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在室内采用水葫芦象甲与除草剂控制水葫芦试验中发现象甲2头/株+200mg·L^-1草甘膦对水葫芦控制效果较显著,药后15d死亡率达到100%;而象甲4头/株+46mg·L^-12,4-D二甲胺盐对水葫芦防治效果显著,药后10d死亡率达到90%以上,对照无死亡且有开花现象。

  • 标签: 水葫芦 水葫芦象甲 草甘膦 2 4-D二甲胺盐
  • 简介: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在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DNA重复片段。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主要组成成分,是基因组和表型进化主要动力之一,并且对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进化具有重要贡献。由于转座子在基因组内具有可移动性,使其在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备受重视,尤其在转基因技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转座子在昆虫中分布、类型及功能,重点阐述不同昆虫转座子在转基因技术应用,并对转基因安全性和转座子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转座子 昆虫 转基因 安全性
  • 简介:基于遗传修饰手段昆虫不育技术(SIT)作为一类物种特异、环境友好、科学高效新兴策略,在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技术(RIDL)是改进传统SIT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四环素调控系统、特异性启动子、性别特异剪接系统和特异性致死基因等重要元件,其中根据不同昆虫特点选择合适特异性致死基因对于构建遗传不育品系至关重要。这些致死基因或受到阻遏调控系统控制、或特异在雌虫中表达、亦或直接作用于x染色体,导致后代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特定性别中条件致死。本文综述了RHG家族(reapr、hid、grim、michelob_x)细胞凋亡基因、转录激活因子tTA及NipplDm、归巢内切酶基因等在害虫遗传不育技术研究和应用,讨论了特定致死基因效应机理和应用特点,并对其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不同效应基因致死作用和调控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因此深入研究特异致死基因凋亡机制和在不同物种中兼容作用,将为害虫遗传防控提供更多研究思路和手段。

  • 标签: 昆虫不育技术 致死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 转录激活因子 归巢内切酶基因
  • 简介:【目的】谷斑皮蠹是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新疆周边多个国家分布,口岸检疫人员多次从进境货物中截获谷斑皮蠹,该虫对新疆农业生产极具威胁。【方法】以谷斑皮蠹16SrDNA基因为靶序列,用昆虫通用引物对4种供试皮蠹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用生物软件设计检测谷斑皮蠹特异性引物与探针。【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TG-SNP-F/TG-SNP-R)及所建立常规PCR方法能有效检测出谷斑皮蠹,其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250bp,灵敏度为3ng·μL^-1设计特异性引物(TG-F/TG-R)和探针(TG-probe),以及所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对谷斑皮蠹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8fg·μL^-1【结论】建立常规PCR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够对谷斑皮蠹进行准确鉴定,为口岸检疫人员检测进境货物中携带谷斑皮蠹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谷斑皮蠹 16S RDNA 常规PCR 实时荧光PCR
  • 简介:利用昆虫遗传转化技术对害虫进行遗传控制是害虫防治研究新方向,该技术具有物种特异、防效高且对环境友好特点。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重要元件,选择合适启动子是外源基因高效、准确表达关键,对获得高效、稳定遗传修饰昆虫品系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基因启动子结构特征,重点描述了昆虫种群遗传防治中组成型启动子、性别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特定发育时期启动子和诱导型启动子研究和应用概况,并对这几类启动子在害虫遗传控制中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遗传防治 昆虫不育技术 遗传转化 组成型启动子 特异性启动子 诱导型启动子
  • 简介:列当是一种根寄生种子植物,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同时也是我国内检对象。新疆是我国列当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和种类最多地区,对新疆主要经济作物,如加工番茄、向日葵、甜瓜等已造成严重危害。在新疆文献记载列当种类有18种,常见有埃及列当、大麻列当、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并已广泛分布于新疆各县、市、团场。列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检疫、田间管理、轮作等,但目前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通过对新疆列当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目前新疆列当种类、分布情况,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列当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新疆 寄生植物 列当 种类 防治技术
  • 简介:疟疾、登革热等重大传染性蚊媒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目前缺乏有效药物和疫苗,防治埃及伊蚊、冈比亚按蚊等媒介昆虫是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有效手段。化学杀虫剂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传播,但其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昆虫不育技术(SIT)更新及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策略,由此发展起来以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RIDL)为代表一系列遗传不育技术为蚊虫种群防控提供了更加有效选择。本文概述了遗传技术在蚊虫防控中应用进展,包括蚊虫遗传防治历史和策略,阐述了RIDL技术体系原理,同时介绍了相关遗传控制品系和已经开展田间释放研究,展示了遗传修饰不育技术在蚊媒疾病防治中巨大潜力。

  • 标签: 蚊媒昆虫 遗传防治 昆虫不育技术 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技术
  • 简介:实蝇类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是世界果蔬产业最重要害虫类群之一,严重影响了发生地果蔬生产和出口贸易活动。昆虫不育技术(SIT)是一种物种特异和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在多种实蝇类害虫防治、阻截和根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昆虫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可对SIT进行改进,提高其防控效果并扩大应用物种范围,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害虫遗传控制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通过受四环素调控tet—off基因表达系统来实现昆虫“不育”基本原理和在果蝇及其他几种主要实蝇类害虫中建立不同类型遗传控制体系,以及类似体系在其他农业昆虫中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在橘小实蝇遗传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对该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IPM)尤其是实蝇类害虫防治中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标签: 遗传控制 实蝇 昆虫不育技术 tet—off基因表达系统 致死品系
  • 简介:植物替代控制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生长优势控制入侵杂草方法,它是控制外来杂草危害有效途径之一;因其既可控制入侵杂草危害又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3种入侵杂草植物替代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总结了植物替代控制技术阻截和修复豚草、紫茎泽兰及黄顶菊扩散危害技术模式和效果,提出了植物替代控制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 标签: 替代控制 入侵杂草 筛选评价 豚草 紫茎泽兰 黄顶菊
  • 简介:【背景】为评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豚草发生区大面积释放后对豚草控制潜力,于2007年和2008年5月底分别在湖南省汨罗大荆和智峰进行了野外释放试验。【方法】释放天敌后,调查豚草株高、存活率,最后测量其生物量和种子量。【结果】在大荆释放区释放86和120d后,释放区植株高度(61.4和99.0cm)均显著矮于对照区(121.8和129.5em),释放区植株地上茎干重显著小于对照区,但根系干重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释放区植株存活率分别仅为7.3%和0。在智峰释放区,释放12d后,释放区豚草株高和存活率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释放28、44、57d后,释放区株高均显著小于对照区,植株根系和地上茎干重亦显著小于对照区;释放区豚草存活率分别为76.5%、16.5%和0。上述两地,对照区豚草在调查期内存活率均为100%,释放区豚草则完全丧失繁殖能力,种子量为0。【结论与意义】在湖南,5月底或6月初,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以约每10株6头密度联合释放,可有效控制豚草。本结果为豚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效果
  • 简介: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和CRISPR/Cas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3种主要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原理都是通过在生物基因组特定位点制造DNA双链断裂损伤,从而激活机体自身DNA损伤修复机制,在此过程中引发各种变异。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在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修复中成功应用,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诸多优点,如CRISPR/Cas技术能对基因组中多个特定位点进行编辑。其有望成为昆虫遗传转化主要策略。本文就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和CRISPR/Cas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昆虫中应用做一简介,为今后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昆虫遗传转化提供些许参考。

  • 标签: CRISPR/Cas技术 遗传转化技术 基因组编辑 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技术 锌指核酸酶技术
  • 简介:[目的]蜡蚧轮枝菌是一种防治植物病原物和害虫生防菌,弄清其致病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IlluminaHiSeq技术测序蜡蚧轮枝菌cDNA文库,并进行RNA-Seq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结果]共获得1634670条高品质reads,碱基GC含量48.50%。14856条Unigene经组装拼接后,在Nr、Swiss-Prot、COG和KEGG数据库中分别比对得到1467、9379、6518和4188条Unigenes。采用GO分类工具将21403条Unigenes分成24个功能组,主要包含在细胞组成(1369)、分子功能(1679)和生物学过程(1928)3个大类里,在COG数据库注释基础上,把6518条Unigenes分成38个功能组,通过GO和COG丰度识别分类,聚类主要是一般功能预测、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以及信号转导机制起作用独立基因。能与KEGG路径匹配108条Unigenes中大部分和新陈代谢途径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有关。[结论]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找寻蜡蚧轮枝菌致病因子,从而丰富其致病机理。

  • 标签: 蜡蚧轮枝菌 RNA-SEQ 转录组
  • 简介:【目的】近年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境外珍贵多肉物种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渠道,大量濒危物种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非法流人我国.甄别濒危物种并梳理出多肉物种资源重点查验名单,能够为物种资源查验尤其是植物多肉类濒危物种查验提供参考.【方法】以跨境多肉物种资源交易热门平台“多肉之家”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平台,获取电商多肉植物926条种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归类分析.【结果】“多肉之家”平台上交易多肉植物共涉及23科878种,其中包含18种CITES附录I以及120种CITES附录n濒危物种,约占16%.进一步对濒危植物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濒危植物中仙人掌科和大戟科多肉植物种类最多,分别为66和36种,两者占总计濒危植物种类74%.【结论】网络爬虫技术在获取电商类平台交易植物种类数据上具有较好实用性.

  • 标签: 多肉 濒危物种 电商 网络爬虫 CITES
  • 简介:【背景】番茄潜叶蛾是源自南美洲一种最具毁灭性世界性入侵害虫,其适生区范围广,且与其他潜叶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方法】以田间常见其他6种潜叶类害虫为对照,采用基于mtDNACOl基因种特异性SS—COI方法,研究番茄潜叶蛾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结果】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S-COl引物只对番茄潜叶蛾mtDNA具有扩增能力,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桃潜叶蛾等其他潜叶类害虫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和单粒卵具有很好扩增效能,对单根触角、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翅和足等成虫残体亦具有同样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312.5Pg·μL^-1。【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在有效防范番茄潜叶蛾侵入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意义重大。

  • 标签: 番茄潜叶蛾 潜在入侵生物 种特异性SS-COⅠ引物 分子检测 快速鉴定
  • 简介:【目的】梣粉虱是新近人侵中国大陆一种危险性果树和园林植物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与近缘种粉虱形态相仿,很难快速准确区分问题,以田间常见11种/隐种粉虱为参考,采用基于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DNA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I,mtDNAC0I)基因物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COI,SS-COI)PCR法,研究梣粉虱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利用mtDNACOI基因通用型引物对LC0-1490/HC0-2198获得梣粉虱和其他常见粉虱C0I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梣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1对(SPZWCF1/SPZWCR1),之后确定其对目的片段扩增长度,并对该引物对物种特异性和检测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引物对SPZWCF1/SPZWCR1扩增片段长度为426bp.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梣粉虱mtDNAC0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其他种类粉虱包括5种烟粉虱隐种(AsiaI、AsiaH1、AsiaH3、MED、MEAM1隐种)以及桑粉虱、螺旋粉虱、黑刺粉虱、柑橘粉虱、双钩巢粉虱和温室粉虱等不具有交叉反应和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不同采集地成虫具有良好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以及单粒卵和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扩增效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75.1pg·μL^-1(相当于1/1024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梣粉虱快速准确鉴定及其检测和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梣粉虱 种特异性引物 检测阈值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监测
  • 简介: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和产量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 标签: 苏云金杆菌 发酵后处理 数据分析 膜过滤 喷雾干燥
  • 简介:【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美洲斑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蝇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蝇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 简介: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虫,2003年首次在北京发现,目前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其危害严重,潜在适生区广,且具有进一步扩散蔓延趋势。快速准确检测鉴定技术是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必要前提。综合相关报道,用于西花蓟马检测鉴定技术包括传统形态学特征鉴定法、由此衍生计算机软件识别法,以及分子检测技术,如RAPD-PCR法、DNA序列分析法、PCR-RFLP法、SCAR分子标记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以及蛋白质分析技术等。其中,基因芯片和DNA条形编码技术作为新兴物种鉴定手段,在西花蓟马等入侵物种检测鉴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西花蓟马 形态学鉴定 分子检测 基因芯片 DNA条形码
  • 简介:近些年来,DNA条形码技术为便捷物种鉴定提供了很大帮助,但随着该技术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微型条形码技术是作为DNA条形码技术补充而出现一项新兴技术,具体是指通过通用引物扩增出比细胞色素c氧化酶I号基因全序列更短一段序列,并通过该序列进行物种鉴定、分类等研究工作。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优点包括,适用于部分降解DNA样品目的基因扩增,能够很好地解决环境混合样品多样性调查等。但是,该技术所选DNA片段非常短,因此标记序列包含遗传信息有限,在鉴定精确度方面和COI全条形码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微型条形码技术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在害虫分子识别方面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微型条形码 物种鉴定 DNA降解 环境混合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