制旱情较重,4至5月随降水增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干旱面积呈不断减少趋势。

  • 标签: 2018年春季 干旱状况 成因
  • 简介: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今天正式开幕了。这个会议是经过军事委员会的批准,商得军委空司的同意而由军委气象局召开的。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五个军区气象处、军委空司、海司、民航局、华北空司的代表,并有军直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后勤部、后勤财务部、通讯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交通部、中国科学院、军委空司机要处、中央机要处等单位的代表参加。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和军委空司到会指导。

  • 标签: 气象工作 开幕词 人民解放军 中国科学院 干部管理 委员会
  • 简介:2014年(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国主要存在3大干旱区,分别是长江以北的中东部旱区、江南和华南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其中,中东部旱区春旱和夏末秋初旱较严重,江南和华南旱区主要是秋旱,西南旱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旱情较为严重。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6月13日,青海省省长田成平在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春耀以及省气象局徐建伟局长、施守智副局长的陪同下,专程前往海南州建立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视察,看望长期坚持工作的气象科技人员。

  • 标签: 大气本底 青海省 观象台 海南州 基准 瓦里关山
  • 简介:2013年春季(3~5月),我国西南大部、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华北、黄淮、江淮、西藏东部以及东北的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4个明显的干旱区,分别是西南旱区、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旱区、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旱区以及华北、黄淮和江淮旱区。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3 春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为了贯彻十一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气象局于1979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气象部门贯彻落实调整、改革、

  • 标签: 气象工作 调整 气象部门 国务院 气象局
  • 简介:2011年春季(3~5月),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云南、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宁夏、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以及西藏等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江河及湖泊水位、渔业生产、水运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春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5年秋季(9~11月),我国华北、黄淮、内蒙古、西北地区东部、东北、西南地区西部以及西藏中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3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大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以及西藏旱区和西南旱区。旱区农牧业、人畜饮水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5秋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4年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的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东部、东北中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区域,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以及东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存在重到特旱,其余大部以轻到中旱为主。旱情给旱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 夏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6年秋季我国主要有2大干旱区,分别是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江南东北部组成的中东部旱区和江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地区中西部组成的南部旱区。其中,中东部区域旱情主要发生在9月,10月旱情基本解除;而南部旱区的旱情主要发生在10月。2大旱区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都是降水异常偏少,且秋季气温较常年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旱。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地区异常高压与其东南部的异常低压中心相互配置加深槽脊结构和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北偏弱是造成我国中东部和南部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6年秋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