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肿瘤血管新生与肾癌干细胞相关性。方法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提取分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癌干细胞(RCSCs),随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微血管密度(MVD)肾癌组织来源的肾癌干细胞标志物CD105、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肿瘤血管新生标志物与肿瘤干细胞调控基因相关性。结果高MVD肾癌组织来源的RCSCs中干细胞标志物CD105和Sox2基因分别升高(2.34±1.77)倍和(3.92±1.41)倍(PCD105<0.01,PSox2<0.05),蛋白水平升高(5.12±3.31)倍和(4.90±3.30)倍(PCD105<0.05,PSox2<0.01)。高达30%的干细胞促“干性”调控基因与血管新生基因CD31/PECAM1、KDR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有64个基因同时与CD31/PECAM1和KDR基因存在强正相关关系(r>0.6,P<0.05)。结论肾癌高微血管密度与肾癌干细胞存在强相关性。

  • 标签: 肾肿瘤 癌,肾细胞 血管新生 微血管密度 肾癌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软骨脱细胞基质(CAM)3D打印构建适合细胞生长的三维细胞生物支架。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例抽脂患者的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hASCs进行软骨诱导,用阿利新蓝染色检测hASCs的软骨分化。通过脱细胞方法对猪耳软骨进行脱细胞,后对脱细胞效果进行检测。利用制备的CAM和海藻酸钠(SA)按(CAM∶SA 7∶3、6∶4、5∶5、4∶6)进行混合,用3D打印机打印成个性化三维生物支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进行支架细胞毒性检测,对不同比例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如孔隙率、力学性能、降解率进行比较,找出最优的支架混合比例。用上述最优比例接种hASCs(1×106个)行3D打印,三维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培养1周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hASCs传代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梭形、多角形,胞质丰富,胞核清楚。hASCs经软骨诱导剂诱导后,hASCs可向软骨分化。猪耳软骨经脱细胞后效果良好,内部无细胞残留,DNA残留量和未脱细胞软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20,P<0.05)。支架浸提液和完全培养液分别培养hASCs比较,培养后第2、4、6天时间点,细胞增殖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365、2.106、P>0.05)。3D打印不同比例的支架,CAM含量越多,降解速率越快,力学强度和孔隙率越小。其中5∶5和4∶6混合比例形成的支架生物学性能更优。hASCs(1×106个)混合这两种比例支架经3D打印形成个性化三维支架,活死细胞染色显示,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活细胞更多。细胞增殖比较,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增殖数量多余4∶6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0、4.922,P<0.05)。结论比例为5∶5的CAM-SA经3D构建的三维生物支架最适合细胞生长。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软骨脱细胞基质 海藻酸钠 3D打印 细胞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颗粒细胞mTOR和下游靶分子p-S6k1变化与血清性激素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收集人原代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测定PCOS组和对照组颗粒细胞mTOR通路的差异。培养液中添加睾酮、卵泡刺激素(FSH)、胰岛素,并检测外源性激素对于颗粒细胞mTOR通路的影响。结果PCOS组颗粒细胞磷酸化mTOR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中PCOS组p-mTOR水平(0.66±0.29)高于对照组(0.34±0.3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PCOS组p-S6k1水平(0.95±0.42)高于对照组(0.62±0.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细胞p-mTOR与p-S6k1水平与血清睾酮相关(P均=0.001),与血清FSH(P=0.67,P=0.75)、促黄体生成素(LH)(P=0.75,P=0.37)无关。结论PCOS患者颗粒细胞mTOR信号分子存在异常活化,睾酮与胰岛素可能参与了PCOS患者颗粒细胞mTOR通路异常磷酸化,从而导致颗粒细胞功能障碍,造成卵泡发育异常。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mTOR通路 睾酮 颗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系统受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S-LCH)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评价改良DAL-HX83/90方案对MS-LCH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3例MS-LCH患儿,初始化疗采用改良DAL-HX83/90方案,按是否累及危险器官分为无危险器官受累(RO-)组和累及危险器官(RO+)组,RO+组再分为Ⅰ组(仅肺受累)、Ⅱ组(肺外,伴或不伴肺受累),总结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危险器官受累、6周诱导化疗反应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53例MS-LCH患儿中男34例、女19例,发病年龄21月龄(3月龄至13岁),RO-组31例,RO+组22例,其中Ⅰ组12例、Ⅱ组10例。随访时间51(12~144)个月,6周诱导化疗有效率89%(47/53),进展复发率30%(16/53),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7±6)%,5年总生存率(OS)为(83±5)%。单因素分析发现6周诱导化疗有效者5年EFS、OS明显高于无效者[(76±6)%比0,(88±4)%比(4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4.743、10.608,均P<0.05)。RO-组5年EFS、OS明显高于RO+组[(80±7)%比(49±10)%,(93±4)%比(7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022、4.793,均P<0.05)。Ⅰ组5年EFS明显高于Ⅱ组[(83±10)%比(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501,P=0.002),年龄、性别与EFS、OS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6周诱导化疗反应是影响EFS(HR=13.114,95%CI 3.759~45.742,P<0.01)、OS(HR=7.748,95%CI 1.542~38.920,P=0.01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改良DAL-HX83/90方案治疗无危险器官受累MS-LCH,患儿多数可获长期生存。但累及肝、脾或造血系统的MS-LCH患儿疾病进展和复发率较高。

  • 标签: 儿童 组织细胞增多症 郎格尔汉斯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弹性测定(LSM)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肝纤维化分期评估的临床价值,并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FIB-4)及NAFLD纤维化评分(NFS)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经肝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NAFLD患者,记录其血清学及LSM等检测结果,计算其APRI、FIB-4及NFS。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肝纤维化模型对NAFLD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及适用性,并探索建立LSM的诊断阈值。结果随着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升高,LSM、APRI、FIB-4及NFS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以LSM与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r = 0.727,P < 0.000 1。与之一致,LSM诊断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及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APRI、FIB-4及NFS。对于显著肝纤维化(F≥2),LS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F≥3),LS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结论LSM对NAFLD引起的肝纤维化有很好的排除诊断及较好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优于APRI、FIB-4及NFS。

  • 标签: 肝纤维化 脂肪肝,非酒精性 肝脏弹性测定(LSM)
  • 简介:摘要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在儿童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困难,挽救治疗方案国内外尚未统一。该文对HLH的类型、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为该病的及时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轨道处于密闭的地下空间中,由于地下环境的限制,人员疏散难度与火灾救援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地下区间隧道的特殊环境,伴随着风压大、风速快、风压的永久往复作用,以及地下环境的湿度大、灰尘大等条件,防火门极易出现周期性风压作用下的疲劳和腐蚀破坏。因此为了保证防火门不因自身破损影响地铁安全运营,并在危机时正常发挥安全疏散和防火防烟消防等功能,在轨道交通消防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应用防火门监控系统。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病死率较高,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医学难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细胞外囊泡(EVs)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EVs在ARDS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就不同细胞来源的EVs在ARDS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ICU重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进一步防控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方法:将8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2组,均组4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2.8-2023.7月收治,对照组为基础护理,观察组为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撤机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用时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与心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值得借鉴与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254及其靶基因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1(CSF-1)在胶质瘤组织、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以及miR-1254和CSF-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标本以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胶质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细胞株U87和人脑正常胶质细胞HEB中miR-1254和CSF-1 mRNA的表达水平。将胶质瘤U8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imic NC组、miR-1254 mimic组以及siRNA NC组、CSF-1 siRNA组。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254及CSF-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CSF-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54和CSF-1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果胶质瘤组织中miR-1254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4±0.16,癌旁组织为1.15±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14,P<0.001);胶质瘤组织中CS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96±0.27,癌旁组织为0.98±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970,P<0.001)。胶质瘤细胞U87中miR-1254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9±0.11,人脑正常胶质细胞HEB中为1.03±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13,P=0.008);胶质瘤细胞U87中CSF-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2±0.03,人脑正常胶质细胞HEB为0.32±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37,P=0.009)。转染miR-1254后,CSF-1 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随miR-1254表达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mimic NC组(1.04±0.12)比较,miR-1254 mimic组(0.31±0.02)CSF-1-WT细胞中荧光活性显著降低(t=10.430,P<0.001)。转染48 h后,空白对照组(0.71±0.01)、mimic NC组(0.68±0.04)、miR-1254 mimic组(0.35±0.01)细胞增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2.651,P<0.001);miR-1254 mimic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1254 mimic组与mimic 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对照组(0.71±0.01)、siRNA NC组(0.68±0.04)、CSF-1 siRNA组(0.25±0.01)细胞增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0.309,P<0.001);CSF-1 siRNA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F-1 siRNA组与siRNA 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365±27)、mimic NC组(388±24)、miR-1254 mimic组(83±15)细胞穿膜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3.915,P<0.001);空白对照组(365±27)、siRNA NC组(404±32)、CSF-1 siRNA组(87±14)细胞穿膜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1.294,P<0.001)。结论miR-1254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株U87中的表达均显著下降,CSF-1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株U87中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过表达miR-1254可能通过靶向降低CSF-1的表达来抑制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miR-125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左心室室壁瘤(LVA)合并左心室血栓(LVT)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STEMI早期发生LV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LVT分为LVT组和无LVT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方案,并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LVT组和无LVT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的相关因素,并绘制森林图显示各个指标效应大小。结果共入选144例患者,LVT组患者52例(36.1%),年龄(56.4±11.2)岁,男性46例(88.5%);无LVT组92例(63.9%),年龄(61.7±11.5)岁,男性73例(79.3%)。与无LVT组相比,LVT组患者较年轻,贫血、大量饮酒史、慢性肾脏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术前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IMI)0级、术后血流TIMI≤2级比例均较高,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比例均较低(P均<0.05)。两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森林图显示大量饮酒史(OR=6.982,95%CI 1.501~32.469,P=0.013)、贫血(OR=3.373,95%CI 1.075~10.585,P=0.037)、LVEF≤40%(OR=3.016,95%CI 1.027~8.859,P=0.045)、术前血流TIMI 0级(OR=3.311,95%CI 1.214~9.029,P=0.019)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OR=0.159,95%CI 0.058~0.441,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OR=0.189,95%CI 0.053~0.673,P=0.010)、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OR=0.252,95%CI 0.093~0.682,P=0.007)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降低相关。结论大量饮酒史、贫血、LVEF≤40%、术前血流TIMI 0级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左心室室壁瘤 左心室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与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睡眠质量是否均存在损伤,并进一步探索其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30例轻度AD,39例MCI患者,以及人口统计学相匹配的43例健康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其睡眠质量,同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成套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其认知功能,并探索三组被试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联。结果轻度AD、MCI和对照组三组间的睡眠时间[0.0(1.0)分比1.00(2.0)比1.0(1.0)分,F=8.18,P=0.02]和日间功能得分[1.0(1.0)分比1.0(1.0)比0.0(1.0)分,F=8.7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轻度AD患者的睡眠障碍得分与数字广度倒背(DSB)(r=-0.43,P=0.02)呈负相关,日间功能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r=0.39,P=0.03)呈正相关。而在MCI组中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与DSB量表得分(r=-0.40,P=0.01)呈负相关,睡眠障碍得分与ADL(r=0.45,P<0.01)呈正相关,日间功能得分与数字广度正背(DSF)(r=-0.42,P=0.01)、DSB(r=-0.62,P<0.01)、与言语流畅性(VFT-S)(r=-0.33,P=0.04)呈负相关,PSQI总分与DSF(r=-0.45,P=0.01)、DSB(r=-0.44,P=0.01)呈负相关。结论轻度AD和MCI患者的睡眠时间延长,日间功能受损,且轻度AD和MCI患者的睡眠质量与记忆、注意和日常生活能力存在相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睡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6月6例患儿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组织标本,其中女4例,男2例,年龄范围为1.5~6.0个月,体重3.2~7.4 kg。分离并培养HemEC。实验分为实验组(HemEC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相关抗原因子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D31在HemEC中的表达。体外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分别为0、30、60、90、120、150 μmol/L,处理HemEC 24、48、72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经0、9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处理HemEC 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WF、CD31标志物表达均为阳性,证明此细胞确为HemEC。通过MTT法检测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0、30、60、90、120、150 μmol/L)作用于HemEC不同时间(24、48、72 h)后吸光度(A)值可知,随着浓度的增加,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emEC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逐渐增强(F=22.410、66.382、36.989,P值均<0.05);30、6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24、48 h,可引起HemEC轻度抑制(F=6.103、7.010,P值均<0.05);在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为90 μmol/L时,24 h后A值(0.186±0.014)与对照组(0.299±0.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1,P<0.05),出现明显的细胞抑制现象,抑制率为38%。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于HemEC 72 h时细胞的增殖活性(0.292±0.016)与48 h增殖活性(0.467±0.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8,P>0.05),所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最适有效低浓度为90 μmol/L,最适有效作用时间为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3.47±0.15)%与空白对照组的(3.86±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3,P<0.05),说明马来酸噻吗洛尔能明显促进HemEC的凋亡。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促进其凋亡。

  • 标签: 马来酸噻吗洛尔 婴幼儿血管瘤 增殖 脱嗜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逃逸影响。方法本文选择了对小鼠肺癌肺转移干预作用较大的活血药和益气活血药(苏木和苏木黄芪),全程记录小鼠自肿瘤接种到死亡的全过程,动态观察肿瘤生长不同时间点小鼠的体重、瘤重、荷瘤小鼠脾CD4+CD25+Foxp3+细胞表达、肺转移等,并记录其生存期。结果调节性T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影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结论活血药、益气活血药对机体调节性T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改善机体的免疫耐受状态,逆转免疫逃逸现象。

  • 标签: 益气活血药 活血药 调节性T细胞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中国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HLRCC)综合征家系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变异筛选,发现FH基因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变异位点验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对该家系综合分析。结果该家系符合HLRCC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FH基因存在c.1490T>C(p.F497S)的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技术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一致。先证者母亲、女儿和儿子均存在c.1490T>C(p.F497S)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490T>C(p.F497S)(PM2+PP1-M+PP3+PP4)变异性质为可能致病性变异,检索文献发现,该变异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结论FH基因c.1490T>C(p.F497S)错义变异可能是HLRCC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HLRCC综合征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FH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RA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此期间内10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行US与MRA检测,对比两组IMT、粥样硬化状况以及前、后循环系统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结果(1)观察组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循环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吻合率为72.22%;颈动脉中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8.88%;联合检查吻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后循环系统US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低,只适用于闭塞的椎动脉的判定。结论MRA联合US检测可以较精确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与狭窄程度,能够为脑梗死发生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颈部血管彩超(US) 动脉粥样斑块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3-2012年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艾滋病相关病死率的变化,评估其对艾滋病防治的效果。方法利用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1993-2012年全国报告HIV/AIDS数据,以2004年作为"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干预分界点,对"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1993-2003年)和实施后(2005-2012年)2个阶段,应用中断时间序列(ITS)方法分析"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变化。结果1993-2012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有所降低,HIV/AIDS中职业为农民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高于整体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ITS方法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率较1993-2003年减少1.5%(P=0.156);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率较1993-2003年减少2.6%(P=0.094)。2005-2012年后,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466(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592(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中,血液传播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766(P<0.001),亦呈下降趋势。结论2005-2012年,我国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有降低趋势,说明"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达到了较好效果。

  • 标签: 艾滋病 相关病死率 中断时间序列 "四免一关怀"政策