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武汉市城区与郊区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相同气候季节划分方法,系统分析武汉市城区与郊区气候季节起始时间、季节长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980—2009年武汉市城区入春、入夏时间比郊区分别提前10d和5d,入秋和入冬时间城区比郊区推迟;夏季长度城区比郊区长12d,冬季、春季长度城区比郊区短6d和5d。1960—2009年武汉市四季平均起始时间城区与郊区差别较小,但四季最早及最晚出现时间年际差别较大;入春、入夏时间城区与郊区均提前,入秋和入冬时间均推后,但城区四季变化较显著,郊区仅入秋变化显著;城区夏季长度呈极显著延长,冬季长度呈较显著缩短,城区春季、秋季及郊区四季长度变化均不显著。2000—2009年武汉市城区与郊区季节起始时间和季节长度的变化较大,这是因为近10a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点,城区发展迅速。

  • 标签: 气候季节 起始时间 季节长度 城区与郊区
  • 简介:针对强降水天气分析的实际需求,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30—7月3日海西东部区域性强降水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发生在新疆槽底分裂短波槽和高原南部低涡共同作用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受盆地地形影响,海西地区冷空气主要有两条移动路径,偏南路径的冷空气到达海西东部的时间较偏北路径早6h左右。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冷空气活动;海西西部呈反气旋,青海湖南部有低涡活动也可以作为判断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重要参考指标;强降水发生时段与散度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对应,降水过程期间底层维持有较强的上升运动;600hPa水汽分布显示海西东部地区在降水期间有三个水汽输送路径,另外当高原东南部有低涡活动时,25°N附近的水汽可以在该低涡东侧东南风的引导下输送至海西东部地区。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短时强降水 水汽通道
  • 简介:利用1961-2007年北京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多项式曲线拟合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区与郊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月和日变化特征,5月是突增期,9月是陡减期,7月为峰值期。2)初雷日期提前、终雷日期推后和雷暴期延长的趋势,都以城区最为明显。3)城区与郊区年雷暴日数有着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郊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虽多,但年雷暴日数表现为波动式减少的趋势;城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虽少,但年雷暴日数却呈现出波动式增加的趋势。城区雷暴日数增多趋势可能与城区增温效应以及相对湿度≥85%的日数增加有关;郊区雷暴日数减少可能与其相对湿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有关。4)城区与郊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具有多重周期性,其中16~18年的长周期和3~5年的短周期特别明显。

  • 标签: 北京 雷暴 城市化效应 曲线拟合 MORLET小波分析
  • 简介: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气象局,海拔高度为2950米,始建于1980年8月,属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现有职工12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中共党员5名,平均年龄35岁。承担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气象科技服务、生态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御、气象行政执法、气象灾情调查和评估等工作。

  • 标签: 藏族自治州 县气象局 蒙古族 青海省 海西 柴达木盆地东部
  • 简介:利用中国西部28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OLR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OLR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秋季OLR高值区与降水低值区相吻合,OLR低值区偏于降水高值区一侧。秋季OLR和降水具有显著的反相变化趋势。(2)西部秋季各月OLR与降水有大片显著的负相关区存在,在西北和东南象限OLR与降水的反位相变化关系更加密切,9月负相关显著区最大。(3)通过EOF分析,南疆盆地—青海高原西北部,是西部OLR变化最敏感的地方。分析敏感区OLR变化对秋季降水的影响,同期9月当吐鲁番OLR异常增大(减小)时,南疆西部、青海高原北部、甘南高原—陇中区域的降水偏多(少),西藏—川西高原降水偏少(多);10月内蒙西部OLR异常与新疆、陕北、川北、桂西有显著的反相变化;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OLR异常与陕西降水有显著的反相变化。异常敏感区OLR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上年12月、当年4~6月和8月。(4)青藏高原OLR低值中心,从冬到夏向东向南移动。同期9月高原OLR低值升高,西藏高原降水增多、高原东北侧降水减少,10月高原OLR升高,高原降水增多、河西中部降水减少,11月两者无明显关系。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当年1月、3月和6月。

  • 标签: 中国西部 秋季降水 OLR EOF分析
  • 简介:利用1961—2007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数据集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分析了西北西部干、湿年夏季的水汽输送差异。结果表明,北疆偏湿润年,在对流层中、低层有一支源于阿拉伯海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它向西北方向流经波斯湾后折向东北方向流入北疆,这是热带海洋水汽输送进入北疆的最短路径。南疆—河西走廊西部偏湿润年,异常水汽通道主要是位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一支源于北方的水汽输送带,它作反气旋式运动后以偏东气流的形式流入河西走廊西部及南疆,由于该水汽输送源自北方,水汽含量小,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域极度干旱的直接原因之一;另一支更弱的异常水汽通道位于对流层高层,它源自阿拉伯海,流经印度半岛后折向北,越过青藏高原后进入南疆。

  • 标签: 西北地区 水汽输送 干旱 湿润
  • 简介:通过对1983年7月29—30日的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西南急流及700hPa西南低涡北抬。而与这支西南急流相伴随的,处于副高西侧的暖湿平流为能量不稳定区。能量锋则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启动机制。

  • 标签: 暴雨 物理量 分析
  • 简介:利用改进的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仪(AVHRR)资料,在多光谱判识的基础上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并由此得到积雪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同时,利用我国短时间序列的积雪资料,统计计算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积雪覆盖特征和变化规律;补充了常规气象台站对我国西部地区积雪监测和分析的不足.

  • 标签: 西部地区 冬季 光谱特征 雪盖 遥感 辐射
  • 简介: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冰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冰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黑碳 辐射强迫 冰芯
  • 简介:本文从西部科技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着手,分析了西部科技情报工作目前所处的水平与存在的差距,提出了西部开发中科技情报工作建设的措施,并针对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 标签: 科技情报工作 西部大开发 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 文献保障率
  • 简介:文章对内蒙中古西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与华北高压脊结合之后,可提供大尺度低空偏南急流形成及南方水汽直输本区的背景。如果同时有中纬度高空偏西急流存在,则两者的耦合作用,在华北高压后部,形成了重力生波不稳定发展的条件,于是垂直环流和非热成风相互作用,同期发展。由调整变化又促成了低空西南急流的发展并与原有的大尺度低空偏南气流相叠加,进一步加强了水汽向本区输送。因此,在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中间的地区,既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又有强烈的抬升凝结条件,形成了产生暴雨的物理基础。再加上西来冷空气入和地形作用,就使得内蒙古中西部成为易发生大暴雨的地区之一。

  • 标签: 暴雨 内蒙古 形成机制 低空急流 水汽条件 冷空气
  • 简介:在客观分析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东西部科普现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西部边远地区结合实际发展气象科普事业的方法和途径,并对当前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体制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改进的技术措施。

  • 标签: 科普工作 西部 气象 地区发展 边远地区 经济社会
  • 简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亚太地区邮轮枢纽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区气象局围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和运营需求开展了邮轮气象服务工作,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评估邮轮气象服务现状,分析邮轮气象需求,对进一步深入做好邮轮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初步的探索。

  • 标签: 邮轮港 高影响天气 气象服务需求 气象服务分析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6h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发生在陕西中西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与登陆台风"灿都"间形成的偏南暖湿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线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略倾斜的高空冷涡为暴雨区高空干冷侵入创造条件,为大暴雨发生积累大量不稳定能量;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结构是暴雨发展的有利配置,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

  • 标签: 暴雨 低涡切变线 湿位涡 低空急流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的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h、最低TBB达-36℃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的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dBZ)高度达4km、50d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的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 简介:文章通过对1957-1996年37次区域性黑风暴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的分析研究,归纳出形成黑风暴的3种环流型及其特征,给出了黑风暴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的天气学条件,可供黑风暴业务预报作参考。

  • 标签: 黑风暴 预报思路 内蒙古 大尺度环流 冷空气
  • 简介:对内蒙古地区2006年3月9日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的诊断分析。通过与常规气象观测和卫星资料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这是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本次沙尘暴过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由中高层西北气流控制下,在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同时斜压强迫促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与典型的高空深厚冷涡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预报难度较大。

  • 标签: 蒙古气旋 沙尘暴 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