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作用。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266例我院产科门诊就诊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治疗,观察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调节阴道内微环境后临床疗效,远期自愈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近期治愈率相似,近期治疗效果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给予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远期自愈率28.57%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复发率为1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6.92%,分娩时复发率(10.29%)明显低于对照组(29.23%),两者比较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临床效果好,远期自愈率高,复发率低,副反应小。

  • 标签: 乳杆菌活菌 念珠菌性阴道炎 复发性 微环境 妊娠期
  • 简介:我们2005年3~11月间应用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腾片治疗念珠菌性阴道52例,取得良好疗效,并与克霉唑阴道栓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特比萘芬 疗效观察
  • 简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以产销量较大绿豆、小豆、芸豆、蚕豆、豌豆为主要突破口,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技术落后、

  • 标签: 产业技术 食用豆 品种混杂退化 “十一五” 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
  • 简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且一般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疗效。作者采取口服氟康唑分散片联合中药汤剂外洗治疗10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疗法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炎
  • 简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往采用一般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为了寻找新药物,我院用两性霉素B泡腾片(莱帕)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共10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泡腾片 外阴 阴道炎 治疗
  • 简介:真菌感染时,宿主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β-葡聚糖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引发抗真菌天然免疫。NLR家族中NLRP3ASC和caspase-1共同组成NLRP3炎症小体,参与或调控真菌感染。该文就近年来关于NLRP3炎症小体真菌感染中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NLRP3炎症小体 天然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RVVC患者治疗方案。方法对45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悬滴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法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氟康唑(对氟康唑耐药改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性霉素B阴道用药强化治疗3个月,再用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6个月,停药后定期随访1a,记录研究对象主诉,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悬滴法和培养法检查是否存在念珠菌。结果45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菌39例(86.67%),光滑念珠菌4例(8.89%),克柔念珠菌1例(2.22%),热带念珠菌1例(2.22%)。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耐药率分别为28.89%、22.22%、17.78%、8.89%和0.00%。随访1a中共有4例复发,治疗有效率为91.11%,无效率为8.89%。结论RVVC主要致病菌是白念珠菌。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高、耐药性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性霉素B阴道局部用药作强化治疗加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有较高RVVC治疗有效率。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真菌培养 药敏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 简介:利用SSR标记技术对40份苜蓿材料(6个雄性不育株系和34个苜蓿品种)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利用其中6个不育株系14个苜蓿品种测交,进一步对遗传距离(GD)、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效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8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9.23%;40份苜蓿材料遗传距离为0.1818~0.9091,平均0.4544;各亲本一般配合力及遗传距离均与杂种优势效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亲本一般配合力杂种优势相关性高于遗传距离。因此,仅以SSR遗传距离还不足以准确地组配强优势组合,需结合各性状配合力分析,以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效应。

  • 标签: 苜蓿雄性不育系 SSR标记 牧草产量配合力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 简介:通过论述循证医学对浅部真菌病中医临床研究意义,回顾其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医对浅部真菌病认识由来已久,已知具有抗真菌作用中药有很多,但由于中药单方和复方成分复杂特点,这类相关研究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整体科研设计思路。该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抗真菌药物——茶树油研发历程,探索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循证医学之路(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结合提供思考设想,也为浅部真菌病医药规范化诊疗提供借鉴。

  • 标签: 循证医学 中医药 抗真菌
  • 简介:目的分析11例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肺隐球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6年12月经病理或病原学确诊为肺隐球菌病1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值得注意是,其中7例患者(63.6%)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基础病,1例有20多年吸烟史,只有1例是体检发现。6例初诊误诊,误诊率为54.54%(6/11),最易被误诊为肺癌(5/6)。较少累及肺外器官。影像学表现以两中下肺单发结节最多见,以肺外周,胸膜下为显著;斑片样渗出影相对较少;10例结节或肿块边缘均有晕征。胸膜反应性增厚或胸膜牵拉7例,周围有毛刺和粗条索8例;空洞及空腔各1例。11例PC患者中,9例经病理确诊,2例经肺穿刺液涂片找到隐球菌。结论免疫正常PC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多发,高血压、肥胖、冠心病、吸烟者为高发人群,影像学以肺下部单发结节多见,结节周围常常有晕征,不光滑。空洞及空腔少见。罕见累及肺外器官,初诊易误诊为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 标签: 隐球菌病 免疫功能健全 CT表现
  • 简介:目的应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VulvovaginalCandidiasis,RVVC),通过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有无降低RVVC复发率作用.方法48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非孕育龄妇女,急性期阴道给予克霉唑栓强化治疗.达到临床及真菌治愈标准后,随机分为3组采取不同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或临床观察.A组:每月月经净后3~7d,继续单次阴道给予克霉唑栓500mg,为期3个月;B组:每月月经净后口服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1次/d,3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对照组:仅作随访观察.各组巩固治疗期间及巩固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巩固治疗期间,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17人(10.12%)和23人(13.61%)出现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巩固治疗结束后,随访第3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31人(21.83%)和37人(26.62%)出现复发;随访第6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73人(51.41%)和79人(56.83%)出现复发,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A、B组间各阶段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RVVC近期治愈后采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能够抑制念珠菌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控制阴道局部炎症反应,有效预防复发,效果满意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 巩固治疗 乌鸡白凤丸 克霉唑
  • 简介: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alcoholextractofBaiTouWeng,BAEB)对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治疗作用.方法雌性昆明种小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氟康唑组,皮下注射雌二醇致小鼠假发情期,再阴道接种白念珠菌2×106CFU/mL,药物治疗7d.采用涂布法检测VVC小鼠阴道真菌载荷量;HE染色法观察阴道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IL-1β、IL-18含量;qRT-PCR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阴道黏膜层完全破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比较,BAEB组黏膜呈现不同程度改善.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阴道组织IL-1β、IL-18含量升高,真菌载量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阴道组织中TLR2、TLR4、NLRP3、ASC、caspase-1mRNA含量分别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相比较,BAEB治疗组IL-1β、IL-18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具有治疗作用.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NLRP3炎症小体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 白念珠菌
  • 简介: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指导性意见,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皮肤性病学、真菌学和妇科学专家参考国内外文献,就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开展多次讨论,最终形成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参与讨论专家有(按姓氏笔画为序):史宏晖、刘维达、李小毛、李若瑜、梁雪芳、温海、廖万清、廖秦平及性病学组全体委员.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念珠菌血症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甚或呈现血小板减少。本文就目前有关念珠菌血小板相互作用文献作一综述。发生念珠菌血症时,血小板可通过纤连蛋白黏附于念珠菌,激活后释放α颗粒中多种抗真菌物质,引起细胞膜破坏和崩解,封闭和或延迟真菌芽管产生和菌丝延长,有效地抑制真菌早期阶段生长。而念珠菌依靠自身结构成份和代谢产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念珠菌扩散。因此,血小板抗念珠菌免疫损耗是念珠菌血症出现血小板减少现象内在机制,早期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2a和PAC1,将有助于念珠菌血症早期诊疗。

  • 标签: 念珠菌血症 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
  • 简介:利用子粒性状相关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对照优势显著正相关(r=0.28*),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杂交籼稻 粒重 QTL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 简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机会感染引起皮肤黏膜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念珠菌侵袭宿主诱发因素是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致病因素。其中,念珠菌可通过多种方式攻击宿主细胞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而导致机体损伤。Nrf2信号通路是细胞抗氧化主要调控机构,同时也是一种重要免疫调节机构。一方面,Nrf2通路可下调NF-κB通路和促进Th17、Treg、Th1细胞活化,启动宿主适应性免疫;同时,Nrf2通路可激活树突状细胞介导机体固有免疫。另一方面,Nrf2通路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来阻止阴道发展。该文对Nrf2通路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发病机制中抗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旨在研究Nrf2信号通路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间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免疫调节 Nrf2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评价制霉菌素片、克霉唑栓及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RVVC)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A组,克霉唑栓150mg;B组,硝酸咪康唑栓400mg;C组,制霉菌素片100万单位。均于每晚睡前清洗外阴后置入阴道内,疗程均为7d。于停药后第3d、下次月经干净后3~5d及停药两个月后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A、B、C组治愈率分别为61.70%(29/47)、74.0%(37/50)和93.88%(46/4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体疗效比较Ridit均值显示A组疗效最差,C组疗效最好(RA组SN1673-3827

  • 标签: 阴道念珠菌病 复发 克霉唑 咪康唑 制霉菌素
  • 简介:甲真菌病是真菌引起指(趾)甲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甲真菌病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30%,

  • 标签: 甲真菌病 失败 对策
  • 简介:目的探求足癣彻底治愈最佳途径。方法将临床已确诊足癣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①特比萘芬试验组。②伊曲康唑试验组。③氟康唑试验组。④咪康唑霜试验组。每组分别设对照组。试验组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要求从治疗之日起采取预防真菌再感染措施,如更换新鞋、袜及鞋垫,不与他人共用浴具生活用品。对照组除应用抗真菌药物外,其他无特殊要求。结果4个试验组治愈率(停药2周后)分别比4个对照组治愈率(停药2周后)各提高27.1%、24.8%、26.6%、25.5%,经统计学处理,各组x^2值均〉3.841,P〈0.05,试验组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改变皮损周围真菌生存环境,是足癣彻底治愈关键所在。

  • 标签: 足癣 治疗 环境
  • 简介:昆明低温冷害条件下,以十和田×(十和田和丽粳2号Bc4F5)配制杂种BC5F1、BC5F2、BC5F3和BC5F4及亲本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丽粳2号作耐冷基因供体培育出基因系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BC5F2、BC5F3和BC5F4分离群体同一世代每穗实粒数与总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2)以结实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近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主效基因遗传率为90.97%,微效基因遗传率为3.83%,主基因和微效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

  • 标签: 水稻 近等基因系 杂种后代 耐冷性 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