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作者: 伊娜 刘婷婷 周宇畅 齐金蕾 申昆玲 周脉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阳 11012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1~19岁儿童青少年哮喘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优化儿童青少年哮喘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分省研究结果,比较1990年和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哮喘的发病、患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描述1990-2019年我国各省份儿童青少年哮喘疾病负担的分布情况。结果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哮喘发病人数、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15.41万[95%不确定区间(UI):137.80万~319.76万]、869.07万(95%UI:579.83万~1 312.65万)和78(95%UI:63~106),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18.23/10万(95%UI:459.47/10万~1 066.17/10万)、2 897.73/10万(95%UI:1 933.33/10万~4 376.75/10万)和0.03/10万(95%UI:0.02/10万~0.04/10万)。相较于1990年,2019年儿童青少年哮喘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上升[变化率为3.28%(95%UI:-0.66%~7.27%)和0.58%(95%UI:-3.33%~4.18%)],死亡率下降[变化率为-92.17%(95%UI:-94.97%~-85.78%)]。1990-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哮喘的年龄标化DALY率下降了17.91%,整体上看,降幅呈现东部地区小、西部地区大的趋势。降幅较大的省份为云南省(-53.15%)、贵州省(-45.46%)和西藏自治区(-35.61%)。香港特别行政区(0.65%)是唯一出现了疾病负担增加的地区。2019年我国各省份的儿童青少年哮喘年龄标化DALY率在103.26人年/10万~144.35人年/10万之间。年龄标化DALY率最高的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最低的为黑龙江省。男性儿童青少年哮喘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结论1990-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哮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年龄标化DALY率也有所下降,但降幅存在地区差异。男性的疾病负担大于女性。应继续开展儿童青少年哮喘的相关研究和防治工作。

  • 标签: 哮喘 儿童 青少年 疾病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9世界标准人口对CRD死亡率进行标化,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类CRD死亡人数及标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基于GBD比较风险评估理论估计吸烟、室内空气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环境颗粒物污染、低温、被动吸烟、臭氧污染、职业性接触二氧化硅、职业性哮喘、高体质指数(BMI)、高温和职业性接触石棉12个CRD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结果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1),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4.4万(91.2万~139.5万)例降至2019年的103.7万(88.9万~126.6万)例,AAPC=-0.9%(95%CI:-1.5%~-0.3%),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17.9/10万(163.3/10万~242.0/10万)降至2019年的65.2/10万(55.5/10万~80.1/10万),AAPC=-4.2%(95%CI:-5.2%~-3.2%),P<0.001。支气管哮喘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4.0万(3.0万~5.8万)例降至2019年的2.5万(2.0万~3.1万)例,AAPC=-2.0%(95%CI:-2.6%~-1.4%),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6.4/10万(4.7/10万~9.5/10万)降至2019年的1.5/10万(1.2/10万~1.9/10万),AAPC=-5.1%(95%CI:-5.8%~-4.4%),P<0.001。尘肺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1万(0.8万~1.4万)例降至2019年的1.0万(0.8万~1.4万)例,AAPC=-0.2%(95%CI:-0.4%~0.1%),P=0.200;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1.4/10万(1.0/10万~1.7/10万)降至2019年的0.5/10万(0.4/10万~0.7/10万),AAPC=-3.1%(95%CI:-3.4%~-2.8%),P<0.001;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0.3万(0.3万~0.6万)例增至2019年的0.8万(0.6万~1.0万)例,AAPC=3.5%(95%CI:2.7%~4.2%),P<0.001;标化死亡率在1990-2019年变化不大,AAPC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CRD标化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1990年与2019年,COPD、支气管哮喘、尘肺、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的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男性CRD死亡可归因于吸烟、环境颗粒物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低温和被动吸烟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分别为71.1%(68.0%~74.3%)、24.7%(20.1%~30.0%)、19.3%(13.0%~25.4%)、15.7%(13.6%~18.3%)和8.8%(4.5%~13.1%),女性可归因于环境颗粒物污染、吸烟、低温、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和被动吸烟的PAF分别为24.1%(19.6%~29.3%)、21.9%(18.7%~25.2%)、16.4%(14.0%~19.2%)、15.6%(10.2%~21.1%)和14.7%(7.9%~21.3%)。结论1990-2019年中国CRD的总体死亡水平明显降低,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需采取积极防控措施降低CRD的死亡水平。

  • 标签: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死亡率 变化趋势
  • 作者: 王秋童 齐金蕾 王宁 万霞 王宝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慢病防控实验室,北京 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北京 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00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人群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肝癌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为评估该地区综合防控效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8-2018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中4省重点地区死因数据,分析该地区肝癌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Arriaga分解法估计各年龄组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2008-2018年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37%,P<0.001)。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起积极作用,贡献值0.240岁,贡献度5.62%;其中,积极作用最大的是45~49岁年龄组(0.041岁,0.96%),消极作用最大的是50~54岁年龄组(-0.015岁,-0.35%)。与2008年相比,2018年4省重点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4.27岁(AAPC=0.59%,P<0.001),肝癌CELE增长4.20岁(AAPC=0.58%,P<0.001),PGLEs下降0.07岁(AAPC=-0.62%,P<0.001),寿命损失率下降0.13%(AAPC=-1.18%,P=0.001)。安徽省埇桥区的肝癌PGLEs上升(0.09岁),其余区(县)均下降,河南省扶沟县降幅最大(-0.21岁)。结论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下降,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发挥积极作用,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下降,各区(县)之间PGLEs存在差异。

  • 标签: 肝癌 死亡率 期望寿命分解 去死因期望寿命 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适用性。方法使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构建基于邻接关系的Rook矩阵、Queen矩阵,以及基于距离关系的K最近邻矩阵、距离阈值矩阵,分别进行2018年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使用4类26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我国CVD死亡全局自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局 Moran’s I统计量在一阶Rook矩阵(0.406)、一阶Queen矩阵(0.406)、5个空间单元K最近邻矩阵(0.409)以及距离阈值100 km(0.358)时达到最大。同时,我国CVD死亡呈现局部聚集性分布,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探测CVD死亡 “高-高”“低-低”“高-低”“低-高”空间聚集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我国CVD死亡存在显著全局及局部自相关性。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深入掌握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空间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CVD早死区域防控、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关系。结果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 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 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的77.49%;次之的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 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的省级空间差异。结论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的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地点 影响因素 多水平分析 空间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 标签: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7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采用归因负担公式来估计饮酒、高BMI、高FPG、低体力活动和吸烟这5个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归因死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76万、8.48万和35.62/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286.18%、114.14%和88.77%。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8.57/10万逐年降至2007年的7.84/10万然后又逐年升至2015年的8.71/10万,而后又下降至2017年的8.47/10万。1990年与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80岁最高。1990-2017年DALY标化率和YLL标化率的变化趋势与标化死亡率相同,而YLD标化率及YLD占DALY比例则是逐年递增。2017年乳腺癌DALY标化率、YLL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为253.00/10万、228.96/10万和24.05/10万,与1990年相比各自变化率分别为-6.88%、-11.73%和95.85%。与1990年相比,2017年我国可归因于高BMI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增加了165.76%,从5.49%增至14.59%;可归因于饮酒和高FPG的乳腺癌死亡比例有所增加;可归因于低体力活动和吸烟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9.93/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9.52/10万)和辽宁省(9.49/10万);与1990年相比有19个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降低率最高的3个省份为北京市(-27.17%)、澳门特别行政区(-26.06%)和吉林省(-23.89%);增长率最高的2个省份是河北省(28.85%)和河南省(24.34%)。结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7年间不断加重,需要不断加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 标签: 乳腺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2018年0~19岁人群哮喘死亡情况及2008年至2018年哮喘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以期指导我国哮喘控制管理和预防策略的研究,降低我国儿童哮喘死亡率。方法应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的数据。计算我国0~19岁人群2008年至2018年不同年龄组、性别、居住地、地理区域人群哮喘死亡率,结合中国统计年鉴的全国人口数估算全国的哮喘死亡人数,计算哮喘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哮喘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2018年0~19岁哮喘人群死亡情况及2008年至2018年哮喘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2018年中国0~19岁人群哮喘死亡率在不同年龄、居住地、地理区域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08年至2018年我国0~19岁哮喘死亡率为0.023/10万~0.046/10万,2009年、2012年哮喘死亡率最高,2018年最低。估算全国范围内0~19岁哮喘人群死亡人数,2009年最高(148例),2018年最低(70例)。估算全国2008年至2018年0~19岁哮喘死亡人数为1 158例。2008年至2018年中国0~19岁人群哮喘合计死亡率明显下降(AAPC=-7.6%,95%CI:-10.4%~-4.7%)。各组别中,男性组(AAPC=-7.4%,95%CI:-12.5%~-2.0%)、女性组(AAPC =-7.5%,95%CI:-12.7%~-2.0%)、1~<5岁组(AAPC=-11.4%,95%CI:-17.9%~-4.5%)、15~19岁组(AAPC=-14.4%,95%CI:-24.8%~-2.6%)、农村(AAPC=-9.0%,95%CI:-13.1%~-4.8%)及中部地区(AAPC=-13.1%,95%CI:-24.0%~-0.5%)人群哮喘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0~19岁人群哮喘合计死亡率在2008年至2018年间明显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哮喘 死亡率 变化趋势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