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肺炎支原体诱发小儿哮喘的患儿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肺外脏器受累等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肺部炎症、发热、肺部啰音、肺部哮鸣音、间质性肺炎、支气管炎等临床表现进行对比,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持续发热时间、咳嗽程度、咳嗽和喘息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多数患儿伴有肝损伤和心肌受累,心电异常、转氨酶和心肌酶升高。治疗3d后,观察组患儿的喘息控制率为31.4%,对照组为63.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相比,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患儿有明显的咳嗽和发热情况,并且较晚才发生喘息,但其喘息持续时间较长。采用大环类脂类抗生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其疗效非常显著。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小儿哮喘行雾化吸入治疗患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行临床基础护理,观察组行全程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雾化吸入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行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降低哭闹、不配合现象的发生率,改善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提高雾化吸入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全程护理干预 小儿哮喘 雾化吸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体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以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方法随机从我院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中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法将这62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联合优质护理,相关护理人员要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另外要记录好相关护理结果。结果通过对这两组小儿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这两组患儿之间的相关对比具有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不仅提升了患儿的治愈率,也大大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应该要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小儿肺炎 应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小儿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70例,按照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患儿临床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小儿肺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呼吸困难、喘鸣音、咳嗽以及喘息等消失所用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6.49%,P<0.05。结论:对于行雾化吸入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加快患儿病情康复,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小儿哮喘 雾化吸入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产儿肺炎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需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科教育,严格控制院内感染,完善消毒隔离制度。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分娩活婴中确诊为肺炎的早产儿84例对其发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母亲患糖尿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围生期窒息、出生时体温及Apgar评分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在出7天内发病与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有关;7天后发病的早产儿肺炎与胎龄、Apgar评分、置鼻饲管、机械通气、进行肠内营养的时间相关。结论出生时体温过低、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是早产儿肺炎出生7天内的主要诱因;胎龄小、Apgar评分低、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及进行肠内营养的时间较晚是早产儿肺炎出生7天后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 标签: 早产儿 肺炎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癫痫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儿童癫痫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癫痫发病频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癫痫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作者: 王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5期
  • 机构:绵竹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王艳急腹症是指腹部的腹腔、盆腔等位置的组织和脏器发生极速病变,从而导致以腹部为主的位置出现病症反应。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泌尿系结石及异位妊娠子宫破裂等。急腹症分为外科急腹症、内科急腹症、妇科急腹症。其中外科急腹症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也是病情最为严重的病症,在肥胖、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和有相关病史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在小儿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低。小儿急腹症是指急腹症患者的年龄在12岁及以下,这类人群的急腹症的检查和治疗与成年人的有所不同。小儿外科急腹症具有发病原因复杂、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没有病症史和患者对于常规检查不合作等临床特点,这些特点使小儿外科急腹症的临床确定诊断与及时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2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8年~2019年来我院儿科治疗的20例惊厥患儿,对其进行急救措施,从而展开分析、总结。结果 20例惊厥患儿中,痊愈17例痊愈,2例转院,1例存在后遗症。结论 实施小儿惊厥护理之后,不但需要灵活掌握急救对策,还应相应的实施护理,从而减小由于高热产生的脑损伤,进而提高惊厥患儿的成功几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患儿度过危险期,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 标签: 小儿惊厥 急救方法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总结1例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撤机成功的护理体会。整个撤机过程在ICU完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针对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包括患者重症肌无力到患者肌力的日渐恢复,逐渐撤机,逐渐恢复自理能力,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给予全身营养支持。同时,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及护理阶段,针对患者均采取个案护理,患者肺部炎症消退,日渐恢复自理能力,未发生并发症,顺利转出ICU。

  • 标签: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肌力恢复 撤机
  • 作者: 王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卫生事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6-12-22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第15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应用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单因素分析中的差异。结果:入选本次回顾性分析的50例患者中,死亡14例,生存36例,临床死亡率为28.00%;两组患者在入院前抗生素使用、感染性休克、气管插管、化疗等临床评价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来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较高,绝大多数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入院前抗生素使用、感染性休克、气管插管、化疗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需在工作实践中加以重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重症哮喘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具体 时段内的重症哮喘患者 43 例为研究资料,依治疗 模式不同分为对照(药物) 和观察组( 联合呼吸机) ,对比 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情况。 结果: 观察组疗效 95.2% ,对照组 72.7% , P< 0.05。 观察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好, P< 0.05。 结论:对重症哮喘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疗效较佳 ,值得推广借鉴 。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药物治疗 重症哮喘 疗效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为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提供一些依据。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35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将其设定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的健康儿童135例进行对照,将其设定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儿童近期生活中的差异,分析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以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家族史、饭前和便后不洗手、接触手足口病患者、近期到过人口比较密集地区、皮疹病史、流动人口、年龄在3岁以内以及非母乳喂养等方面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卫生习惯、与感染患者接触、流动人口、到过人口比较密集地区、皮疹病史和母乳喂养等因素是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影响因素较多,预防应从多个角度共同实施,尽量减少儿童到人口密集场所的几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减少与被感染患者的接触,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 标签: 手足口病 影响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消化道磁性异物临床特点及胃镜下异物取出时机,帮助早期诊治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收治的13例摄入磁性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磁性异物患儿,男11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5.5∶1;年龄范围为2~12岁,好发于6岁以上儿童[(61.5%(8/13)];摄入至就诊时间最短1 h,最长30 d;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呕吐;胃穿孔2例,肠穿孔4例,合并肠梗阻2例、肠套叠1例;自行排出4例,经胃镜取出4例,外科手术5例。结论消化道磁性异物高发于6岁以上儿童,应加强此阶段患儿的监管及教育;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2个以上不易排出;若出现消化道症状、穿孔等并发症概率大,应紧急处理;内镜处理可减少患儿的手术创伤、住院时间及医疗花费。

  • 标签: 消化道 磁性异物 儿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