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DNA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重要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2种简单快速抽提基因组DNA方法并可用作PCR扩增模板。通过比较4种不同DNA抽提方法以确定哪种更适合进行下一步基因分析。方法这4种方法是:玻璃珠法,酶法,3%SDS法和氯化苄法。玻璃珠法是用玻璃珠在混漩器上剧烈振荡破碎细胞壁;3%SDS法是将细胞在含10mmol/LDTT3%SDS溶液中加热,然后用5mmol/LKAc和异丙醇抽提,DNA产量通过A260测定。结果3%SDS溶解法、经典酶法、玻璃珠法和氯化苄法DNA产量分别为0.4154±0.0367、0.8484±0.0756、1.2636±0.2040、0.4070±0.0339(g/L×10^8CFU/mL)。结论玻璃珠法是最敏感、重复性好、简单、费用合理抽提方法。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DNA抽提 方法
  • 简介:为粳稻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建立和耐冷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利用人工低温气候室,采用15℃、17℃、19℃3种胁迫温度,4d和6d两种胁迫时间,3×2交互式设计方法,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云南12份粳稻种质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增强,各水稻品种平均空壳率都随之增加;在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方差和变异系数达到最大,该胁迫强度可被选用于孕穗期强耐冷种质筛选。依据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空育131和龙稻3号具有极强孕穗期耐冷性。不同地区可根据参试品种在本试验中耐冷表现,并结合当地水稻种植区光温条件选择相应耐冷标准品种。

  • 标签: 水稻 人工气候室 孕穗期耐冷性 标准品种
  • 简介: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浅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代表,对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患者进行致病真菌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浅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浅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流行病学 红色毛癣菌 念珠菌
  • 简介:从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和辽宁收集了27份天麻样品,从64对AFLP选择性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6对组合,对不同分布区天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6对引物共产生548条大小在100~1500bp谱带,其中多态性带428条,多态性比率(PP)达78%,说明不同分布区天麻中存在一定遗传多样性,且AFLP可以有效地进行天麻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7个样品遗传距离在0.5930~0.0187,平均为0.2199,表明不同分布区天麻个体间存在一定遗传差异。5个省份样品中来自贵州样品遗传差异相对较大,表明贵州蕴藏着相对丰富基因资源,可以作为天麻遗传改良重要种质资源。不同变型AFLP分析结果显示,3种变型从分子上无明显差异,说明天麻种内变型仅仅是表型上变异,尚未在遗传上固定下来,对天麻几个变型划分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AFLP 天麻 遗传多样性
  • 简介:为掌握山丹居群在孢粉学方面的遗传多样性,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25个居群山丹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山丹花粉粒形态为单花粉粒,极面观为椭圆体,具单萌发沟。不同居群花粉粒在大小、网眼直径、萌发沟宽、P/E值和外壁纹饰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且居群间花粉性状变异大于居群内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25.52%。

  • 标签: 山丹 居群 花粉形态
  • 简介:以田间幼嫩叶片为试材,建立枣RNA改良CTAB提取法,改良之处包括利用巯基乙醇和PVP联合去除多酚、CTAB与异硫酸氰胍联合促进RNA释放及加入糖原提高产率等。改良CTAB法提取液组成:2%CTAB,4mol/L异硫酸氰胍,100mmol/LTris-HCl(pH8.0),20mmol/LEDTA(pH8.0),2%PVP,4%β-巯基乙醇,250μg/ml糖原。进而采用Trizol试剂法、改良CTAB法、改进SDS-酚法、热硼酸法和异硫氰酸胍法5种方法分别对枣组培苗、幼叶、幼嫩枝皮、根皮和枣果5种器官和组织进行了总RNA提取。结果表明,组培苗RNA提取以Trizol试剂法为最佳,田间幼叶和成熟果实宜采用改良CTAB法,幼嫩枝皮和根皮宜采用改良CTAB法或改进SDS-酚法;本研究建立改良CTAB法可作为枣不同器官和组织RNA提取通用方法;根据季节可从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获得高质量RNA;枣组织RNA含量相差较大,以幼嫩叶片含量最高,其次为组培苗、枝皮、枣果和根皮。

  • 标签: 器官 组织 总RNA提取
  • 简介: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生态类型39份龙眼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引物,对39份龙眼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15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7个,多态性比例为76.97%。供试龙眼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7~0.92,说明ISSR标记能够揭示材料间较高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0.65相似水平可以将39份龙眼种质分为3个类群,类群I均为来自中国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类群Ⅱ包括石硖和大鸟圆2个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品种,以及热带生态型龙眼四季蜜类型品种和单株;类群Ⅲ包括来自越南和泰国龙眼种质。不同生态类型对龙眼亲缘关系影响不大,热带生态型和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相互聚在一起,说明两种不同生态类型龙眼具有较多相同遗传背景。本试验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龙眼分类、遗传与进化研究。

  • 标签: 龙眼 生态类型 亲缘关系 ISSR
  • 简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胁迫已经成为影响棉花产量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棉花种植区,在7月和8月棉花花铃高峰期经常出现周期性极端高温胁迫,导致蕾铃脱落,降低了产量,因此棉花耐热性种质筛选迫在眉睫。本试验在新疆吐鲁番自然高温条件下,调查200份不同棉花种质资源脱落率、花粉活力、叶片萎蔫程度、花粉形态、不孕子率等田间性状。然后选择29份不同耐热性种质在河南安阳种植,调查30、35、40、45和50℃离体培养条件下花粉萌发率。不同耐热性种质资源在自然高温条件下鉴定指标和室内离体培养花粉萌发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而且不同鉴定指标间也存在着不同相关性。结合田间调查结果和花粉离体培养萌发率,将29份种质划分为耐高温型、较耐高温型、高温较敏感型和高温敏感型种质,并初步确定了耐热性鉴定指标。

  • 标签: 棉花 耐热性 田间调查 花粉 离体培养
  • 简介:利用6044×01-35构建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小麦粒重性状进行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花后子粒灌浆7个不同时期,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16个与粒重性状相关QTL。其中开花后20d检测到单穗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上,解释率达12%,遗传效应超过10;两环境下控制千粒重QTL在7个时期均被检测到。花后各个时期均能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定位到千粒重QTL。其中花后10d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解释较大表型变异,达到18%。Qtl8、Qtl13和Qtl14均定位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同一位置,共同解释11%表型变异。花后20d和花后25d均检测到1个QTL,位于2A染色体Xgwm372-Xgwm95标记区间不同位点,均能解释4%表型变异。花后40d检测到1个QTL,位于1D染色体Xwmc93-Xgpw2224标记区间,解释1%表型变异。从连锁群位置上看,控制千粒重QTL主要集中在2A染色体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这是一个控制千粒重QTL富集区域,以期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标签: 小麦 RIL群体 粒重性状 动态QTL
  • 简介:为掌握山丹种质资源花器官多样性,对国内山丹资源进行引种种植观测。结果表明,25个山丹居群花器官性状表现出一定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花蕾毛有无、花瓣宽、反卷度及花色等性状,其中花朵直径、花药长与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根据主要花器官性状对25个居群进行类平均UPGMA聚类,可以分为5类,结果表明山丹居群花器官性状聚类与地理位置及海拔都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山丹 种质资源 花器官 居群 多样性
  • 简介:小麦族(Triticeae)植物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sinica.vat.media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取样策略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小麦族 中间鹅观草 形态性状 遗传多样性 取样策略
  • 简介:将大葱种子干燥成1.8%-10.5%不同含水量后。在50℃、35℃、20℃和-18℃条件下密闭贮存16个月。通过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升高,种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不断升高,但在20℃和-18℃差异不明显。在50℃下含水量为1.8%~6.6%种子。5种脂肪酸含量明显大于含水量为7.4%-10.5%种子。

  • 标签: 种子 超干燥 保存 脂肪代谢
  • 简介:探讨2种分子标记技术在沉香属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分析了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17份沉香属植物遗传多样性。14个ISSR引物、8对AFLP引物分别检测到119、919个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3.95%、86.94%。由于AFLP标记具有较高多态性位点检测效率,AFLP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参数高于ISSR。虽然基于Nei's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存在着一定差异,但用Mantel检测对2种方法检测遗传一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相关性(r=0.7705,P=0.0003)。ISSR标记与AFLP标记均能应用于沉香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2种标记研究结果均揭示出沉香属植物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水平。

  • 标签: 沉香属 遗传多样性 ISSR AFLP
  • 简介:为了揭示罂粟种质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引物对所有样品扩增,共检测到109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位点数在9—16之间,平均每条引物有12个等位变异,其中,引物807等位位点最多,为16个。引物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77~0.92。其中引物807PIC值最大(0.92),引物847PIC值最小(0.77),遗传相似系数在-0.452~0.981之间,且明显聚为2个类群;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呈一定相关性,但没有形成明显地理变异模式;本研究将为罂粟种质资源科学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罂粟 I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本研究以63份小麦品种(系)风干种子为材料,分别利用0Gy、100Gy、150Gy和250Gy剂量60Coγ射线辐照,通过种子发芽试验和基因表达等方法,探讨不同小麦基因型间辐射敏感性差异及辐射敏感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根据苗高损伤效应,将63份不同小麦基因型分为敏感型(核优1号、中优206和太原703等)、较敏感型(旱选10号、济麦20和中麦175等)、较钝感型(德抗961、豫麦68和淮麦20等)和钝感型(衡观136、邯6172和偃展4110等)4类。所选材料γ射线辐照后,敏感型基因型中TaKu70和TaKu80基因诱导表达明显,钝感型基因型中TaKu70和TaKu80基因诱导表达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间辐射敏感性差异明显且与TaKu70和TaKu80基因表达模式有关。

  • 标签: 小麦 苗高 TA Ku70和Ta Ku80基因表达模式 辐射敏感性
  • 简介:为了进一步了解甜高梁茎秆糖分代谢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考利、拉马达和MN-2747等3个甜高粱品种成熟期6个节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以及中性转化酶(NI)、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酶活性,并对其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2.32~4.34mg/g、2.30~4.14mg/g和35.92~95.92mg/g。随着节间变化,3个品种果糖和葡萄糖均呈现“U”型变化趋势,而蔗糖无明显变化规律,只是略有增高趋势。3个品种成熟期茎秆中NI、SAI、SPS和SS酶活性普遍较低,随着节间提高均呈现降低趋势。节间蔗糖含量与SAI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与NI、SPS和SS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SAI可能为甜高粱茎秆糖分代谢关键调控酶。

  • 标签: 甜高粱 蔗糖累积 转化酶 蔗糖磷酸合成酶 蔗糖合成酶
  • 简介:利用微卫星(SSR)标记技术,从600对SSR引物中筛选86对扩增条带清晰引物,检测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区37个肉质不同颜色萝卜品种遗传多样性。86对引物共扩增到976个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2~17个条带,平均为10.7个,其中多态性条带892个,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1.39%;共检测出753个基因型,每对引物检测2—20个基因型,平均8.7个,其中有效基因型443.99,有效基因型比例为58.96%;Shannon多态性指数变幅为0.44~2.77,平均1.76。当相似系数为0.81时,可将供试萝卜分成3类,第1类包括6份白色肉质萝卜,第11类包括3份红色肉质萝卜和6份白色肉质萝卜,第1II类包括22份红色肉质萝卜。各红色肉质萝卜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有97%大于0.80,而各白色肉质萝β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有91%大于0.80。红色肉质萝卜遗传多样性略低于白色肉质萝卜,红色肉质萝p与白色肉质萝P间平均相似系数为O.83,说明不同肉色萝卜间亲缘关系较密切,在分类上红色肉质萝卜可能是白色萝卜一个变种。

  • 标签: 萝卜 红色肉质 白色肉质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 简介:采用PCR法扩增来自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ITS全序列,测序后以产自河北裂叶荆芥代表中国裂叶荆芥与来自不同国家裂叶荆芥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探讨国内5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国家裂叶荆芥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ITS1和ITS2序列均有较高G/C含量;5个产地裂叶荆芥扩增序列长度均为749bp,且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序列长231bp,5.8S序列长168bp,ITS2序列长236bp。中国裂叶荆芥与日本、韩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100%,与美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99.0%。与美国裂叶荆芥相比,中国裂叶荆芥ITS序列有7个碱基发生变异。来自不同国家裂叶荆芥形成单系群和2个分支(中、日、韩3国为1个分支,美国单独形成1个分支)。ITS序列一致性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为同一个种。

  • 标签: 裂叶荆芥 产地 ITS PCR 测序 系统发育分析
  • 简介:以选自30个国家402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条件和盐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各个国家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抽穗期明显推迟,秆长和穗长明显缩短,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降低。在盐胁迫下共筛选出了18份具有较强耐盐性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和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各个国家间粳稻选育品种耐盐性和聚类结果与各国家所处地理位置、纬度和气候条件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粳稻选育品种 耐盐性 盐胁迫 聚类分析
  • 简介:念珠菌是最主要致病性真菌之一。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有关对念珠菌致病基因及其表达研究越来越广泛,进行这些研究一个关键步骤就是RNA提取。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真菌细胞壁厚且坚韧,因此破壁是提取念珠菌RNA关键。

  • 标签: 白念珠菌 RNA提取 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