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繁多,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政策,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确保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然而,我国现有的针对外来物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明显滞后。本文综述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相关立法,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可在不同生态系之间发生,揭示了行政区划生态系差异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存在“自然经济的错位”、国内管理方面存在“生态系统行政区域的错位”的“双错位现象”,分析了我国外来物种的管理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探求我国在国际背景下的外来物种管理对策,提出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法》及相关法律的国家体系、建立跨部门协作科学研究体系以及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增强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实施以防为主的管理策略。

  • 标签: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 对策
  • 简介:作为防治或根除重大害虫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害虫遗传防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不育昆虫技术、雌性致死系统和昆虫显性致死技术等经典害虫遗传防治策略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近年来,许多新的分子生物手段被不断提出并整合到害虫遗传防治策略中,包括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CRISPR/Cas9系统、Medea元件、Killer.Rescue系统、Wolbachia.细胞质不亲和性系统等。基于这些新的工具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下一代害虫遗传防治项目。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害虫遗传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从而实现本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和外来人侵生物的有效狙击.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和生态安全。

  • 标签: 不育昆虫技术 大规模饲养 染色体移位 遗传定性品系 转座子
  • 简介:2005年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部分果园中发现苹果蠹蛾的危害,由于当地果树管理粗放、果农认识不足等,最初该虫扩散较快,至2007年东宁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已超过400hm~2。苹果蠹蛾在黑龙江1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时间较长,不利于化学防治。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表明,以刮老翘皮、束物诱杀、挂杀虫灯、用性诱剂化学防治相结合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 标签: 黑龙江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缓释剂 杀虫灯
  • 简介: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定殖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危害 潜在风险 防治措施
  • 简介:应用prima蛋白加农药马拉硫磷对橘小实蝇进行防治,每8d点喷一次,共喷5次。试验结果表明:prima蛋白马拉硫磷混合后点喷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显著,保果率达到64.71%左右,卡方检验的结果为P=0.027〈0.05,表明点喷prima蛋白马拉硫磷的混合溶液对柚子的保果效果显著。

  • 标签: prima蛋白 橘小实蝇 防治效果
  • 简介:苹果蠹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我国苹果优势产区构成了巨大威胁。长期依赖化学防治使该虫抗性问题变得十分严峻。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以环境友好的生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已成为当前苹果蠹蛾防治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生物源农药,如寄生蜂、不育昆虫、颗粒体病毒、病原线虫、Bt、病原真菌、微孢子虫、性信息素、斑蝥素、多杀菌素等,在苹果蠹蛾防治中的最新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讨论了生物源农药凭借其种类多、来源广且在用药时期上选择性强等特点,在该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及面临的挑战。

  • 标签: 生物农药 苹果蠹蛾 生物防治 杀虫剂
  • 简介:列当是一种根寄生种子植物,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同时也是我国的内检对象。新疆是我国列当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和种类最多的地区,对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如加工番茄、向日葵、甜瓜等已造成严重危害。在新疆文献记载的列当种类有18种,常见的有埃及列当、大麻列当、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并已广泛分布于新疆各县、市、团场。列当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检疫、田间管理、轮作等,但目前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通过对新疆列当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目前新疆列当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列当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新疆 寄生植物 列当 种类 防治技术
  • 简介:【目的】开展稻水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为云南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的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水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的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的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的幼虫虫量是大田的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的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水象甲自然传播的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水象甲的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 标签: 稻水象甲 卵巢发育 扩散能力 药剂筛选
  • 简介: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自1953首次在新疆库尔勒地区发现以来,疫情保持不断扩张的趋势,目前已经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个省区发现,对我国苹果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疆在苹果蠹蛾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本文通过对新疆苹果蠹蛾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回顾和总结了新疆绿洲荒漠生态区苹果蠹蛾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期对今后该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新疆荒漠绿洲 苹果蠹蛾 生物学 生态学 防治技术
  • 简介:长期大量实践说明,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杂草的传统生物防治方法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但对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对本土生物的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利用传统评价方法预测候选天敌的生态风险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寄主专一性测定过分依赖室内进行的生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生态寄主范围(实际寄主范围)问题重视不够,后者指在新环境中的一系列物理和生物条件下的寄主利用预测;(2)在生理寄主范围测定中,过分依赖完成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对行为、遗传性状以及系统发育关系重视不够;(3)在风险评估中,过多强调对经济作物的风险,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风险重视不够。对此,建议:(1)鼓励对已释放的天敌进行回顾性跟踪研究,从而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生态学理论支撑;(2)在运用生物防治手段对付外来入侵杂草实践中,建议采用“有害推论”的预防性原则,以避免在面临入侵生物重大威胁时草率做出释放天敌的决策;(3)在评估候选天敌风险中重视生态效应的风险评估。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物防治 杂草 非靶标效应 风险评估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适宜新疆荒漠绿洲特殊生态环境的稻水象甲超低量喷雾技术,为稻水象甲的大面积统防统治提供新型施药技术。【方法】以小型遥控多旋翼植保无人机(UAV)为施药机械,以稻水象甲常规喷雾防效大于90%的药剂为首选药剂,开展了药剂、施药量、助剂以及施药机型的筛选试验。【结果】施药后3、7、14和21d虫口密度高于防治指标的样地所占比例依次为35.71%、21.43%、35.71%和78.57%。30%氯虫·噻虫嗪187.5mL·hm~(-2)防效最佳,14d药效高达93.43%;药后21d,球孢白僵菌3000mL·hm~(-2)的防效最高,达84.65%。各药剂施药量防效呈正相关。此外,UAV喷雾防治稻水象甲时,添加助剂的平均防效可提高22.29%~28.49%。【结论】在农业精准施药、绿色生产中,综合考虑供试药剂的施药量、持效期、防效和药后存活虫量,建议以30%氯虫·噻虫嗪SC和14%氯虫·高氯氟CS作为全程以UAV为施药机械防治稻水象甲的首选药剂,在稻水象甲种群发展前中期优先考虑低浓度施药量;同时,为避免UAV在实际作业中药液雾滴发生飘失和流失问题,可以考虑添加飞防助剂提升防效。

  • 标签: 稻水象甲 植保无人机 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
  • 简介:【背景】为评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豚草发生区大面积释放后对豚草的控制潜力,于2007年和2008年5月底分别在湖南省汨罗大荆和智峰进行了野外释放试验。【方法】释放天敌后,调查豚草的株高、存活率,最后测量其生物量和种子量。【结果】在大荆释放区释放86和120d后,释放区植株高度(61.4和99.0cm)均显著矮于对照区(121.8和129.5em),释放区植株地上茎干重显著小于对照区,但根系干重对照区无显著差异;释放区植株存活率分别仅为7.3%和0。在智峰释放区,释放12d后,释放区豚草株高和存活率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释放28、44、57d后,释放区株高均显著小于对照区,植株根系和地上茎干重亦显著小于对照区;释放区豚草存活率分别为76.5%、16.5%和0。上述两地,对照区豚草在调查期内的存活率均为100%,释放区的豚草则完全丧失繁殖能力,种子量为0。【结论意义】在湖南,5月底或6月初,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以约每10株6头的密度联合释放,可有效控制豚草。本结果为豚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效果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稻水象甲是水稻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性对象之一。该虫自2010年传入新疆后,其发生面积和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已对新疆水稻尤其是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稻水象甲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及防治阈值的确定对其准确预测预报及化学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尚未见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的相关报道。【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水稻有效穗数、单穗粒数、结实粒及产量等指标,计算得出稻水象甲在新疆的产量允许损失率及防治阈值。【结果】田间稻水象甲成虫数量水稻有效穗、单穗粒数、结实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千粒重关系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水稻产量虫口密度、每公顷穗数、单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性显著,它们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此外,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稻水象甲的产量允许损失率为1.1756%,其防治阈值为5.82头·m^-2。【结论】新疆荒漠绿洲稻区允许的稻水象甲越冬代虫口密度最大临界值为5.82头·m^-2,高于此值应及时进行防治

  • 标签: 新疆荒漠绿洲 稻水象甲 产量损失 防治阈值
  • 简介:【背景】2009~2012年辽宁省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在辽西北展开,以彰武县为重点治理地区。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的重视,少花蒺藜草在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方法】对精喹禾灵、烯禾啶、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乙草胺+烟嘧磺隆、乙氧氟草醚、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几种除草剂(组合)进行筛选,并进行大面积示范,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供试的7种药剂(组合)对少花蒺藜草均有一定的防除作用。其中,精喹禾灵和高效氟吡甲禾灵2种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防除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效果最为理想,能够有效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15d后防除效果分别可达到89%和79%。此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还显示: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和乙草胺+烟嘧磺隆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19d后防效基本达到80%以上;乙氧氟草醚最差,防治效果只有66%。【结论意义】5%精喹禾灵乳油除草效果较好,虽然对试验区内的其他禾本科牧草有一定的杀害作用,但对区内的补播牧草草木樨、小叶锦鸡儿等未产生任何药害。这对草原补播改良区少花蒺藜草的综合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入侵物种 除草剂 化学防治 药害 生测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最具危害性的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是防治薇甘菊的一种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商用药剂嘧磺隆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的杀灭效果及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的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和根的死亡率分别为86%、92%和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和89.67%;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和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的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的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意义】嘧磺隆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的杀灭效果及对后期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的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目的]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外来杂草入侵我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外来杂草进行调查监测,能够为惠州口岸进境粮谷检疫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对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厂区及周边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组成、分布、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和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厂区及周边外来杂草有12科28种,其中,检疫性杂草有4种。在外来入侵杂草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原产地以美洲为主,主要以无意引入,有7种杂草较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结论]首次调查和总结了惠州口岸进境粮谷厂区及周边外来入侵杂草的名单和类别,提出了外来杂草口岸防控的建议。

  • 标签: 进境粮谷 外来杂草 惠州口岸 调查 监测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在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在我国的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在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的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的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的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大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苹果蠹蛾 入侵生物 中国 分布 扩散 经济损失
  • 简介: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和产量的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 标签: 苏云金杆菌 发酵后处理 数据分析 膜过滤 喷雾干燥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的《动植物的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生物入侵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概念、假说、方法和技术被提出和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一门生态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和论文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时综述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了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成功入侵的关系"、"入侵种种群的扩张扩散"、"入侵种的生态适应性进化"及"本地生态系统对入侵的响应及可入侵性")和预防控制的技术体系(风险评估早期预警、检测监测、狙击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干扰调控),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是研究外来物种的入侵性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以及外来物种预防控制的科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最后展望和讨论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