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波治疗治疗普外科急慢性炎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8月所收治的 212例普外科急慢性炎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10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微波治疗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 C反应蛋白( CRP)水平、降钙素原( PCT)浓度、白细胞计数( WBC)以及治疗有效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 CRP水平、 PCT浓度以及 WBC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各项数据。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98.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80.2%,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微波治疗治疗普外科急慢性炎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 CRP水平、 PCT浓度以及 WBC,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波治疗仪 急慢性炎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波治疗治疗普外科急慢性炎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8月所收治的 212例普外科急慢性炎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10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微波治疗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 C反应蛋白( CRP)水平、降钙素原( PCT)浓度、白细胞计数( WBC)以及治疗有效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 CRP水平、 PCT浓度以及 WBC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各项数据。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98.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80.2%,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微波治疗治疗普外科急慢性炎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 CRP水平、 PCT浓度以及 WBC,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波治疗仪 急慢性炎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18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伤口进行观察,分析发生伤口感染患者中的感染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 46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25.56%。其中患者年龄≥ 60岁感染占比为 34.43%,手术时间≥ 1小时患者感染占比为 26.39%,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感染占比为 31.82%,非主刀医生缝合伤口的患者感染占比为 58.62%,体重指数≥ 25kg/㎡的患者感染占比为 56.14%。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缝合技术、体重都是导致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导致外科患者伤口感染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偏大、手术时间较长、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患者过于肥胖等,对伤口感染因素进行了解,有利于提前防范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做好相对应治疗措施。

  • 标签: 普外科 伤口感染 原因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18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伤口进行观察,分析发生伤口感染患者中的感染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 46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25.56%。其中患者年龄≥ 60岁感染占比为 34.43%,手术时间≥ 1小时患者感染占比为 26.39%,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感染占比为 31.82%,非主刀医生缝合伤口的患者感染占比为 58.62%,体重指数≥ 25kg/㎡的患者感染占比为 56.14%。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缝合技术、体重都是导致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导致外科患者伤口感染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偏大、手术时间较长、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患者过于肥胖等,对伤口感染因素进行了解,有利于提前防范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做好相对应治疗措施。

  • 标签: 普外科 伤口感染 原因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9月所收治的 3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分为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并每组人数均为 15例,手术治疗组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保守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症状人数变化以及患者身体痊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发生疼痛例数为 2例;发热例数为 2例;全身不适例数为 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保守治疗组患者疼痛例数为 4例;发热例数为 1例;全身不适例数为 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3.3%,手术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显著, P< 0.05,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痊愈度为 80.0%,显著高于保守组组患者治愈率的 53.3%。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更好,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 手术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9月所收治的 3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分为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并每组人数均为 15例,手术治疗组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保守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症状人数变化以及患者身体痊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发生疼痛例数为 2例;发热例数为 2例;全身不适例数为 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保守治疗组患者疼痛例数为 4例;发热例数为 1例;全身不适例数为 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3.3%,手术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显著, P< 0.05,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痊愈度为 80.0%,显著高于保守组组患者治愈率的 53.3%。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更好,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 手术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18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伤口进行观察,分析发生伤口感染患者中的感染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 46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25.56%。其中患者年龄≥ 60岁感染占比为 34.43%,手术时间≥ 1小时患者感染占比为 26.39%,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感染占比为 31.82%,非主刀医生缝合伤口的患者感染占比为 58.62%,体重指数≥ 25kg/㎡的患者感染占比为 56.14%。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缝合技术、体重都是导致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导致外科患者伤口感染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偏大、手术时间较长、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患者过于肥胖等,对伤口感染因素进行了解,有利于提前防范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做好相对应治疗措施。

  • 标签: 普外科 伤口感染 原因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普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所收治的 12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并每组人数为 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缓解率现在高于对照组患者缓解率,并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为 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的 70.0%。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明显,显著提高缓解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情况,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 手术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普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所收治的 12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并每组人数为 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缓解率现在高于对照组患者缓解率,并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为 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的 70.0%。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明显,显著提高缓解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情况,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 手术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普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所收治的12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并每组人数为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缓解率现在高于对照组患者缓解率,并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的70.0%。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明显,显著提高缓解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情况,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 手术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 抗原, 尘螨属 接种 过敏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方法治疗肠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3年9月在本科住院治疗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27例采用自制双套管连接低负压持续引流,B组24例采用传统单腔引流管,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最高体温、引流液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再手术率及痊愈时间。结果A组住院天数、痊愈时间短于B组,引流液量少于B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再手术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发生肠瘘应立即采用自制双套管及持续低负压冲洗,较传统治疗方式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双套管 引流术 肠瘘 腹腔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 抗原, 尘螨属 接种 过敏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接受标准化双螨(屋尘螨、粉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时发生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分析相关临床因素,探讨合理处理不良反应的方式。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SCIT的400例螨虫过敏患者资料,年龄(5~60)岁,使用双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远端1/3处行皮下注射,记录患者每次发生的速发性及迟发性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针次数、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探讨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变应原注射剂量以及合并过敏性疾病种类等的关系。结果400例AR患者中有72例出现不良反应(18.00%),所有患者共接受13 129针次皮下注射,127次发生不良反应(0.97%),其中,速发性60次(47.24%),迟发性67次(52.76%),局部不良反应6次(4.72%),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3次(73.23%),Ⅱ级25次(19.69%),Ⅲ级3次(2.36%),无Ⅳ级反应。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数统计,年龄≤14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84和19.212,P值均<0.05)。按病例数统计,以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4.10%,合并特异性皮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14.29%;按针次数统计,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32%,单纯AR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79%。不良反应发生于初始治疗时15次(11.81%),发生于维持治疗时112次(88.19%);在1000 TU/mL以上的高剂量阶段,不良反应发生率占85.83%(109/127),与1000 TU/mL以下剂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649,P<0.05)。结论双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应用标准化双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中,按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到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注射高剂量变应原以及AR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哮喘、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等)有明显关系。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双螨 皮下免疫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哌拉西林 -舒巴坦应用于普外科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8月所收治的 94例外科细菌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4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哌拉西林 -舒巴坦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细菌学评估。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95.7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80.8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细菌学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细菌学疗效,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哌拉西林 -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清除细菌,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尽快得到有效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哌拉西林 -舒巴坦 普外科 细菌性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哌拉西林 -舒巴坦应用于普外科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8月所收治的 94例外科细菌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4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哌拉西林 -舒巴坦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细菌学评估。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95.7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80.8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细菌学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细菌学疗效,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哌拉西林 -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清除细菌,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尽快得到有效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哌拉西林 -舒巴坦 普外科 细菌性感染 疗效
  • 作者: 薛建荣 马敬 邱昌余 胡志邦 蒋星 潘敏 陆美萍 程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省常州市 21300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210029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事科,江苏省常州市 21300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国际变态反应研究中心 210029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皮下免疫治疗(SCIT)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SRs)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分析探讨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集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专病门诊进行SCIT的362例尘螨过敏患者资料,男性209例,女性153例,年龄5~55岁。对出现SRs的记录按评定标准分为速发性和迟发性,根据分级标准将SRs分为4级(Ⅰ~Ⅳ级)。分析发生SRs的例数/次数、患者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及治疗处理等,并探讨SRs与患者年龄、性别、变应原注射剂量以及合并变应性疾病种类等的关系。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AR患者中57例(15.75%)出现SRs。所有患者共接受12 308针次皮下注射,111次(0.90%)发生SRs,其中速发性31次(27.93%),迟发性80次(72.07%);Ⅰ级83次(74.78%),Ⅱ级25次(22.52%),Ⅲ级3次(2.70%),无Ⅳ级反应。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14岁患者SR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岁患者(35.14%比13.54%,2.34%比0.76%,χ2值分别为11.679、28.162,P值均<0.05),而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66%比11.76%,5.98%比5.62%,χ2值分别为3.166、0.095,P值均>0.05)。SRs发生于起始治疗时15次(13.51%),发生于维持治疗时96次(86.49%);在大多数剂量阶段均可发生SRs,常见于40 000 SQ-U以上的高剂量阶段(85.59%,95/111)。合并多种变应性疾病患者的SRs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AR及仅合并哮喘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30.67%比11.85%,χ2=15.875,P<0.001),且单纯AR患者的SR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的患者(5.26%比20.56%,χ2=13.783,P<0.001)。结论尘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中,按注射针次统计SRs的发生率不到1%,严重程度多为轻微,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迟发性SRs较多见。SRs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注射高剂量变应原以及AR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哮喘、特应性皮炎等)有明显关系。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尘螨科 皮下免疫治疗 全身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单纯变应性鼻炎(AR)患者接受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2015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诊疗中心完成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全疗程的单纯A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SCIT疗程为156周,分为4个阶段,第1~14周为剂量递增阶段,每周注射1次,用药剂量由第1周5 TU逐渐递增至第14周5 000 TU;第16~52、53~104和105~156周为剂量维持阶段,每5周注射1次,剂量均为5 000 TU。按注射针次数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以及疗程不同阶段、注射不同剂量药物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分型(按发生时间≤30或>30 min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分级(1~5级)、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2例,男性175例,女性127例;年龄5~60岁,≤14岁者187例,>14岁者115例。302例患者共接受药物皮下注射13 687针次,发生全身不良反应者46例120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按例数统计为15.23%,按针次数统计为0.88%。120针次不良反应中,速发型55针次(45.83%),迟发型65针次(54.17%);严重程度为1级者94针次(78.33%,主要表现为鼻痒、眼痒、咳嗽、瘙痒等),2级23针次(19.17%,主要表现为对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有反应哮喘、腹泻等),3级3针次(2.50%,对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无反应哮喘2针次,喉水肿1针次)。男性和女性患者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76/8 091)比0.79%(44/5 596),χ2=0.89,P=0.35]。≤14岁患者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14岁患者[1.14%(97/8 536)比0.45%(23/5 151),χ2=17.59,P<0.01])。疗程第16~52周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1.86%(40/2 153)]高于第1~14周[0.99%(51/5 169)]、第53~104周[0.72%(23/3 194)]和第105~156周[0.19%(6/3 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1;χ2=14.30,P<0.01;χ2=41.69,P<0.01)。注射剂量<5 000 TU时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剂量为5 000 TU时[1.11%(51/4 579)比0.76%(69/9 108),χ2=4.45,P=0.04]。经干预后全身不良反应缓解或自行缓解,转归良好。结论完成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全疗程的单纯AR患者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8%,主要为1级不良反应;≤14岁患儿、疗程第16~52周和注射剂量<5 000 TU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变应原 免疫 主动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