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早期预警评分,探讨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与改良预警评分对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构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选取2018年6—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342例患者,分别采用腹腔感染预警评分与改良预警评分对术后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者预测胃癌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能力。结果以胃癌术后并发腹腔感染为结局指标,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对患者发生腹腔感染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77,灵敏度93.1%,特异度93.3%;改良预警评分对患者腹腔感染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24,灵敏度82.8%,特异度84.7%。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的预测能力优于改良预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4.606、315.479,P<0.05)。结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较好预测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具有较强的专科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感染 早期预警评分 风险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携带产妇感染状态同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20年5月内疑似乙肝病毒携带产妇116例,其中,对其血清、乳汁及唾液采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待新生儿出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部分孕妇实行HBN-DNA检测。结果:116例HBsAg阳性孕妇中,分娩的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为7.76%(9/116),经相关检验四种感染方式并未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组间乳汁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

  • 标签: 乙肝病毒(HBV) 胎儿宫内感染 母婴传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与特点,总结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125例患者的35份培养标本报告资料,统计多重耐药菌的数量、分布、感染部位。结果35份培养标本共培养出细菌33株,其中,多重耐药菌29株,占全部菌株数量的96.7%,多重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的三种细菌种类依次是鲍曼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血液、泌尿科。结论多重耐药菌已成为综合ICU的主要病原菌,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途径,为综合ICU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 标签: 综合ICU 多重耐药菌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遴选符合标准的6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于我院进行手术的时间均介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经由数字随机抽取法予之以组别划分: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30例,手术室护理管理),就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展开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手术室护理管理 骨科手术 感染
  • 简介:摘要:院内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普通外科(普外)护理工作中,由于手术等侵入性操作频繁,预防院内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普外护理中预防院内感染的有效策略及其具体实践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并提高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

  • 标签: 普外护理 院内感染 预防策略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本院于2020年03月-2020年12月纳入的7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的为参照组,给予手术室护理的为观察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参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高于观察组;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86%、2.86%(P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室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88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舒适度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满意度差异。结果:两组护理前各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舒适度与睡眠治疗,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可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溴敌隆是一种长效香豆素类抗凝类杀鼠剂,俗称"超级华法林",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维生素K1环氧化物还原酶,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致使机体凝血机能障碍,导致全身多脏器出血。本文报道一例溴敌隆中毒后导致消化道、腹腔出血,同时继发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给予输注血制品、补充维生素K1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提示临床医生在救治其他溴敌隆中毒时,要注意少见并发症,以免漏诊。

  • 标签: 中毒 溴敌隆 消化道出血 腹腔出血 麻痹性肠梗阻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腹腔镜袖状胃切除减肥术患者,探究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某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录的94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与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60d后的身体质量、社会职能、睡眠质量以及生理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护理干预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减肥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6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面针对性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ICU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痊愈。

  • 标签: 危重症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于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28名)和观察组(29名)。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观察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1%(27/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20/28),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小儿EB病毒感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孢他啶联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对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头孢他啶进行治疗,试验组患儿采用头孢他啶联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并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HBV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HCC的患者共1 605例。将HBV现症感染(HBsAg阳性、抗-HBc阳性)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作为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sAg和抗-HCV均阴性的HCC患者中,HBV既往感染者占比达86.7%。与HBV现症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相比,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NAFLD患病率更高(19.7%比8.5%,P < 0.001)。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肝硬化后,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更可能患有NAFLD(OR = 2.29,95% CI:1.40~3.74)。且这种现象只在非肝硬化(OR = 5.26,95% CI:2.53~10.96)、年龄≥50岁(OR = 2.36,95% CI:1.33~4.20)的患者中存在。结论NAFLD可能是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非肝硬化、年龄≥50岁人群中。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