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的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180例(360)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研究期间出现并发症共7,发生率为1.95%。包括:术中虹膜脱出2(0.56%)、角膜内皮损伤1(0.28%)、高眼压3(0.83%)、拱高过大而更换人工晶状1(0.28%)。所有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裸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近视者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安全、有效,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手术并发症,但经适当处理效果良好。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医护一"治疗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有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中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矫正高度近视者183例(358)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51例(102)和医护一模式治疗组132例(256)。所有病例均行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传统模式治疗组每次平均费用较医护一模式多,差异统计学意义(t=106.554,P=0.000)。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差异统计学意义(Z=3.667,P=0.000)。结论改良式"医护一"治疗模式在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安全。

  • 标签: 医护一体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近视,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青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开角青光56例(72)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引流器组30例(46);小梁切除术组26例(26)。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功能滤泡形成率分别为90.00%和92.31%(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但小梁切除术组术后低眼压、前房积血、浅前房及黄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0%,明显高于引流器植入组的10.00%(P<0.05)。结论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青光,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植入术,引流器,Ex-Press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前房,浅 眼压,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NVG)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PDR者行玻璃切除手术208例(208只)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分为NVG组和非NVG组,其中NVG组21例(21只),非NVG组187例(187只)。术后随访(10.3±1.6)个月,分析术后发生NVG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末期,出现NVG者21只(10.1%)。与玻切术后NVG呈正相关的因素有:术前患者血红蛋白(OR=1.473,95%CI:1.191~1.822,P=0.00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064,95%CI:1.005~1.857,P=0.038),术后玻璃体积血(OR=37.832,95%CI:1.558~98.549,P=0.026)、视网膜脱离(OR=3.322,95%CI:0.338~32.651,P=0.001)。结论术前高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术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切除术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因素,相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肥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PNV 30例(30只)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每个月一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增加注射次数。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注射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每位患者平均注射(4.53±1.25)次。术后1、3、6及12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17,P=0.023)。术后各时间点中央视网膜厚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401,P=0.000);术后各时间点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96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NV效果显著。

  • 标签: 新生血管病变,脉络膜,肥厚型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成像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孤立息肉的2PCV 33例(33只)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每月1次,共6次。观察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和息肉的变化。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均有提高(F=21.502,P<0.05),CRT均有减少(F=296.290,P<0.05)。术后11例(33.3%)RPE脱离逐渐降低。息肉消退率为100%(33/3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PCV视力明显提高,CRT明显降低,息肉消退率高。

  • 标签: 血管病变,脉络膜,息肉样,2型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