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93~2009年长江上游气象站和三峡梯调自动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上游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干湿季节转换指标和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850~1150mm,由东南向西北减小;三峡区间降水年际变化最大,四川盆地其次,乌江和长上干降水的年际变化相对稳定;三峡区间东段与川西北相比,雨季开始时间早56d,结束时间晚17d,雨季持续时间相差72d;夏季风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缓慢,冬季风由北向南推进迅速;统计各水文分区强降水发生相互关联度,其结果有助于对数值预报降水落区预报进行订正。

  • 标签: 长江上游 干湿季节转换 雨季临界值 降水分区关联度
  • 简介: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完全弹性三维积云模式,对相似天气背景下黄河上游及渭北地区的强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并与相应的雷达回波及地面观测资料做了比较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黄河上游玛曲和渭北地区旬邑的强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均有很好的模拟能力.与旬邑相比,玛曲零度层低,云底温度低、比湿小,为冷云过程.云中雨水含水量极低,冰晶出现早,维持时间长.云中上升气流弱,对流云发展浅薄.地面降雨量相对较小,固态降水所占比例大,霰为主.霰胚对冰晶的碰并增长是地面软雹的主要来源.旬邑冰雹主要来源是霰,但冻滴也占了一定比例.霰融化是玛曲雨水的最重要来源.而冻滴融化对旬邑雨水的贡献最大.

  • 标签: 黄河 对流云 数值模拟 雷达回波 降水
  • 简介:根据1956—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资料和1961—2009年黄河上游兴海、泽库、玛沁、达日、久治、玛多6个代表站的降水量、气温资料,分析了唐乃亥站径流量与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的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4.9%、42.9%、34.7%、7.5%;唐乃亥站年和四季的径流量主要具有4、6、8和16a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唐乃亥站径流量总体处于偏小阶段,但2003年以后径流量呈上升的趋势;黄河上游年、夏季和秋季降水量1990—2002年为偏小阶段,2003年以后为偏大阶段;1961—2009年黄河上游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分别为0.36、0.23、0.27、0.37和0.60℃(/10a);近50a唐乃亥站年、夏季和秋季径流量与黄河上游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春季径流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气候学 径流量 降水 气温 黄河上游
  • 简介:本文利用1999年7月4日~7月16日期间,由青海省人影办和有关科研单位的人员在黄河上游地区开展地面人工增雨试验获取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雨滴谱资料和地面降水自记资料,对黄河上游地区云层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黄河上河上游地区其雨滴谱分布以多峰型为主,降水的滴谱较宽,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较有利,同时拟合出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可以作为雷达定量测量层状云降水的参考。

  • 标签: 雷达测量 降水 雨滴谱 黄河上游地区 人工增雨
  • 简介:本文利用2004年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青海省河南县)的711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经过大量的统计和计算,根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降水云系雷达参量的变化,对人工增雨的催化效应进行初步分析。

  • 标签: 黄河上游 雷达参量 降水云系
  • 简介:基于1981~2012年宜昌站日均流量、长江上游287个气象站逐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长江上游中小洪水过程128例,分析其洪水、致洪降雨月分布特征,并研究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中小洪水多发于7~9月,且过程持续时间6~9月呈逐渐变长趋势,其中过程洪量7月最大,洪峰流量及次洪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6月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及南亚高压偏东偏南,贝加尔湖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急流在重庆—宜昌、乌江汇合,造成降水各子流域分布不均,中心位置偏东,强降水日数少但强度较大;7月副高及南亚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活动,西南气流强盛,辐合区范围大,造成降水范围广且分布均匀,强降水日数多;8月副高进一步西伸北抬,中高纬环流平直,辐合中心位于长江上游流域西北部,配合高热高湿的环境场,造成降水分布不均匀且局地性强,中心位于岷沱江,过程面雨量大;9月以后,副高继续西伸,南亚高压南压东移,受深厚东北槽影响,地面冷空气活跃,西南暖湿气流减弱,降水中心位于岷沱江、嘉陵江,强度减弱,过程面雨量小。

  • 标签: 中小洪水 次洪量 面雨量 天气成因
  • 简介:利用1981—2015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5个气象站的水汽压和降水量月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并对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单峰形态分布,而降水转化率呈双峰分布。1981—2015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平均大气可降水量为3315.5mm,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降水和降水转化率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根据突变检验,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春、夏季和年大气可降水量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85年、1995年和1996年。气温是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气候突变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
  • 简介:以豫西山区无水文资料的典型小流域洛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洛河流域及周边自动雨量站的逐小时降雨资料、1∶50000数字高程模型及地表水力糙度等数据,采用水动力模型FloodArea对2010年7月24日暴雨诱发山洪过程进行模拟,将实地考察与模拟获得的淹没水深和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模型验证,并通过雨量情景设定方法确定致灾临界面雨量。结果表明,FloodArea模型对洛河上游小流域暴雨诱发洪水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雨量情景设定方法可以作为确定致灾临界面雨量的有效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洛河上游地区的熬家村、渠首闸和碾子沟3个预警点4种小时雨量分配方式下淹没水深与4h面雨量的关系,根据4个风险等级的淹没水深判别条件,推算了流域内3个预警点的致灾临界面雨量;4种小时雨量分配方式在同一风险等级下确定的致灾临界面雨量相差较小,但均以"前少后多"分配方式确定的阈值最高;各预警点之间,以碾子沟预警点的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最小,因此可将碾子沟预警点面雨量阈值作为洛河上游小流域暴雨诱发山洪的预警指标。

  • 标签: 暴雨山洪 临界面雨量 FloodArea模型
  • 简介:利用6个全球/区域气候模式和VIC模型,预估了IPCCRCPs情景下2021—2050年淮河干流蚌埠水文站(吴家渡断面)的日流量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了蚌埠市暴雨与淮河上游洪水遭遇概率模型,分析了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暴雨和洪水组合遭遇概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21—2050年多模式预估上游洪水与城市暴雨遭遇的概率较基准期(1971—2000年)有所增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平均增幅46%-79%。暴雨与洪水遭遇概率的增大,将会增加未来蚌埠市防洪工作的难度。

  • 标签: 气候变化 VIC模型 COPULA函数 暴雨 洪水 遭遇概率
  • 简介:利用我国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降水、气温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测站1960-2003年的径流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源区降水从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气温明显上升,导致了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量锐减。黄河上游径流的减少是9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锐减、黄河断流天数增多的重要原因,并表明了黄河上游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黄河 气候 水文 水资源
  • 简介:同志们:1994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历时4天,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省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会议,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步年、气象部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常

  • 标签: 地方气象事业 深化改革 气象工作 气象部门 局长会议 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