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门诊2012年1—6月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癣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取皮屑直接镜检同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癣见于各年龄段,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分离皮肤癣菌103株,包括红色毛癣菌70株(68.0%)、犬小孢子菌21株(20.4%)、须癣毛癣菌10株(9.7%)、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合并其他浅部真菌病、使用激素类药物、动物接触史是癣发病重要因素。部分炎症明显癣使用医用拭子取材,可以提高真菌涂片培养质量。结论不典型癣容易误诊,需要高质量真菌镜检培养,降低癣误诊率。

  • 标签: 面癣 真菌学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特点,误诊分析,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有病史记录癣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真菌镜检,部分患者加真菌培养;根据皮损表现,给予单纯外用抗真菌药膏或外用加口服联合治疗。结果64例中初次诊断面癣25例,外院或本院第1次误诊,复诊诊断面癣39例,64例中难辨认癣15例。结论癣易误诊,对于疑似患者一定要作真菌镜检或培养以明确诊断,并给予规范化治疗。

  • 标签: 面癣 临床分析 误诊 治疗
  • 简介: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染菌物体而感染。1毛癣菌属1.1红色毛癣菌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标签: 皮肤癣菌 特征 鉴定
  • 简介:患者男,57岁。面部红斑、丘疹、唇部脓疱灼痛2个月余。曾口服外用多种中药治疗无效且呈加重趋势。取皮屑、胡须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培养见棒状分隔大分生孢子、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尿素酶实验阳性、毛发穿孔实验阳性,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内服伊曲康唑胶囊外用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10d后病情好转,2个月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 标签: 须癣 体癣 须癣毛癣菌
  • 简介:以真菌性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性评价视角论述该课程教学实践要点具体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性评价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反思,说明将诊断性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重要性必要性。

  • 标签: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因学中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皮肤着色真菌病模型发病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MCP-1、MIP-2表达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可能作用。方法ICR小鼠分为3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灭活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B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接种后第7天、30天、60天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皮损组织MCP-1及MIP-2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皮损组织匀浆中MCP-1及MIP-2蛋白水平。结果接种后卡氏支孢霉悬液B组7d时MCP-1、MI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0d、60d,且7d时B组MCP-1、MI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C组,但30d、60d时A、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卡氏支孢霉所致着色真菌病模型发病过程中可能有MCP-1、MIP-2这两种趋化性细胞因子参与。

  • 标签: 着色真菌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 简介: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栽培杏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多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原发性皮肤曲霉病(PrimaryCutaneousAspergillosis,PCA)是皮肤曲霉病一种类型,是皮肤科少见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真菌为黄曲霉。PCA早期诊断对患者治疗预后十分重要,如果能了解PCA发病危险人群,认识危险因素,将该病纳入可疑皮损鉴别诊断范围,给予患者及时合理治疗,可以阻断其进一步向播散性曲霉病发展,降低该病较高死亡率。本文将对PCA流行病学、特定人群PCA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分别介绍。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121个F10家系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8.17%~12.14%4.34%~12.69%。检测到与百粒重有关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4.58%~10.36%。增加发芽率百粒重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百粒重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百粒重关系,并与前人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 标签: 绿豆 RILs群体 休眠性 QTL定位 上位性互作
  • 简介:由冉玉平教授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皮肤真菌病基础临床研究新进展》(编号2006—04012-007)于2006年4月19—26日在成都举办。该项目从1998年至2002年已成功举办了6期,冉教授作为“国际新发性传染病研究员”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做了2年多医学真菌研究,2006年3月又赴荷兰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BS)接受3周全球真菌学高级研究班培训。邀请国内知名真菌学专家,将国外真菌学研究最新进展融入到传统真菌班是本项目的主要特色。

  • 标签: 皮肤真菌病 医学教育 真菌学 临床 基础 讲习班
  • 简介:蓉城3月春意盎然,由冉玉平教授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皮肤真菌病基础临床研究进展讲习班》(编号2009-04—12060)于2010年3月25—29日在成都顺利举办。该项目从199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期,在我国皮肤性病学及医学真菌学同行中享有盛誉。邀请国内外知名真菌学专家,将国内外真菌学研究最新进展融入到传统真菌班是我们办班宗旨,

  • 标签: 皮肤真菌病 医学教育 讲习班 国家级 临床 基础
  • 简介:对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南京桃圃保存507份桃种质资源进行了花期、花型、花径、雌蕊高度(与雄蕊比)、花粉育性调查,结果表明,需冷量少品种花期早于其他大部分种质资源,始花期以及花期持续时间与当年气候花期天气尤其是温度有关.84.4%种质资源具蔷薇形花,78.5%铃形花种质资源为黄桃;66.1%种质资源花径在3.7~4.7cm,花径最大是观赏鲜食兼用重瓣花种质资源花玉露;90.5%种质资源雌蕊高于或近等于雄蕊,蟠桃88.2%种质资源雌蕊低于雄蕊;花粉可育种质资源443份,占种质资源总数87.4%.

  • 标签: 种质资源 花径 雌蕊 开花特性 雄蕊 花器
  • 简介:真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但真菌除试管及平皿培养外,还有小培养(玻片培养)直接观察真菌形态结构。真菌对环境抵抗力强,因此所需营养与细菌有所不同,pH范围较大,真菌菌落较大,杂菌污染时易于发现,除少数菌种外一般培养并不困难。

  • 标签: 医学真菌 培养基 制备
  • 简介: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困难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缺乏,毛孢子菌病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毛孢子菌属 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以田间幼嫩叶片为试材,建立枣RNA改良CTAB提取法,改良之处包括利用巯基乙醇和PVP联合去除多酚、CTAB与异硫酸氰胍联合促进RNA释放及加入糖原提高产率等。改良CTAB法提取液组成:2%CTAB,4mol/L异硫酸氰胍,100mmol/LTris-HCl(pH8.0),20mmol/LEDTA(pH8.0),2%PVP,4%β-巯基乙醇,250μg/ml糖原。进而采用Trizol试剂法、改良CTAB法、改进SDS-酚法、热硼酸法异硫氰酸胍法5种方法分别对枣组培苗、幼叶、幼嫩枝皮、根皮枣果5种器官组织进行了总RNA提取。结果表明,组培苗RNA提取以Trizol试剂法为最佳,田间幼叶和成熟果实宜采用改良CTAB法,幼嫩枝皮根皮宜采用改良CTAB法或改进SDS-酚法;本研究建立改良CTAB法可作为枣不同器官组织RNA提取通用方法;根据季节可从不同器官组织中获得高质量RNA;枣组织RNA含量相差较大,以幼嫩叶片含量最高,其次为组培苗、枝皮、枣果根皮。

  • 标签: 器官 组织 总RNA提取
  • 简介:目的比较液基稀释法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微量液基法(参考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M38-P方案修改方案)测定临床分离40株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大部分菌株在7—9d时可读到清晰结果。Rosco纸片扩散法微量液基法结果中,特比萘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一致性较好,氟康唑较差。结论Rosco纸片扩散法操作简单,可选择用于皮肤癣菌对某些抗真菌药药敏试验。

  • 标签: 皮肤癣菌 药物敏感 ROSCO纸片扩散法 微量液基稀释法
  • 简介:儿童皮肤念珠菌病常累及光滑皮肤相互摩擦部位,如口角、颈周、腋窝、肛周、腹股沟等,又称为念珠菌性间擦疹^[1],为皮肤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实践中将本病误诊为婴儿湿疹、尿布皮炎、痱子者却非罕见,常因治疗不当而掩盖症状或使病情加重。本文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年龄、部位、季节、诊断治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对临床实践有所借鉴。

  • 标签: 皮肤念珠菌病 儿童 临床分析
  • 简介:报道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伊曲康唑
  • 简介: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表现为口腔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氟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