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9月在我科就诊的7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月就诊的35名患者构成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服务;6~9月就诊的35名患者构成观察组,接受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实施个性化全程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表现出更显著的焦虑和抑郁减轻,同时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强调了优质护理对急诊患者心理健康和对医护工作的态度产生积极影响。结论:优质护理显著降低急诊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同时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这一发现为急诊护理提供了实用性指导,强调了个性化关怀在改善患者体验中的关键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该护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效果。

  • 标签: 急诊患者 优质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护理团队在危重病患者转运中的角色与效果。方法:在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选取了我院的68例危重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转运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个性化护理措施。研究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理状况评估、转运时间等。通过比较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探讨提高患者转运安全和舒适度的途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危重病患者转运中,接受个性化护理的观察组与传统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表现出血压和心率更为稳定,转运时间更短。尽管在呼吸频率上未见显著差异,但这些发现暗示了个性化护理可能有助于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整体转运效果。这强调了护理团队在转运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改进危重病患者转运护理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结论:在危重病患者转运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血压、心率和转运时间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强调了护理团队在危重病患者转运中的关键作用,个性化护理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转运体验。然而,对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影响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护理团队 危重病患者 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常规护理对照组,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抢救无效死亡率、抢救介入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为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抢救无效死亡率,缩短抢救介入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

  • 标签: 创伤性休克患者 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用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2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7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6%;观察组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4%。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这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护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 标签: 急性酒精中毒 护理干预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了我院与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则接受综合护理模式,包括个性化护理计划、多学科协作等。结果:观察组在患者病情评估、疼痛管理、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相较于对照组表现出更显著的改善。具体而言,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减少了20%,护理满意度提高了30%。这些数据支持了综合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管理中的有效性。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包括减轻疼痛、提高病情评估准确性以及提升护理满意度。这为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建议在实践中加强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长期效果和具体实施策略。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诊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措施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急诊科护士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2月在我院急诊科:顾性分析了40 例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220d,平均住院时间(12士0.56)例患者,死亡4例,病死率为0%.结果:收集患者的生存率、呼吸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两种呼吸支持措施的效果。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急诊科护士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护理中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支持 机械通气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实验,评估在急诊科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对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效果。具体目标是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感染发生率、护理效果评估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从而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提高感染控制效果方面的潜力。方法:选取了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200例急诊科患者,年龄范围为18至65岁,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方法,包括常规洗手、单人护理、一次性手套更换等;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包括定期培训护理人员、使用抗菌洗手液、实施定期的环境消毒等。结果:通过对感染发生率、护理效果评估和患者满意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表现出更低的感染发生率(p < 0.05)、更高的护理效果评估和患者满意度(p < 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急诊科中应用集束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感染控制效果,减少感染发生率,并提升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这为急诊科的护理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强调了集束化护理在感染控制和预防方面的重要性。建议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集束化护理方法,以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急诊 感染控制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急诊科护士在心脏骤停患者中进行复苏护理的效果,特别关注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差异。通过深入分析两组的复苏措施,旨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方法: 纳入我院与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分为对照组,另外5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了传统的心脏骤停复苏指南中规定的护理方法,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等步骤。而观察组则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其中包括以下关键措施:团队培训、个性化护理方案结果、实时反馈系统、专业护理评估。结果:在研究期间,观察组表现出显著的复苏效果优势。观察组患者的心律更为稳定,血压维持更为稳定,通气效果更为良好,相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 < 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康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速度更快,且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p < 0.05)。结论:这些结果强调了采用观察组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积极影响。优化的护理策略不仅改善了复苏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速度。这一研究为急诊科护士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护理方法,有望在临床实践中推动心脏骤停患者护理的进一步改进。

  • 标签: 心脏骤停 针对性护理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中作为疼痛管理策略的效果,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同护理方法,评估综合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疼痛管理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诊科 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优质护理对急诊科患者转归和康复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设计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方法。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选取了我院98名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8到65岁。通过随机分组,这些患者被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转运和康复护理。观察组接受了一种个体化需求的优质护理方案,包括定期评估、护理计划调整以及患者教育。对照组接受标准护理,符合当前医疗标准。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患者康复和转归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改善。观察组的患者在急诊科停留时间较短,康复速度更快,且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 < 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强调了个体化、优质护理对急诊科患者转归和康复的积极影响。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患者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这些发现对急诊科护理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探讨不同因素对这种护理方法效果的影响,并评估其在其他医疗环境中的适用性。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诊科 转归和康复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铁路运输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同时也对铁路货车的制造与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提升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是关键。铁路货车的生产与制造是由多个不同的组件构成,包括车体、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和车辆内部设备5个基本部分,其中车钩缓冲装置起到重要的作用。车钩缓冲装置作为连接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连结、牵引、缓冲的作用,既保证了各车辆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轻铁路货车在行进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力,从而保证铁路货车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目前常用的车钩类型为16、17型车钩。本文以铁路货车17型车钩常见故障分析及改进建议为题,深入分析17型车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故障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障铁路货车的稳定性、高质量性、以及高效性。

  • 标签: 铁路货车 生产与制造 车钩 17型 常见故障 分析及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04——2022.01期间收诊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设为主体,以回顾统计背景筛选共计70名,信封法下分设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5名。予以常规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予以实验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组间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运动功能改善评分(FAM量表)。结果:干预前,两组对比NIHSS、FAM评分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相较常规组,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FAN评分更高,P<0.05。结论: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恢复运动功能,建议普及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