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BCR-ABL融合基因的鉴定和针对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粒细胞白血(CML)的诊断和治疗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彻底改变了对CML患者的管理方式和疾病预后。大多数西方国家认为CML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不一样。目前,对CML治疗及预后的关注更多集中于TKI的停药研究,此外,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是目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更深层次的问题。文章对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关于CML的研究进展、停药试验及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等方面的报道作一介绍。

  • 标签: 白血病,粒细胞,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BCR-ABL 停药试验 中低收入国家
  • 简介:摘要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代,慢性粒细胞白血(CML)已具有"慢化管理"的趋势。虽然四代TKI药物相继出现,但是CML的治疗需求仍有许多未被满足,无治疗缓解的实现及停药后复发仍是当前CML治疗关注的重点。文章对2021年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关于CML研究进展的报道作一介绍。

  • 标签: 白血病,粒细胞,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停药试验
  • 简介:摘要自BCR-ABL融合基因的鉴定和针对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粒细胞白血(CML)患者已经在慢化的道路上"行走"了约二十年。近年来,二代、三代TKI为CML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但TKI停药和少数TKI耐药或携带不良预后基因患者的预后情况仍是CML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对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关于CML研究进展的报道作一介绍。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的临床特征、疗效及TP53突变与儿童AL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骨髓标本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的141例初诊ALL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TP53突变患儿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是否伴TP53突变患儿总生存(OS)和无事件生存(EFS)。结果141例初诊ALL患儿中5例(3.5%)检出TP53突变,均为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B-AL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T-ALL)患儿中未检出TP53突变,TP53突变者占B-ALL患儿的4.0%(5/126)。TP53突变类型均为单核苷酸变异。5例伴TP53突变的ALL患儿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0个月(16~156个月);初诊时均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4例皮下出血及高尿酸血症;免疫表型均为前体B细胞型,4例伴有髓系抗原表达。接受规范治疗的4例伴TP53突变ALL患儿中,2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8.9个月和12.1个月。伴TP53突变ALL患儿的预计15个月EFS率和OS率均低于TP53未突变ALL患儿(37.5%比97.7%,χ2=29.90,P<0.001;37.5%比98.3%,χ2=24.90,P<0.001)。结论伴TP53突变ALL患儿以男性、B细胞型多见,早期复发率高,疗效差;TP53突变可能成为预后评估的必要补充。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 TP53突变 二代测序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icroRNA-21(miR-21)敲除对耐伊马替尼的人慢性髓性白血细胞株K562/G01细胞在增殖、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初步探讨miR-21影响K562/G01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可能机制。方法运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K562/G01细胞的miR-21,经PCR筛选、Sanger测序鉴定和实时定量PCR检测获得miR-21敲除的单细胞克隆。扩增培养后,采用MTT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21敲除对K562/G01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伊马替尼处理细胞后,用MTT法和Annexin Ⅴ-APC/7-AAD双染流式细胞检测法观察敲除miR-21后K562/G01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miR-21敲除前后K562/G01细胞PTEN、AKT、p-AKT、PI3K、p-PI3K、P210BCR-ABL、p-P210BCR-ABL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3个miR-21敲除的K562/G01单细胞克隆,CRISPR/Cas9介导的突变效率为7.12%~8.11%。miR-21敲除使K562/G01细胞的增殖受抑,野生型和1#、2#、6#单细胞克隆的克隆形成率依次为(57.67±8.25)%、(26.94±5.36)%、(7.17±2.11)%、(31.50±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敲除使K562/G01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增加,野生型和1#、2#、6#单细胞克隆对伊马替尼的IC50值分别为(21.92±1.36)µmol/ml、(3.98±0.39)µmol/ml、(5.38±1.01)µmol/ml、(9.24±1.36)µ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敲除后,其靶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PI3K、AKT信号分子的活化受到抑制,并且P210BCR-ABL、p-P210BCR-ABL蛋白表达也下调。结论miR-21敲除抑制K562/G01细胞增殖,提高其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这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和BCR-ABL表达实现的。

  • 标签: CRISPR/Cas9 miR-21 基因敲除 伊马替尼 白血病,髓性,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icroRNA-21(miR-21)敲除对耐伊马替尼的人慢性髓性白血细胞株K562/G01细胞在增殖、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初步探讨miR-21影响K562/G01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可能机制。方法运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K562/G01细胞的miR-21,经PCR筛选、Sanger测序鉴定和实时定量PCR检测获得miR-21敲除的单细胞克隆。扩增培养后,采用MTT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21敲除对K562/G01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伊马替尼处理细胞后,用MTT法和Annexin Ⅴ-APC/7-AAD双染流式细胞检测法观察敲除miR-21后K562/G01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miR-21敲除前后K562/G01细胞PTEN、AKT、p-AKT、PI3K、p-PI3K、P210BCR-ABL、p-P210BCR-ABL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3个miR-21敲除的K562/G01单细胞克隆,CRISPR/Cas9介导的突变效率为7.12%~8.11%。miR-21敲除使K562/G01细胞的增殖受抑,野生型和1#、2#、6#单细胞克隆的克隆形成率依次为(57.67±8.25)%、(26.94±5.36)%、(7.17±2.11)%、(31.50±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敲除使K562/G01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增加,野生型和1#、2#、6#单细胞克隆对伊马替尼的IC50值分别为(21.92±1.36)µmol/ml、(3.98±0.39)µmol/ml、(5.38±1.01)µmol/ml、(9.24±1.36)µ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敲除后,其靶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PI3K、AKT信号分子的活化受到抑制,并且P210BCR-ABL、p-P210BCR-ABL蛋白表达也下调。结论miR-21敲除抑制K562/G01细胞增殖,提高其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这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和BCR-ABL表达实现的。

  • 标签: CRISPR/Cas9 miR-21 基因敲除 伊马替尼 白血病,髓性,慢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92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ETV6-RUNX1检测结果,分为ETV6-RUNX1+组及ETV6-RUNX1-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82例ETV6-RUNX1+患儿规范治疗,其中144例接受中国儿童白血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治疗(CCLG-ALL 2008方案组),38例接受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治疗(CCCG-ALL 2015方案组),对比两种方案的疗效、严重不良反应(SAE)发生率及治疗相关死亡(TRM)率。结果927例B-ALL患儿中,189例(20.4%)ETV6-RUNX1阳性。ETV6-RUNX1+组初诊时有危险因素(年龄≥10岁或<1岁,WBC≥50×109/L)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1),而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良好、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微小残留(MRD)<1%,以及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1、0.028和0.004)。ETV6-RUNX1+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及总生存(OS)率均显著高于ETV6-RUNX1-组(EFS:89.8%对83.2%,P=0.003;OS:90.2%对86.3%,P=0.030)。CCLG-ALL 2008组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显著高于CCCG-ALL 2015组(27.1%对5.3%,P=0.004),TRM发生率也高于CCCG-ALL 201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对0,P=0.348)。结论ETV6-RUNX1+儿童B-ALL初诊危险因素较少,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复发率低,总体预后良好;适当减低化疗强度,可降低感染相关SAE及TRM发生率,并进一步提高该亚型ALL患儿的OS率。

  • 标签: ETV6-RUNX1融合基因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92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ETV6-RUNX1检测结果,分为ETV6-RUNX1+组及ETV6-RUNX1-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82例ETV6-RUNX1+患儿规范治疗,其中144例接受中国儿童白血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治疗(CCLG-ALL 2008方案组),38例接受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治疗(CCCG-ALL 2015方案组),对比两种方案的疗效、严重不良反应(SAE)发生率及治疗相关死亡(TRM)率。结果927例B-ALL患儿中,189例(20.4%)ETV6-RUNX1阳性。ETV6-RUNX1+组初诊时有危险因素(年龄≥10岁或<1岁,WBC≥50×109/L)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1),而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良好、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微小残留(MRD)<1%,以及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1、0.028和0.004)。ETV6-RUNX1+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及总生存(OS)率均显著高于ETV6-RUNX1-组(EFS:89.8%对83.2%,P=0.003;OS:90.2%对86.3%,P=0.030)。CCLG-ALL 2008组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显著高于CCCG-ALL 2015组(27.1%对5.3%,P=0.004),TRM发生率也高于CCCG-ALL 201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对0,P=0.348)。结论ETV6-RUNX1+儿童B-ALL初诊危险因素较少,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复发率低,总体预后良好;适当减低化疗强度,可降低感染相关SAE及TRM发生率,并进一步提高该亚型ALL患儿的OS率。

  • 标签: ETV6-RUNX1融合基因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铁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参与各种重要的生理活动。由于铁的潜在毒性,人体具有严格的铁代谢调节机制来维持体内铁稳态。铁代谢失调及过量铁积累与白血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铁的促氧化性质及其对DNA的破坏作用,过量的铁会促进白血的发展,而且白血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获得更多的铁来维持快速生长和增殖,即"铁成瘾"。铁螯合剂可清除白血细胞内的铁,诱导白血细胞分化和凋亡。然而"铁成瘾"使得白血细胞更易受铁过载影响,对一种铁离子介导的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更加敏感。根据白血细胞和正常细胞对铁的不同需求,通过铁过载来选择性杀死白血细胞的方法有望成为白血治疗的新策略,文章就靶向铁稳态治疗白血的策略进行综述。

  • 标签: 铁代谢障碍 白血病 铁螯合剂 谷胱甘肽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扎胞苷联合CAG(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再诱导儿童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接受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再诱导治疗的复发难治AM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儿中,2例为复发AML(分别距开始治疗18个月和8个月后复发),1例为难治AML(2个疗程标准化疗不能达完全缓解)。在2个疗程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再诱导后,2例达完全缓解,1例达部分缓解,之后均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随访16~21个月(距首次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再诱导的时间),患儿均为无白血生存。除了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感染外,阿扎胞苷未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诱导儿童复发难治AML有较高的再缓解率和安全性,及时桥接HSCT可取得较好的预后。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儿童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阿扎胞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enetoclax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LDAC)在不能耐受强化诱导化疗的中国急性髓系白血(AM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一项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VIALE-C)中中国队列的结果。在本项国际临床试验中,入组了不适合接受强化化疗、新诊断为AML的18岁或以上的成人患者。在全球范围内,患者(211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Venetoclax+LDAC或安慰剂+LDAC(28 d为1个周期),在第1~10天接受LDAC。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缓解率、无事件生存期及不良事件(AE)。结果入组15例中国患者(Venetoclax组9例;安慰剂组6例)。中位年龄为72(61~86)岁。与安慰剂组相比,Venetoclax组的死亡风险下降38%(HR=0.62,95%CI 0.12~3.07)。对延长6个月随访进行的计划外分析显示,Venetoclax组的中位OS时间为9.0个月,安慰剂组为4.1个月。完全缓解(CR)率与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CR(CRi)率分别为33%(3/9)和0(0/6)。最常见的非血液学AE(Venetoclax组与安慰剂组)为低钾血症(5/9和4/6)、呕吐(4/9和3/6)、便秘(2/9和4/6)和低白蛋白血症(1/9和4/6)。结论Venetoclax联合LDAC在中国患者中表现出有意义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这与在全球VIALE-C人群中的观察结果一致,使其成为不适合接受强化化疗的新诊断AML患者的一个重要治疗选择。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急性 Venetoclax 低剂量阿糖胞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enetoclax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LDAC)在不能耐受强化诱导化疗的中国急性髓系白血(AM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一项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VIALE-C)中中国队列的结果。在本项国际临床试验中,入组了不适合接受强化化疗、新诊断为AML的18岁或以上的成人患者。在全球范围内,患者(211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Venetoclax+LDAC或安慰剂+LDAC(28 d为1个周期),在第1~10天接受LDAC。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缓解率、无事件生存期及不良事件(AE)。结果入组15例中国患者(Venetoclax组9例;安慰剂组6例)。中位年龄为72(61~86)岁。与安慰剂组相比,Venetoclax组的死亡风险下降38%(HR=0.62,95%CI 0.12~3.07)。对延长6个月随访进行的计划外分析显示,Venetoclax组的中位OS时间为9.0个月,安慰剂组为4.1个月。完全缓解(CR)率与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CR(CRi)率分别为33%(3/9)和0(0/6)。最常见的非血液学AE(Venetoclax组与安慰剂组)为低钾血症(5/9和4/6)、呕吐(4/9和3/6)、便秘(2/9和4/6)和低白蛋白血症(1/9和4/6)。结论Venetoclax联合LDAC在中国患者中表现出有意义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这与在全球VIALE-C人群中的观察结果一致,使其成为不适合接受强化化疗的新诊断AML患者的一个重要治疗选择。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急性 Venetoclax 低剂量阿糖胞苷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就诊于我院的初治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淋巴结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的预后因素。结果纳入患者84例,中位发病年龄62(39~86)岁,年龄>60岁者44例(52.4%),男60例(71.4%),男女比例2.5∶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者80例(95.2%),伴B症状者53例(63.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者25例(29.8%),3~5分者59例(70.2%)。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评分0~1分者42例(50.0%),2~4分者42例(50.0%)。可评估疗效的61例患者中有16例(26.2%)获得完全缓解/不确定的完全缓解,25例(41.0%)获得部分缓解,总体反应率为67.2%,5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46.0%和38.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PIT评分、HGB水平、是否有浆膜腔积液、是否化疗对AITL的OS有预后意义,而年龄>60岁、HGB<110 g/L及存在浆膜腔积液是影响PF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浆膜腔积液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AITL是一种侵袭性高、进展快、预后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初诊时多为Ⅲ~Ⅳ期。治疗前的年龄、IPI评分、PIT评分、HGB水平及是否有浆膜腔积液可作为评价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C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头痛、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外院,颅脑磁共振成像提示右侧小脑肿块,术前无CNS以外淋巴瘤浸润证据,行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ALK阳性ALCL,未及时化疗。术后第27天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化疗前评估肿瘤已扩散至骨髓、睾丸、椎骨等部位,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阳性。2个疗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但最终死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原发CNS的ALK阳性ALCL病例罕见,易误诊,病情进展快,总体预后不良;及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早期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中枢神经系统 儿童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