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2月5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NC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结果28例NCP患者中,1例轻型,25例普通型,2例重型,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有4起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短期内进展迅速。28例患者自发病以来体温(腋下)峰值在36.6~39.5 ℃,其中5例患者整个病程中无发热,体温峰值≤37.0 ℃。患者从接触至出现症状的时间为1~12 d,从出现症状至核酸检测阳性时间为0~13 d。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降低者2例,C反应蛋白升高者5例;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者6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异常者3例,肌酸激酶升高者10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者3例;乳酸脱氢酶升高者4例;降钙素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21例),边缘模糊(18例),斑点、斑片影(17例),部分肺纹理增粗、紊乱(7例),可见条索影(7例),病变常进展迅速。1例11岁患儿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27例患者予α-干扰素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其中4例出现不良反应后停用。截至2月12日,共9例患者治愈出院,均为普通型,无死亡。结论NCP发病早期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应尽早、反复多次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以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对于核酸检测阴性的可疑人群应慎重解除隔离。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8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Mann-Whitney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0例患者中输入性病例21例,其中湖北省输入病例17例,其他省份输入4例;本地感染病例9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范围为21~72岁,中位年龄为43岁,其中8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入院临床分型中,轻型2例(7%),普通型19例(63%),重型8例(27%),危重型1例(3%)。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或不伴上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为正常、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计数以下降为主,C反应蛋白正常或升高,降钙素原均为正常水平。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早期以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为主,部分伴有实变,病变常累及双肺,或者累及一侧肺的多个肺叶。目前,临床治疗以呼吸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细菌治疗为主。截至2月15日共治愈出院9例,其中1例为轻型,6例为普通型,2例为重型。在轻型/普通型患者与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中,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时间(中位时间为11.5 d)长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中位时间为2.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2,P=0.022);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Z=-2.669,P=0.008),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0的患者较多(Z=-4.071,P<0.01)。结论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早期以输入型为主,逐渐出现扩张性本地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咳嗽。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部分病灶伴有实变。治疗中需严密监测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改变,其变化可早于临床表现。发热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0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 重症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过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就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中提出的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5条原则,将与LPV/r的关联性判定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的不良事件定义为LPV/r相关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1级轻度,2级中度,3级严重,4级危及生命,5级死亡;3~5级定义为严重不良反应)。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18~70岁,平均44岁;LPV/r的疗程为2~12 d,中位疗程6 d;发生LPV/r相关不良反应者18例,发生率为64.3%。18例患者中,LPV/r相关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者14例(1级13例,2级1例),心动过缓2例(均为2级),急性溶血和肝损伤各1例(均为3级),无4或5级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2/28)。13例发生1级不良反应者未影响治疗,继续用药2~7 d后自行缓解;5例发生2或3级不良反应者均停用LPV/r,其中4例接受了对症治疗,2~10 d后症状消失。结论我院接受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3%。LPV/r主要导致轻度胃肠道反应,也可导致心动过缓、急性溶血和肝损伤,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

  • 标签: 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 冠状病毒感染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