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CTAB法从冬虫夏草株和天然冬虫夏草不同部位提取DNA,并用PCR扩增进行验证,证明了CTAB法适合从冬虫夏草子座、菌核和冬虫夏草培养物中提取DNA。首次报道1种将子囊孢子破壁直接进行PCR扩增的方法,并比较了该方法和CTAB法在提取冬虫夏草DNA方面的差异。2种方法获得的DNA用于PCR扩增均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 标签: 冬虫夏草 DNA提取 PCR扩增 CTAB法 子囊孢子破壁法
  • 简介:文献报道了从冬虫夏草(Cs)中同时检出蝙蝠蛾拟青霉(Ph)、中华被毛孢(Hs)和冬虫夏草(Os)的多个基因型;Cs的成熟伴有化学成分的改变和僵虫体中Hs竞争性菌落形成能力的下降。同时检验了Cs成熟过程中Os突变基因型生物量的变化。应用Southern杂交检验发现:Cs的成熟伴有Ph和2组Os基因型生物量的显著增加。Os突变基因型ITS片段的EcoRⅠ酶切位点缺失。Southern检验发现:在未成熟Cs中,AT偏倚型菌在子座中的rDNA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在僵虫体中几乎没有;而GC偏倚型菌则相反。随着Cs的成熟,AT型菌在僵虫体中大量增加;GC型菌在子座中逐渐增加,但正向和逆向排列的GC型菌的总量远低于AT型。研究结果表明:Cs的成熟伴有Ph和Os菌的显著增加和几个Os突变基因型菌在Cs子座和僵虫体中差异表达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Cs子座的萌发和成熟至关重要,为Cs无性世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冬虫夏草 子座 僵虫体 冬虫夏草菌 突变基因型的差异表达 核糖体DNA生物量
  • 简介:对生防链霉菌Ⅲ-61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分,其最适配方为黄豆粉1.5%,蛋白胨0.3%,蔗糖1.0%,淀粉1.3%,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0.025%,氯化钠0.5%,配咸水溶液,调pH至7~7.4,加碳酸钙1%。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获得了最优培养条件组合:液体种龄24h,接种量5%~10%,500mL摇瓶培养基装量为80mL,摇床转速240r/min,培养温度31℃,发酵周期96~120h。此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的组合昕得菌株Ⅲ-61发酵液对主要靶标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49.5mm,较优化前提高了45.59%。

  • 标签: 链霉菌Ⅲ-61 抗真菌活性 发酵培养基 培养条件
  • 简介:冬虫夏草是著名的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冬虫夏草在无性型的确证、液体发酵、活性成分分离分析、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冬虫夏草 无性型 液体发酵 活性成分 药理学
  • 简介:为了建立冬虫夏草中虫草酸含量的检测方法,比较冬虫夏草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中的虫草酸含量,文中采用超声水提法研究了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筛选出料液比为1∶50、提取时间为5min时可高效提取冬虫夏草样品中的虫草酸。检测方法经方法学考察,专属性、重复性、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21批冬虫夏草繁育品样本中的虫草酸含量为9.04%-14.14%;21批野生冬虫夏草虫草酸含量为6.16%-13.94%。通过t检验统计分析显示,冬虫夏草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的虫草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具有良好一致性。

  • 标签: 冬虫夏草繁育品 野生冬虫夏草 虫草酸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利用有机生态菌对发酵床养鸡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机生态菌制剂养鸡具有无臭味、无污染、可提高鸡的免疫力等优点,同时省工省饲料,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 标签: 有机生态菌 发酵床 养鸡 提高免疫力 无污染
  • 简介:许多大型药用担子菌被发现具有抗癌、杀菌、降糖、降血脂等活性,成为药物开发的新潜在资源,深受人们青睐。文中对2010年以来的担子菌新结构活性产物根据活性类型进行综述,特别关注了2014年至今中国作者的研究,重点描述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

  • 标签: 担子菌 次级代谢产物 新结构 活性
  • 简介:冬虫夏草在中国是一种著名的药材.最早记录它的文献是15世纪的藏医籍《千万舍利》.随着法国传教士巴多明(Parennin)于1723年将冬虫夏草标本从北京寄往法兰西科学院,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这种中国药材的认识和研究历程.在1841年英国昆虫学家韦斯特伍德(Westwood)开始鉴定这种真菌以前,西方学者认为冬虫夏草的真菌子实体是植物的根.此后,英国真菌学家贝克莱(Berkeley)分别在1843和1856年将其定名为“SphaeriaSinensis”和“Cordycepssinensis”.但是为学界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却是意大利植物学家萨卡多(Saccardo)在其1883年的专著中为冬虫夏草的定名“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在20世纪初以前,西方人对中国冬虫夏草的记录和描述具有多重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冬虫夏草的使用历史而言是重要的补充资料.

  • 标签: 冬虫夏草 夏草冬虫 巴多明 贝克莱 萨卡多
  • 简介: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源泉。结合作者的工作,文中通过对内生真菌天然产物的分类,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内生真菌 药用植物 天然活性产物
  • 简介:就现代双向发酵工艺替代传统杂菌发酵工艺,运用于毒性成分分别为生物碱、内酯物质、苷类化合物、毒蛋白、马兜铃酸、蒽醌、鞣质和重金属8类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综合论述。

  • 标签: 双向发酵 毒性中药 减毒 新途径
  • 简介:对银耳液体深层发酵多糖浸膏进行乙醇分级,得到乙醇终浓度为35%,50%,65%的3个多糖组分,即TF1,TF2,TF3。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TF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16.9%,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3.6%。

  • 标签: 银耳多糖 抗氧化活性 超氧阴离子 羟基自由基
  • 简介: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稻草为培养料栽培巴氏菇,对菌丝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同时,在我国传统发酵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将三次发酵法与二次发酵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的巴氏菇在发菌速度及子实体质量和产量上均优于稻草;培养料经过3次发酵更适宜巴氏菇生长。经过3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的巴氏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kg/m^2和27.5%,子实体粗蛋白含量44.89%,可溶性糖含量44.01%,18种氨基酸总量31.70%,明显高于2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及2次、3次发酵的稻草培养料。

  • 标签: 玉米秸秆 稻草 三次发酵法 巴氏菇
  • 简介:利用比色法简便、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发酵生产的古尼虫草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甘露醇的最大特征吸收峰在412nm处,质量浓度在10~50mg/L范围内线性较好,其回归方程ρ=-0.842+97.329A,r=0.9992;平均回收率100.24%,RSD=0.54%(n=5).样品中甘露醇采用水提取法,提取时间2h.甘露醇显色后20min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果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此法测得发酵古尼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为7.4%,RSD=0.24%(n=6).

  • 标签: 古尼虫草 古尼拟青霉 虫草酸 D-甘露醇 比色法 含量测定
  •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 标签: 桦褐孔菌 发酵浸膏 抑菌活性 苯甲酸
  • 简介:从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叶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瓶霉菌属(Phialophorasp.)。鉴定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皂甙类、多糖类和黄酮类物质,并通过薄层层析证明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粗提物与黄芪植物水煎液的粗提物含有相同的成分。证明发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对4种常见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 标签: 黄芪 内生真菌 皂甙 多糖 黄酮 抑菌
  • 简介:将榆耳深层发酵浸膏95%乙醇提取物过大孔树脂柱,以体积分数为10%、30%、50%的乙醇进行梯度洗脱,回收洗脱液后得3个组分,即A1、A2、A3;另将A1、A2、A3进行正丁醇萃取后得到相应的3个组分B1,B2,B3。对6个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A2、B3组分的还原能力较强,分别为0.215,0.218;A1组分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清除率分别为13.0%、79.3%。

  • 标签: 榆耳深层发酵浸膏 抗氧化活性 超氧阴离子 羟基自由基
  • 简介:概述了我国古今中药内的生物制药工程中唯一的固体发酵生产真菌药物的情况,以神曲、猴头菌及槐耳菌质等为代表说明由“制曲工艺”、“固体培养”到固体发酵的理念与工艺的变化与发展,从“普通型固体发酵”发展到“双向型固体发酵”的范例可推断分析古代制曲工艺在基质中应用中药材的作用,说明其貌似粗糙而可能有潜在深刻的内涵亟待整理发掘。现已存在建立固体发酵系列工程的可能性,更显示了中药宝库的丰富内容和菌物药的价值,对指导研发新真菌药物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

  • 标签: 固体发酵工程 药用真菌 真菌药物 发酵基质 营养基质 药性基质
  • 简介:为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树舌[Ganodermaapplanatum(Pers.exGray.)Pat.]发酵浸膏对肉鸡盲肠道微生物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鸡225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空白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中添加5mg/kg黄霉素)、3个剂量的GAC添加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7,3.15,6.29g/100g的GAC),每个处理3组重复,每组重复15只。试验期42d。结果表明:肉鸡21日龄时,各GAC添加组沙门氏菌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各GAC添加组乳酸杆菌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各GAC添加组盲肠乙酸、丙酸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6.29%GAC添加组盲肠丁酸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肉鸡42日龄时,1.57%和6.29%GAC添加组沙门氏菌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6.29%GAC添加组效果较好;各GAC添加组乳酸杆菌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1.57%与6.29%GAC添加组盲肠乙酸、丙酸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各GAC添加组盲肠丁酸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GAC在肉鸡生长过程中可以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浓度,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的增殖,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

  • 标签: 树舌发酵浸膏 肉鸡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 简介:变色圈试验证明平菇可以选择性优先降解稻草中的木质素,培养15d后,平菇对稻草中的木质素降解率为17.86%,对综纤维素降解率为2.44%,选择性指数为9.79。生料栽培平菇后,稻草中的木质素被降解50.24%。用气—质色谱(GC/MS)和红外光谱(IR)对木质素降解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平菇对稻草中木质素的降解效果十分明显,降解产物中检测出了大量含有苯环的小分子,证明木质素聚合体的降解首先发生在单体的侧链及单体间的连键上,发生Cα-Cβ、β-O-4等断裂,形成了单体。在进一步的降解过程中,平菇表现了其自身特有的降解机制,取代苯环单体上的甲氧基为甲基,而后发生苯环的开裂,这与报道的白腐菌降解过程有所不同。红外光谱分析中,平菇对木质素的降解明显,降解产物中含有很多木质素单体所特有的基团,如紫丁香基、愈创木基等,说明木质素的降解首先发生的是侧链的氧化反应。

  • 标签: 平菇 稻草 生物降解 木质素
  • 简介:文献报道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本研究检测了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真菌及其DNA在冬虫夏草中的共存,同时检测了2个真菌在冬虫夏草成熟过程中的竞争增殖力。应用色谱法和质谱法检测了冬虫夏草及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指纹谱。在冬虫夏草中检测到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活菌,在虫体和子座中检测到这两个真菌的DNA。从子座露出地表后,冬虫夏草的成熟伴有蛋白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指纹谱的动态变化,中国被毛孢竞争增殖力下降(P〈0.001)。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指纹谱均不能与冬虫夏草的成分完全重叠,与中国被毛孢相比。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与冬虫夏草的指纹谱更相似。结论:中药冬虫夏草的成熟伴有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真菌共存于它的虫体和子座,也伴有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的变化和中国被毛孢竞争增殖力的下降。

  • 标签: 冬虫夏草 蝙蝠蛾拟青霉 中国被毛孢 竞争增殖力 真菌DNA分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